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如愿以偿地吃了一顿喷香的早餐,心满意足地去上班了,路过一个街角的时候,他让司机停了一下,到报刊亭买了一本新出的杂志。现在纸质的杂志已经算是稀罕物了,报刊亭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文物,小熊经常光顾这个摇摇欲坠的报刊亭,也带着点唏嘘的怀旧感。他还记得多年前,自己会在每个月固定几个时间跑到家门口或者学校门口的报刊亭热切地问:“《读者》来了吗?《疯狂英语》来了吗?《看电影》来了吗?《三联》来了吗?”手里捧着一本飘着墨香的杂志,急不可待地快速翻一遍,这样的幸福感现在是越来越少。小熊经常遗憾地想,人啊,是自己把日子过没意思了。
小熊之所以专门停下车买杂志,是因为他瞥到了封面是他最喜欢的演员范伟。他算是范伟的忠实粉丝,《马大帅》至少看过十遍,其他人的戏份都可以快进,唯独到了范大师的桥段,一定要细细地看。虽然看得烂熟了,还是会跟着嘿嘿地笑。小熊一直觉得,范伟是典型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但是内心很聪明,很有力量,最重要的,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小熊非常欣赏这样的人,也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下午小熊看着没什么事了,早早就回了妈妈家。妈妈正在认真地看书,小熊看了一眼,是一本不出名的人写的巴菲特的传记。妈妈抬头看了小熊一眼,继续低下头认真读书,嘴里还小声念念叨叨的。
“妈,学习那?您这声音太小,得大声朗读啊。”
熊妈妈扑哧笑了,“你给我待着去,我神经病吧我大声朗读。哎,你说人家巴菲特这一辈子,又简单又精彩,举重若轻啊。”
“那是,不过他是官二代加富二代您知道吧?加持的力量还是惊人的,这句话要划重点,如果没有简单粗暴的第一桶金,谈什么投资啊?最多理理财。今天我回来得早,惦记着把估值的部分给您讲讲,要不您换换脑子?”
“胡说,我看闲书才是换脑子好吗?我刚才还在认真地学习你讲课的笔记。”
“今天讲讲目标企业的估值哈,这一节挺重要的。”
“对企业的估值是一个主观结合客观的结果,也是一个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之间博弈的过程。就方法而言,可以分为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理解上简单一些,主要用乘数方法,比如,之前见过的PE(Price/Equity)倍数法、PB(Price/Book)倍数法、PEG(市盈率/盈利增长率)法、EV/EBITA法等等。绝对估值法要难一些,一般指折现方法,比如DCF法。我画了张图您感受一下。”
“好了,你已经成功地把我说蒙圈了。”
“这才哪儿到哪儿?我还没给您推导DCF的公式呢,不过DCF目前不算投资初期企业的主流方法,我们讲讲原理就算了,具体的公式就不推导了。您要是有兴趣,可以买一本CFA或者CPA财管的书来看看,但是我估计您不会感兴趣。对于企业的估值,首先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咱们按照企业发展阶段简单说说不同的估值方法。”
“第一,如果您看的是一家天使轮/Pre-A轮的企业,比如互联网企业,创业没几年,创始人都是小年轻。这个阶段的企业,创始人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资金需求,在商业计划书里会大概说明资金诉求,比如拟融资500万,转让20%股权。之前我记得跟您说过,投资人的钱越早进来越贵,这个道理企业也明白,因此第一次融资的资金需求,一定是比较谨慎的。如果您认可他们的商业模式及团队,那么可以在他们出的条件的基础上划划价。之所以在这个阶段也要考虑一下团队,是因为很多创业团队的技术核心都是技术大牛,之前供职于五百强企业或者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技术岗位,这样的人本身也是带有估值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看目标企业的核心资源/资产,比如商业模式、渠道、创始人背景等。由于这个阶段的企业融资金额有限,也暂时没有完整的销售利润数据,因此需要双方充分地沟通,同时这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对方是消费型公司,举个例子,比如这家企业属于电商类,这个行业一般现金流不错,但是利润暂时还不行,创业初期属于跑马圈地、抢占赛道阶段,花钱如流水,那么也可以按照间接法中的P/S估值法,考虑年度销售额,这个阶段一般按照P/S的2~3倍来计算估值。”
“第二,如果目标企业已经有了2~3年的运营,或者已经做过1~2轮的融资,那么估值方法可以选择的范围就更广一点。比如按照最常见的市盈率(P/E),即按照调整后的净利润,以及在这个阶段给出的市盈率倍数来计算市值。举个例子,您看的这家企业,经过尽职调查,以及和企业之间的谈判,调整后的最近一年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000万,B轮至C轮通常给出的PE倍数在4~6倍。这里咱们按6倍算,那么估值为人民币6,000万,本轮融资金额为1,200万,那么本轮占股权比例则为:1,200/7,200≈16.67%。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这家企业已经融资过1~2轮,那么也要考虑一下过往融资情况。举个例子,这家企业上一轮融资金额1,000万,占股权比例20%,市值5,000万。那么这次融资的时候,对于创始人而言,他可以出让的股份一般不会超过20%。因为该企业很有可能后续仍有多轮融资,对应的融资金额,出于企业运营的实际考虑,创始人计算的结果,比如是3,000万,那么20%对应了3,000万的融资金额,较之于上一轮融资,增长了200%。那么如何证明这样的增长率是合情合理的呢?这需要目标企业提供一些佐证,比如较之于第一轮融资时,该企业的销售额已经增长了250%,净利润增长了200%,或者稳定客户数量增长了200%……不管从哪种维度切入,皆应展现出对应的成长,那么第二轮融资中的20%对应3,000万的融资金额就是合理的。”
“第三,企业相对成熟了,融资的轮数已经到了C轮或者D轮,按道理讲,该使用DCF法了,但是在实务中,真正使用DCF法的时候并不多,很多投资人仍然愿意使用另外几种方法。我先来解释一下DCF法的原理。我不知道刚才您看的那本巴菲特的书里有没有说这句话,但是的确是他说的。‘一家企业的价值等于这家企业在剩余寿命下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DCF法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在存续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加总的确是它的价值,但是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这个概念您理解对吧?今年的1块钱和明年的1块钱,实际蕴含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需要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把它折算到您计算它的时点,从而得到此刻这家企业的估值为多少。公式我就不写了,现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成熟的计算软件,只要把相关参数输入,现值可以自动计算。网上有很多文章详细介绍了DCF法,我找了一篇知乎上写得轻松愉快一点的,您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一下。(文章的标题是《估值是一门艺术:如何为亏损中的成长型公司估值》,原作者:陈达)咱们这里主要说一说,为什么看上去很厉害的DCF法在实操中并不太好用。第一,DCF法的起点是将未来年度的收入转化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需要对这家企业未来的收入进行预测。我前面说过,这个预测过程相对主观,尤其对于初创型企业,这样的预测没有说服力,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有可能就倒闭了。第二,咱们得假设这家企业存活的时间足够长,如果您看的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或者新经济企业,这也是很虚幻的事情,原因见第一点。第三,折现率不好确定,定高了定低了对估值的影响都比较大,而且双方各执一词,也不容易谈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