孙坚娶妻吴氏,生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还有一女,《三国演义》给她取名孙尚香,但正史未载其名;另外还有一个庶子,名孙朗。
日后与曹魏、蜀汉三国鼎立的东吴,虽然是在孙权的手上建立的,但其基业,却是长兄孙策一手奠定。
孙策,字伯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孙坚的优秀基因,不仅颜值高,性格还很开朗,爱开玩笑,且为人豁达,善于用人。孙坚常年在外征战,就把妻儿留在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孙策早熟,十余岁时,便懂得结交当地名士。日后东吴的中流砥柱、一代名将周瑜,就是在这时与孙策结为了好友。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官宦世家出身,其堂祖父、堂叔父皆官至太尉,其父曾任洛阳令。周瑜在历史上也是以高颜值著称,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千百年来便脍炙人口;还有南宋名臣范成大,也曾以“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誉之。
周瑜和孙策同岁,听说寿春有个少年英雄,特地前来拜会,结果一见如故。周瑜建议孙策搬到舒县,两人也好经常见面。孙策随即携母亲和弟弟妹妹搬了过去,周瑜马上把家里的一座大宅腾给了他们住。
在舒县住了几年,两人更是成了莫逆之交。可是,就在孙策十七岁这一年,孙坚战死的噩耗传来,孙策强忍悲痛,接回了父亲的灵柩,并送到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安葬,随即举家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
接下来的三年,孙策一边为父亲守孝,一边广交江淮一带的豪杰,立志为父报仇。
日后孙策帐下的主要谋士张纮,便是在此时结交的。张纮,字子纲,徐州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人,年轻时游学京师,后被举为茂才(即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而改称)。何进、朱儁等当朝大员都曾慕名要征召他为掾属,可张纮看出天下将乱,便辞而不受,避乱江东。
孙策知道张纮是个胸有韬略的人物,便数度拜访,与他讨论天下大势,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业构想,希望张纮能够加盟。
孙策的战略构想分三步走:第一步,从袁术那儿把父亲的旧部要回来,然后去依附舅舅、时任丹阳(今江苏省南部)太守的吴景;第二步,在丹阳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进而袭取江东;第三步,进攻刘表,报仇雪耻;最后割据江东,做一方诸侯。
张纮一听,这年轻人的口气还真不小,只是不知他是真的胸怀大志还是随口吹牛,于是便以自己才疏学浅,且正为母亲居丧为由,婉拒了他。
孙策急了,登时“涕泣横流”,再三表明自己的诚意。张纮观察了一番,见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三国志·孙策传》),就是一副壮志满怀、慷慨激昂之状,的确不是心血**、信口开河,最后终于被打动,便同意加盟。并且,张纮还给孙策描绘了一幅更加远大的愿景,说不仅要割据江东,而且要扫除群雄,割据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扬州和荆州也全部拿下。
孙策没想到刚才还扭扭捏捏的张纮,其实野心比自己还大,不由大喜过望,同时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番功业。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守孝期满,便把母亲和弟弟妹妹托付给张纮照顾,然后前往寿春,找到袁术,表示愿意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为其效命。袁术虽然也挺赏识这个英气勃发的年轻人,但是一听要讨还孙坚旧部,就跟他打起了太极,让孙策先去他舅舅那边(吴景也是袁术部下),说丹阳那儿有志青年很多,足以招募精兵。
孙策没办法,只能去丹阳,不久就招募了几百号人,拉起了生平第一支队伍。然而,年轻人志气虽大,却没有半点实战经验,所以刚一露头,就被附近一个叫祖郎的“大帅”给揍了。史书没有记载这个大帅是哪里的,估计就是地方上的一个豪强。
这一揍还挺狠,居然把孙策辛辛苦苦招来的几百号人给团灭了,连他本人都差点挂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这才意识到:江湖险恶,不是光凭一腔血气之勇就可以打天下的,尤其是不能带着一群生瓜蛋子打天下。
痛定思痛后,孙策就又跑到寿春,再次跟袁术讨要父亲的旧部——只有那些跟随父亲南征北讨、身经百战的弟兄,才能真正帮助自己创业。
当初孙坚手下有好几万人,除了一部分由侄子孙贲(此时已改任丹阳都尉)统领,大部分早被袁术收编到自己的直属部队了。吃进嘴里的肉,怎么可能再吐出来?袁术当然不干。可是,考虑到这个年轻人毕竟有些利用价值,所以袁术最后还是拨给了孙策一千余人,同时表荐他为怀义校尉。
明明有数万部众,却只要回一千余人,连个零头都不到,孙策自然有些失望。袁术见状,便给他开了一张挺大的空头支票,说过一阵子就任命他为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太守,到时候有人有地盘,事业就可以做大了。
孙策信以为真,眼巴巴地等着那一天。结果没过多久,袁术就安排了一个叫陈纪的人到九江郡走马上任了。
孙策再度失望。
当时,袁术一心准备打徐州,就命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县)太守陆康负责供应三万斛粮食,不料却被一口回绝。袁术大怒,就命孙策去打庐江,说:“之前阴差阳错用了陈纪,实在不是我的本意,这回要是打败陆康,庐江郡就是你的了。”
孙策大喜,带上人马就打了过去。他不愧是猛人孙坚的儿子,一战就把庐江治所舒县攻克了。
这回,袁老板总该兑现承诺了吧?
