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军阀割据--董卓之死:一盏人油路灯(1 / 1)

董卓被孙坚打败后,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到了长安。

长安是西汉的帝京,曾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市,其中的未央宫更是以奢华壮丽著称。后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短短十五年就被推翻,未央宫遂毁于战火,长安也从此繁华不再。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称长安为西京,但仅作为祭祀宗庙之用。

献帝刘协先董卓一步来到长安,刚到时连一座像样的宫殿都没有,只能暂居京兆府,稍后随行大臣草草修葺了一两处宫室,刘协才有了自己的皇宫。

董卓把刘协当成花瓶供养在宫中,然后自己当起了土皇帝。

他之前在洛阳已自封相国,现在嫌小,就自拜为太师,称“尚父”;又封他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中军校尉,把兵权牢牢抓在了手中;同时,在很多重要职位上都安插了自己的亲戚,“宗族内外并列朝廷”;此外又大肆封侯,连侍妾生的儿子,还抱在怀里就被封了侯,拿印绶给婴儿当玩具。

董卓还把自己的车驾、仪仗、服饰等,全都弄得跟皇帝一样。朝中公卿见到他的车驾,都得到车前行礼跪拜,他则连还礼的动作都懒得做,直接无视;尚书以下的官员,则必须到他府上去奏事,听候他的指示差遣。

在当时,除名号之外,董卓其实跟皇帝也没啥两样了。

原本属于天子的生杀予夺之权,现在全都捏在了董卓手上。他要是看谁不顺眼,让你三更死,你就休想活过五更。

这一年冬天,朝廷的天文台长(太史)闲来无事,仰观天象,似乎发现了某种异常,然后就上奏董卓,说“当有大臣戮死”,也就是必须有当朝大臣被诛杀,才能应和天象。

天知道这个太史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说这种害死人的话。反正董卓听了,觉得既然如此,那就杀一个呗,给老天爷反馈一下。

于是,他在满朝文武中扫了一圈,马上点了一个人的名。

这个人就是张温,时任卫尉。当初征讨凉州时,他是董卓的领导,批评过董卓。这事董卓一直记着,如今太史说上天要收人,董卓自然就选了他。

杀人总要有个理由,不过这对董卓来讲不成问题。他随口栽赃,说张温与袁术暗中勾结,就把张温押到闹市,乱棍打死了。不知张温临死之前,有没有想起孙坚劝他杀董卓的那一幕,假如当时狠下一条心,又岂会有今日这飞来横祸?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在自己的封地郿县(今陕西眉县)建了一座大型坞堡,据说城墙高度堪与长安相比,“高厚皆七丈”,还在里面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董卓宣称:“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董卓传》)

骄狂暴虐的董卓其实也知道,天下有很多人恨他,所以修建这座坞堡,就是想给自己弄一个末日来临的避难所。

进可攻,退可守,大不了就躲在这里面安度晚年,反正粮食够他吃到死,管他天下乱成什么鬼样子。

董卓想得很美,但天下人可不会这么便宜他。

董卓以为,能给他带来威胁的只有关东那些诸侯,所以就派女婿牛辅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及函谷关一带重兵布防,可他却没想到,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真正致命的威胁,其实就藏在他的身边。

差不多就在坞堡建成的同时,一个以董卓为目标的暗杀小组也成立了。

为首的是司徒王允,成员有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等人。当然,他们也知道,董卓没那么好杀。这老家伙就是怕人刺杀,所以平时都在外衣下面多穿了一件软甲;此外,不管走到哪儿,他都会让义子吕布当贴身侍卫,寸步不离。

吕布这一关,无疑是暗杀行动的最大障碍。

不过,王允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非但不需要过吕布这一关,反而直接把吕布策反了,让他去执行刺杀任务。

如此一来,最大的障碍就成了最狠的利器,让董卓做梦都想不到。

为了策反吕布,王允很早就开始了布局。他有意对吕布非常好,一向关怀备至,让吕布感到了春风般的温暖。吕布这人本来就没什么城府,所以很快就跟王允成了好友,几乎无话不谈。正是通过这种私密的交往,王允得知了不少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内情。

吕布说,董卓残忍好杀,麾下部将有时候一两句话说错,忤逆了他,就会被他当场砍死,所以人人自危。就连吕布自己,有一次稍拂其意,董卓就拔出手戟掷他,多亏他身手敏捷,堪堪躲过,不然小命就没了。为此,他心里其实是恨董卓的。

除此之外,吕布还向王允透露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因职务之便,他经常在董卓的内室门口守卫,一来二去,便跟董卓的一个侍妾私通了。为此,吕布惶恐不安,生怕哪天事情泄露,他会死无葬身之地。

掌握了这些情报,王允的策反行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他把暗杀计划告诉了吕布。吕布一听就动心了,但还是有些迟疑,说:“那父子之义怎么办?”

