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任性妄为地鲁莽冲动,需要讲究方法。方法用错了,徒劳无功;方法用对了,事半功倍。
1.创新常常用到这两招
通往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大类。
(1)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对现有事物的具体观察,总结、推理出相关原理、原则、规律的方法,是在总结分析基础上的创新。
《周易·贲卦·彖传》中早就提出要“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建议我们在总结并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创新。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创新应该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存在表、缺乏表和程度表,科学地归纳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卡尔·马克思则认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改进,“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基础”。约翰·穆勒将这种归纳创新法细化为“穆勒五法”,划分为求同法、求异法、求同存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一度被称赞为创新研究的“准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他提倡使用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让各种思想的火花进行碰撞,借此归纳提炼出最优的创意。头脑风暴法简单易学,被各界争相引入,陆续发展出卡片整理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反头脑风暴法等数百种创新方法。
(2)演绎法
演绎法是根据相关的理论或假设,对具体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推导的方法,是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创新。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将演绎法展示得淋漓尽致,奠定了欧洲数学的基础,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勒内·笛卡尔提倡“普遍怀疑”,主张运用假设和假说的方法,通过演绎论证来进行判断决策,他以此方法创立了解析几何,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卡尔·波普尔紧随其后,倡导“大胆尝试,严格检验”的创新思路,提出了“假说—证伪法”,即试错法。试错法认为,创新者可以先提出某种假设,通过一系列的演绎、预测、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的对错,在不断证伪试错的过程中,逐渐接近或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2.TRIZ——创新方法库中的“核武器”
随着信息的增多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庞大而复杂,机遇更是稍纵即逝。归纳法或演绎法耗时费力,使创新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急需一种系统化的、科学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应运而生。
(1)TRIZ从何而来
TRIZ的全称是“发明家式的解决任务理论”,又被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或“萃智理论”,它由苏联里海海军专利局的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
根里奇·阿奇舒勒认为: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有规可循的。他在研究了大量的发明专利后,发现至少有1500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只需要用几项基本的原理就能解决。为了找到这些规律,根里奇·阿奇舒勒和团队潜心研究数十年,历经坎坷,最终总结出一套由方法与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TRIZ推出后很快就在苏联的工业、军事等领域发挥出惊人的效应。在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后,迅速从工程技术领域推广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被英特尔、通用电气、西门子、中兴通讯等企业广泛采用,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成为解决创新难题的钥匙。
(2)在TRIZ的视角下,创新其实很简单
TRIZ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方法工具,归纳起来由9个要点构成。
①8条进化法则
TRIZ认为解决问题的法则有8条: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提高理想度法则、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向微观级和增加场应用的进化法则、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这8条进化法则概括起来就是:任何产品和技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创新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实现产品功能最大化、物理结构和损耗最小化、系统均衡化和可移动化、进化过程可控化和智能化。TRIZ提醒我们要正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要用辩证的、普遍的、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以坚定的决心和耐心坦然面对一切。
②最终理想解