很遗憾,还是没有。人家袁老板就是存心忽悠他的,回头就又让一个叫刘勋的亲信去当太守了。
孙策三度失望。
没办法,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是这样:不被土匪恶霸修理一下,就不知道江湖险恶;不被黑心老板忽悠几次,也不会知道人心险恶。
经历过这些事,孙策总算看明白了:袁老板这个人,靠不住。要想闯出一番事业,迟早得脱离他。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机会很快就来了。
事情源于一个叫刘繇的人,此人就是兖州前刺史刘岱的弟弟。当时,刘繇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要来上任,可治所寿春被袁术盘踞着,只能另觅他处。袁术便授意吴景和孙贲把刘繇迎到了曲阿。
刘繇当然知道吴、孙是袁术的人,心中不免惴惴。恰在这时,孙策奉袁术之命攻克了庐江,刘繇更担心吴景和孙贲会如法炮制,把他也吞并了。于是,刘繇便先下手为强,强行驱逐了吴、孙二人。吴景和孙贲只好退保历阳(今安徽和县)。
随后,刘繇又命部将樊能屯驻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渡口)、张英屯驻当利口(今和县金河口),严密戒备吴景和孙贲。
袁术见刘繇竟然先动手了,不禁大怒,马上任命了一个亲信当扬州刺史,同时命吴景和孙贲进攻刘繇。
然而,尽管吴、孙二人都是孙坚的亲戚兼旧部,可打仗却不太行,跟刘繇那几个部将相持了一年多,愣是没能前进半步。
孙策一看,这不正是拿下江东的最好机会吗?于是自告奋勇,对袁术说,他愿助舅舅吴景打过横江,击败刘繇,然后招募江东勇士,辅佐袁术平定天下。
袁术老奸巨猾,当然知道孙策对之前的事心怀不满,这回是想趁机脱离他自立门户。不过,袁术也知道,江东没那么好打,因为北边有刘繇,南边有陶谦旧部、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市)太守王朗,另外还有许贡、严白虎等好几支军阀和土匪武装,你一个年轻人,能把他们全都打败?
在袁术看来,这纯属异想天开。所以,索性就让孙策去碰碰壁,否则他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就这样,袁术又跟上回一样,只给了孙策一千余人、战马数十匹,然后就放他出去打天下了。
他以为,孙策很快就会灰溜溜地跑回来,继续端他袁老板的饭碗,却万万没想到,孙策这一去,便如猛虎归山、蛟龙入海,从此再也不回来了。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孙策带着那一千余人,沿长江东下,一路不断招募兵勇,待到进抵历阳时,部众已有五六千人。恰在此时,新任丹阳太守周尚正是周瑜的伯父,所以周瑜便带了一队人马过来与孙策会合,同时还带来了一大批粮草和军需物资。
孙策大喜过望,对周瑜说:“有了你,我大事必成!”
