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医院品牌危机(1 / 1)

医院品牌的奥秘 李庆 1575 字 3个月前

1.让医院品牌陷入危机的七大黑手

品牌危机的实质是信任危机。医院品牌危机从何而起?总的来说,有以下七个源头。

(1)管理响应迟钝

医院管理理念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品牌规划。管理体系缺乏品牌文化的引领,院科两级脱节,品牌管理缺位。管理层自我约束不严,内部凝聚力不强,存在部门主义、利己主义和逐利化倾向。医院管理层级僵化,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对隐患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强。

(2)医疗质量缺陷

医疗质量管理不严,对新技术、新项目、新设备的应用掌握能力不够,医疗风险防控不力。“三基三严”(三基三严,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编者注)培训和考核不到位,医疗质量不稳定。突发事件处置培训和考核的频次不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学科建设乏力,学科人才梯队断层,核心医疗技术优势不突出,医疗技术实力与同行相比缺乏竞争力。

(3)服务流程疏漏

未能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疗服务和后勤保障流程不完善,无法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成果,服务流程耗时而烦琐,服务效能无法满足医疗业务发展的需求,引发患者不满情绪。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自查自纠能力不强。

(4)医患沟通失效

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不足,医院员工缺乏主动沟通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善于引导公众情绪。权益意识不强,对自我隐私和患者隐私保护不力,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感。未能建立患者满意度日常评价工作机制,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品牌美誉度不高。医学科普工作流于形式,患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医院品牌的信任度不够,对疾病的认知有观点差异。

(5)医媒关系淡漠

媒体联络联谊机制不健全,未能与媒体形成稳定的良性互动。院务公开及医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力,医院信息发布披露不及时、不主动。医院品牌策划能力不足,与媒体之间缺少有效的话题交流。品牌运营人员与媒体接触中存在“生、冷、硬、推”现象,引起媒体抵触。忽视新媒体采编群体,未能构建起和谐的自媒体生态关系。

(6)主观恶意诽谤

同行业竞争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医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形象诋毁。部分媒体从业人员或机构因个人诉求未能满足或主观偏见,通过媒介渠道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或对医疗缺陷进行放大。少数个人或组织因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差异或对医疗服务不满,出于报复或舆论施压等心理,对医院品牌形象进行中伤。

(7)不可抗拒因素

因国家政策方针调整或新的法律法规出台,迫使医院调整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给医院品牌带来战略性的冲击。因区域卫生规划、机构编制调整对医院运行结构和资源造成直接影响,给医院品牌运营方策略造成压力干扰。因自然灾害、战争、恐怖主义、烈性传染病疫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医院管理运行体系造成破坏,给医院品牌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

2.品牌危机并不可怕

公众对品牌的情感与认知是影响品牌信任的重要因素,危机虽然有可能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但危机也会迫使医院对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进行升级完善,主动与服务对象沟通,加强与公众的品牌联系,转危为机。

(1)品牌危机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良机

危机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实现自己的诉求,利益相关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扩散传播,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为了化解危机,医院会披露相关信息,以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各路媒体也会根据各自的判断和调查结论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在多方博弈过程中,医院品牌会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医院对危机的应对态度和处置措施会影响公众对医院品牌的评价,积极应对危机,开诚布公地介绍实情,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会获得公众对品牌的好感,是品牌加分的机遇。

(2)品牌危机是一次难得的管理升级

品牌危机是对医院管理水平和员工素养的测验,多数品牌危机是医院在管理结构、流程、职责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所致,危机的应对需要从加强管理入手,有效地进行风险管控。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模式将危机管理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在缩减阶段,医院可以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上发力,通过主动查证、识别品牌管理的薄弱环节,减少危机爆发的隐患点。在预备阶段,医院可以从信息监测、统计分析、危机沟通策略上发力,及时搜集和发现潜在的风险信息及重要相关人的关系,建立起医院的危机预警机制,尽量防范和避免危机的发生。在反应阶段,医院可以从处置的流程上发力,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真诚回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加强与相关人员、媒体的沟通,尽快消除危机的不利影响。在恢复阶段,医院可以针对危机暴露的缺陷进行修正,对品牌形象进行恢复。

(3)品牌危机是一场凝聚人心的战斗

危机检验着医院员工的理想信念与职业操守,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战考验中与医院同舟共济,与团队荣辱与共,在取舍中学会包容与合作,在硝烟中懂得感恩与沟通,使医院的内部凝聚力得到增强。在危机的处置过程中,医院会与各界发生联系,建立起与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社会团体、媒体、公益组织的沟通机制,在磨合之中积累感情,拓宽医院品牌的合作空间和影响范围。危机促使医院更加重视与公众的交流,倒逼医院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的公共关系。公众也能通过危机清晰地感受到医院的诚意和善意,观察到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改进,建立起对医院品牌的信心,由“路人”转为医院的“粉丝”。

【链接】

陷入“丢肾门”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何反败为胜

在曾经轰动全国的“丢肾门”事件中,舆论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质疑声震天动地,徐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随即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医院。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医院多个部门紧急会商,大家一致决定:要彻底地、公开地进行调查处理,如实地、迅速地对社会进行发布,绝不护短,也绝不容忍被造谣污蔑。

当天下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医院网站、微博发布公开声明,以当事患者术后第一天和第五天的CT图片为证,显示其右肾存在,澄清事件真相。这两张CT图片犹如重磅炸弹,瞬间击毁了谣言。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大V纷纷转载并撰文辟谣,医院的被动局面迅速得到扭转。

随后,医院医务处处长和当事医生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当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了事件始末,数位医学专家接受央视采访,各级媒体纷纷发布追踪报道。诸多自媒体大V积极声援,要求还医院和当事医生公道。公众也按捺不住了,网络上民意滔滔,要求最先爆出此事的《新安晚报》向医院道歉,问责记者。

其后,当事患者在联合调查组的陪同下,在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其右肾还在体内,呈现为外伤性移位、变形、萎缩。

所谓“右肾去哪儿了”,至此真相大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官方微信和网站发布了第二则声明,感谢社会各界对医务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注,感谢广大网民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促进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及时还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之所以能成功地从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中突围,靠的是高效团结的管理团队、运转有序的医院信息系统、积累多年的良好口碑、精心维护的主流媒体渠道。在危机面前,这些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因素发挥出强大的张力。

面对危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私了摆平,而是充满自信地见招拆招,始终坚持在第一时间公开事实、公开处理进展、直面舆情,回应公众关注热点。医院不仅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声,更积极通过新媒体和各界互动,形成了覆盖融媒体的信息传播网络,让谣言无力反抗,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