TRIZ用“最终理想解”来定义创新的目标。建议我们在采取创新行动之前要解开心灵的束缚,排除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将拟定实现的目标进行理想化的界定,以便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奋斗方向。“最终理想解”是对原有创新方案的优化,它保留了方案的优点,排除了条件的缺陷或环境等干扰因素,以简洁的、理想化的方式,明确了创新的高度和标杆,鼓励我们大胆地查找差距和问题所在,厘清因果关系,利用TRIZ理论工具找到解决方案。
③40个发明创造原理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创新也不例外。TRIZ归纳出40个创新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原理:分割、抽取、改变局部品质、非对称、合并、普遍性、嵌套、平衡力、预先施加反作用力、预先施加作用力、预防措施、等势、逆向思维、曲面化、动态化、近似化、一维变多维、机械振动、周期性动作、有效作用的持续、紧急行动、变害为利、反馈、中介物、自我服务、复制、一次性用品、机械系统的替代、利用气动或液压结构、利用柔性外壳和薄膜、利用多孔材料、改变颜色、同类性、抛弃与再生、改变物理或化学状态、利用相变、利用热膨胀、增加氧的浓度、利用惰性环境、利用复合材料。这些原理将看似奇迹的创新思维变为有章可循的科学工具,提示我们在创新中要尊重客观事物规律、重视创新环境,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灵活变通思维。这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不仅仅适用于工程技术领域,也已经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和品牌竞争中屡立奇功,是TRIZ理论体系的核心。
④39项工程参数及阿奇舒勒矛盾矩阵
阿奇舒勒发现,创造发明只不过是对我们常用到的物理、数学、技术等工程参数进行的灵活运用。这些工程参数有39项,分别是:运动物体的重量、静止物体的重量、运动物体的长度、静止物体的长度、运动物体的区域、静止物体的区域、运动物体的体积、静止物体的体积、加速、力量、压力、形状、物体的稳定性、强度、运动物体的耐久性、静止物体的耐久性、温度、光亮度、运动物体耗费的能源、静止物体耗费的能源、功率、能源的浪费、物质的浪费、信息的丢失、时间的浪费、物质的数量、可靠性、测量精度、制造精度、作用于物体的有害因素、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可制造性、使用的方便、可维修性、适应性和多样性、装置复杂层次、控制的复杂层次、自动化程度、生产力。其中,每一项参数又被分为准备改善的参数和准备恶化的参数两个类别,准备改善的参数是通过创新得到提升或加强的特性所对应的工程参数,准备恶化的参数是在某个特性获得提升之时会变差的工程参数。
阿奇舒勒将准备改善的参数作为横轴,准备恶化的参数作为纵轴,绘制成了著名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阵。在矩阵中,横纵轴各参数交叉处的数字表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的发明创造原理的编号。阿奇舒勒矛盾矩阵为创新者提供了一个直观明了的“寻宝图”,让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难题通过工程参数进行“TRIZ化”,轻松从矩阵表中查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⑤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
TRIZ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个个技术系统构成的集合,这些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有时候会出现“牙咬着舌头”的现象,同一个系统内的关键子系统为了满足某个需求的参数特性,会出现相反需求的物理矛盾。为了解决物理矛盾,TRIZ提出了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居于条件分离和系统级别分离等4种分离原理。这4种分离原理又可以细化为11种分离方法,包括:矛盾特性的空间分离、矛盾特性的时间分离、将同类或异类系统与超系统结合、将系统转换为反系统或将系统与反系统相结合、系统具有一种特性且子系统有其相反的特性、将系统转换到微观级系统、系统中的状态交替变化、系统由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利用系统状态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以具有两种状态的物质代替具有一种状态的物质、通过物理和化学的转换使物质状态转换。这些看似艰涩的物理名词其实只是告诉我们:困难不是创新的瓶颈,而是创新的契机,比如:山地运动爱好者要求自行车既要功能齐全、结实耐用,又要轻便灵巧能放置在汽车后备厢内。对这种物理矛盾的分离解决办法就是设计可折叠拆装式的山地自行车。
⑥物-场模型分析
TRIZ认为:系统不论大小,都具有相应的功能,所有功能都可以来源于两种物质和一种场的相互作用。其中,物质是实现功能的基础,包括原材料、工具、器件、人、环境或过程。场是实现功能所需的手段,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磁能。在TRIZ的理论表述中,任何系统的功能都可以用物-场组合进行模型化。物-场模型被划分为有效完整模型、不完整模型、效应不足的完整模型、有害效应的完整模型4种。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面临的问题归类为物-场模型中的相关元素,分析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问题所在的物-场模型,查找此类物-场模型的解法,形成最优的创新解决方案。
⑦标准解法
TRIZ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分为标准问题和非标准问题两类。标准问题可以用技术系统的进化路径法则迅速确定创新方向和方法,这些针对标准问题的解决方法则被称为标准解法。非标准问题则需要转化为标准问题后,再使用标准解法来获得解决方案。标准解法将物-场模型分为建立或拆解物-场模型、强化物-场模型、向超系统或围观级转化、检测和测量的标准解法、简化与改善策略5个层级,细化为18个子级和76种标准解。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物-场模型的类型,围绕问题的最终理想解,综合实际条件来选择相应的解法。
⑧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如果遇到了令人头晕目眩的非标准问题或复杂的系统,我们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TRIZ提供的解决办法是,对非标准问题进行变形及再定义等逻辑转化,通过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模型、陈述最终理想解和物理矛盾、动用物-场资源、应用知识库、转化或替代问题、分析解决物理矛盾的方法、利用解法概念、分析问题解决等9个步骤来找到合适的路径。其间,创新的难度取决于我们对所面临的问题是否能清晰地进行细节描述,对采用的方法能否明确地程式化。描述得越清楚,程式化越明晰,创新的方法就越容易找到。