此时的孙策,已经历了两年的军伍生涯的历练,也早把如何治军、带兵、打仗的门道都摸熟了,所以不论新兵老兵,一到他的麾下,很快就被他训练成了军纪严明、指哪儿打哪儿的精锐之师。
随后,孙策对樊能、张英发起了进攻,连克横江、当利两座大营。樊、张败逃。孙策乘胜渡江南下,所过之处,刘繇的部众无不望风披靡、弃城而逃。很快,孙策又攻破了刘繇设在牛渚山(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的一座后勤基地,缴获了大量粮秣和装备,实力又增强了不少。
当时孙策虚岁仅二十一,江东人都称他“孙郎”。百姓虽然都知道他是孙坚之子,但对他本人并不了解,以为他跟别的军阀一样,所到之处必定烧杀掳掠,所以一开始,听说孙郎要杀过来了,都吓得失魂落魄。
等到孙策率部来到,部众全都严守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江东士民才转忧为喜,纷纷献上牛肉和好酒犒劳军队,大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味道。
在当时的东汉天下,能够管束部众,使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而得到百姓真心拥戴的主公,实属凤毛麟角。除了孙策之外,也许就只有刘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策能为后来的东吴开基立业,刘备能在若干年后建立蜀汉,与北方的曹操三分天下,绝非偶然。
东汉末年,天下的军阀多如牛毛,最后为什么是他们三家胜出?如果说曹操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的雄才大略,那么在孙策和刘备的创业之路上,最主要的加分项之一,无疑就是善待百姓,从而赢得民心。
当然,在善待百姓的同时,也要善于打仗,否则就成了刘虞了。
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在善于打仗的同时,也要善待百姓,否则就成了公孙瓒。
而此时的孙策,显然二者兼备。所以,江东注定是他的天下。
当时的江东,刘繇还有两个盟友,都是从徐州流亡过来的官员,一个是驻扎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南)的薛礼,另一个叫笮融,驻扎在秣陵城南,二人成掎角之势,协同攻防。
孙策先攻笮融。笮融出兵迎战,一下便被孙策斩首五百余级,慌忙缩回大营。因笮融大营地势险要,不易攻取,所以孙策转攻薛礼,一战便攻下了秣陵。然后,孙策回头再攻笮融。混战中,他臀部中箭,不能骑马,只好撤回牛渚山养伤。
笮融却风闻孙策中箭已死,大喜,立刻出兵,主动邀战。孙策派数百步骑迎击,但未及接战便掉头而逃。笮融以为他们怯战,遂急起直追,不料却一头闯入了孙策的伏击圈,被斩首一千余级。
从此战的结果看,很可能是孙策故意释放了“中箭身死”的假情报,从而设下了诱敌、伏击之计。
笮融吃了两次败仗,再也不敢露头,遂加强防御,凭险固守。
孙策知道,若强攻笮融,伤亡会很大,索性绕过了他,然后接连攻克梅陵(今江苏南京市境内)、湖孰(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江乘(今江苏句容市北),直逼刘繇所在的曲阿。
此时,刘繇有个同乡,也是个猛人,恰好从徐州过来投奔了他。
这个猛人就是当初孔融被围,然后单骑突围去跟刘备求援的太史慈。有人马上建议刘繇重用太史慈,让他去对付孙策。可刘繇有眼无珠,竟然只给了太史慈一个斥候的职务,让他出去侦察敌情。
太史慈倒也不挑肥拣瘦,带上一个随从就出城执行任务了。
没想到刚走到半路,居然迎面撞上了孙策。
孙策也是出来侦察的,没多带人,只有十几骑,不过其中却有两名虎将,都是孙坚旧部——韩当和黄盖。
狭路相逢勇者胜。太史慈还是那么猛,竟全然不顾敌众我寡的态势,拍马拧枪迎着孙策就冲了上去。孙策毫不示弱,挥着长枪也杀了过来。紧接着,当众人都还没来得及反应时,二人就已在电光石火间交了一回手。
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坐骑,并顺手夺了太史慈挂在脖子边上的手戟。而太史慈也没吃亏,同样一枪挑落了孙策的头盔,并稳稳抓在了手上。
两个猛人,各擅胜场,不相伯仲,谁都没落于下风。
眼看一场棋逢对手的精彩厮杀就要开始——按照《三国演义》的口头禅,接下来很可能要“大战三百回合”。可恰在此刻,双方的后援部队同时赶到,二人这才意犹未尽地各自撤退。
不久,孙策与刘繇的会战正式打响,结果没有什么悬念,刘繇大败,逃亡丹徒(今江苏镇江市)。其后,穷途末路的刘繇与笮融交战,笮融败亡。刘繇又亡奔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东),但没过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孙策进入曲阿后,立刻发布优待俘虏的文告,说凡是刘繇、笮融的部众,只要归降,便既往不咎;愿意投效的,全家免除赋税差役;不愿投效的,也绝不勉强。
文告发出后,旬日之间,便有两万多人前来归附,还带来了一千多匹战马。
至此,孙策兵力大盛,威震江东。
出道刚刚两年、年方二十出头的这个年轻人,初露锋芒便惊艳了世人,一举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从而为日后的大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时此刻,虽然江东的大部分地盘还在别的军阀手上,但对孙策来讲,扫除群雄,最终割据整个江东,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包括为父报仇,打下荆州,甚至北上中原,匡扶汉室,在自信满满的孙策看来,同样都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此刻踌躇满志的孙策并不知道,他这辈子,缺的不是信念,不是才干,也不是机遇,而恰恰是时间。
因为这一生,老天爷只给了他短短二十六年的光阴。
五年之后,他就将步父亲孙坚之后尘,壮志未酬身先死,唯余长恨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