王允冷笑:“你姓吕,又不是董卓的骨肉,何况眼下担忧死亡都来不及,还谈什么父子?再说了,他董卓扔出手戟之时,岂有顾念父子之情?”

就这样,吕布被说服了。

或者说,他并不需要被说服,只需要王允给他一个就坡下驴的理由即可。

其实对吕布来讲,做出这个决定并没有多么困难,因为他早就有经验了——当初为了投靠董卓可以干掉丁原,如今为了自保当然也可以干掉董卓。

在利己主义者吕布这儿,从来没有什么底线是必须坚守的,也从来没有什么原则是不能放弃的。衡量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至于其他东西,很少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正因为此,日后我们就将看到,吕布不管走到哪儿,都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原因倒不是说当时的人都很注重道德节操,耻于与他为伍,而是多数跟他打交道的人,尤其是准备当他领导的人,都不免担心步丁原和董卓之后尘,所以避之唯恐不及。

一味利己的结果,恰恰变成最不利己。这肯定是吕布没有预料到的。就此而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老话,还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末的一天,献帝刘协小病新愈,大会群臣于未央殿。

这种场合,董卓自然不会缺席。

王允和吕布等人,就把刺杀行动定在了这一天。

当日,董卓非常谨慎,在前往皇宫的一路上都安排了严密的警戒,士兵夹道布岗,车驾左右都有骑兵和步兵护卫,前后还有吕布来回巡视。

此时,吕布早已命亲信部将李肃等十余人,伪装成皇宫侍卫,埋伏在了未央殿的北掖门,也就是入宫的必经之路上。

车驾刚一进门,李肃便按照计划冲了出来,手执长戟,以最快的速度直刺董卓前胸。不料,董卓在朝服里穿了软甲,长戟滑开,只刺伤了他的手臂。董卓吃痛,跌下马车,大喊道:“吕布何在?”

吕布不紧不慢,策马走到他的面前,淡淡道:“天子有诏,诛讨贼臣。”

董卓又惊又怒,破口大骂:“狗崽子,你敢杀我!”(《后汉书·董卓传》:“庸狗,敢如是邪!”)

话音未落,吕布手中长戟便已刺出。这回终于穿透软甲,刺入了董卓的胸口。董卓手下主簿田仪冲上来要保护他,也被吕布刺了个对穿;然后董卓的一个老仆人也跑了过来,又被吕布刺死……如此一连杀了三个,其他人才不敢再动弹。

吕布命人砍下了董卓的首级,然后从怀里掏出王允事先准备好的诏书,朗声道:“诏讨董卓,余皆不问!”

董卓的部众一动不动地愣了好一会儿,最后才猛然爆发出一片“万岁!万岁!”的欢呼声。

从这一幕,我们足以看出,董卓这家伙实在是不得人心。不管之前有多少人肯替他卖命,到了最后关头,真正愿意为他而死的,也就田仪等区区三人而已;剩下的,全都是欢呼雀跃、为他的死亡喝彩的。

紧接着,长安老百姓的反应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听说董卓已死,百姓们竟然跑到大街上载歌载舞,仿佛在欢度一个盛大的节日。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把自己的珠宝首饰和贵重衣服拿到当铺去典当了,只为换钱去买酒买肉,好好庆贺一番。哪怕从明天开始喝西北风,也定要把此刻激动的心情宣泄出来。

董卓做人做到这个地步,用“失败”二字似乎已不足以形容。

当天,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还有宗族中的老弱妇孺,就全都死于非命了。可怜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才几天,就莫名其妙被封了侯;然后封了侯才几天,又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假如死后有知,他们一定会告诉自己:这莫名其妙的人间,不来也罢!

随后,朝廷查抄了董卓在郿县的那座坞堡,抄出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还有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和绫罗绸缎。

很显然,这座金山银山就是之前从洛阳洗劫而来的,其中既有活人的财富,也有死人的墓葬。董卓曾经以为,无论如何,抢到手就是自己的,可事实证明他只是做了一个辛勤的搬运工。

董卓死后,肥胖的尸体被扔在闹市之中。当时已是夏天,经过阳光暴晒,油脂流淌了一地。负责看守尸体的小吏灵机一动,就找了一根粗大的灯芯,插在他的肚脐眼上,然后点燃,就这样制造出了一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油路灯”。

据说,这盏“路灯”竟然从夜里一直燃到了天明,然后又整整燃烧了一天。

“守尸吏燃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后汉书·董卓传》)

之所以这么耐烧,我们只能认为,是董卓生前“吸食”了太多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