⑨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
知识是创新的力量之源,TRIZ将创新中常常需要用到的科学知识依据其作用和功能划分为测量温度、降低温度、提高温度、稳定温度、探测物体的位移和运动、控制物体位移、控制**及气体的运动、控制浮质的流动、搅拌混合物为溶液、分离混合物、稳定物体位置、产生或控制高压力、控制摩擦力、接替物体、积蓄机械能与热能、传递能量、建立移动的物体和固定的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测量物体的尺寸、改变物体的尺寸、检查表面状态和性质、改变表面性质、检查物体容量的状态和特征、改变物体空间性质、形成要求的物体结构、探测电磁场、探测辐射、产生辐射、控制电磁场、控制光、产生及加强化学变化等30种,汇编为“功能代码表”。在此基础上,TRIZ制定了创新需要用到的“科学效应和现象清单”,组建起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当我们进行创新活动时,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定义并确定需要实现的功能,从功能代码表中找到与此功能相对应的代码,根据功能代码从科学效应和现象清单查找所推荐的科学效应和现象,再对这些科学效应和现象进行筛选,找到详细的科学解释,为我们制定方案、加快创新进程提供知识支撑。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TRIZ鼓励我们激活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
(3)如何在医院品牌创新中用好TRIZ
在医院品牌创新的实践中,要想用好TRIZ工具,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①善于解构和重新定义
TRIZ起源于对工业发明创造规律的研究,其理论表述中难免包含着大量的数学、工程、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原理,如果将其生搬硬套,只会让人手足无措。我们只有在领悟这些定义和原理的基础上,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对医院品牌的创新诉求和目标进行清晰的描述,正视内外部条件,对目标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TRIZ工具引导的路线进行去壳留核的解读,结合医疗行业的特点触类旁通,契合品牌进化的趋势,并善于将TRIZ与六西格玛等工具结合使用,才能发挥TRIZ的威力。
②敢于实践和挑战自我
TRIZ在医院品牌领域尚缺乏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可供模仿的行业案例。在决定开始品牌创新之旅时,我们必须排除干扰,鼓足勇气,坚定信心,遵照TRIZ的进化原则,科学地设计并确定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剖析,将其转化为TRIZ问题,运用TRIZ工具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与实际情况结合,就能找到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为了降低应用TRIZ的风险,我们可以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难度低的项目入手,先从单个团队小范围入局,在积极的探索中积累经验,在磕磕碰碰中使自己和医院品牌共同成长。
③勤于用图表和数据说话
理论是枯燥的,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我们只有将艰涩的表述方式转为图表等直观的方式,才能提高沟通的质量和传播效率,只有将决策过程进行数据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洪流,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品牌创新之路走得更加长远。
【链接】
聊天成就了长治云峰医院的品牌奇迹
长治云峰医院是长治市一所以脊柱病治疗和疼痛治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20多年的躬耕,让医院享誉周边。可是与城区其他医院相比,医院的实力并不占明显优势。
3月的一天,医院来了一名秀气的美女阿井,院长让她负责患者满意度调查工作。在一般人眼里,患者满意度调查就是到病房客气几句,在办公室里打几个电话,到出院病人家里问个好,然后做一份满意度调查交给领导,看上去十分轻松。阿井却有她的想法。她认为:品牌满意度来源于感知,只有用创新的手段,才能让患者感知到医院的真诚,才会铭记医院的真诚。
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出彩呢?阿井想起自己曾经读到过的TRIZ文章。她借到几本TRIZ的书开始认真研读,琢磨如何围绕满意度测评进行医院品牌创新。按照TRIZ的指引,阿井认真梳理了医院现有制度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流程及调查表,到几所医院学习观摩了同行们的做法。她发现:原有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内容繁杂、形式单调、沟通质量差,无益于医院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于是,她按照TRIZ的相关原理建立模型,一步步摸索到了此次创新想法的标准解:把习以为常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换一种亲情化的方式,加一点个性化的内容,以亲情化为切入口,驱动医院的品牌创新。
从这一天开始,她拿着资料夹,口袋里装着自己买的小礼物,推开一间间病房的门,站在床头和患者聊家长里短,聊住院的感受。在气氛轻松的聊天中,她和患者的心走得越来越近,也了解到患者在医院的真实感受。
中午和下午下班后,她常常会回到病房去看望患者,对他们的难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节假日,她还经常拉上医生护士去十里八村拜访出院的“亲戚朋友”。
这种带着真情的品牌情感创新,让患者把阿井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好朋友。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化为当地群众对医院品牌的感情,逐渐转化成了医院的品牌核心竞争力:短短数年,医院入院人次增长15%,业务收入增长了31%,患者满意度增至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