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涯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必须全方位努力。中高考对孩子来说极端重要。中考决定着孩子将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高考决定着他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与谁为伍。
【引子】
2004年国庆期间,我两次聆听中国人民大学肖宇赫老师主讲的家庭教育家长专场,深受启发。
独创升学考试“孙子兵法”的肖老师认为,决定学生成绩最关键的要素不是聪明,而是学习能力。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5方面:
目标 目标来自家长的期待。目前90%的家长要求孩子的目标过低,“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殊不知,这种功利性的目标根本无法刺激孩子搞好学习。应当明确强调,学习是一种责任。
自信 现在的中学生70%缺乏自信,90%不够自信,原因是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家长总喜欢把孩子的缺点与别人比,结果越比发现缺点越多,到最后几乎一无是处。自信比没了,学习还怎么搞得上去?
兴趣 现在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对游戏感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游戏中有许多小关口,每过一个关口,孩子就总能得到一些奖赏,从而不断激起游戏兴趣。家庭教育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毅力 俗话说,“水滴石穿”、“滴水成河”。一个人只要有毅力,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而这时聪明不聪明反而是次要的了。有毅力的人执行力强,在社会上处处受欢迎,学习当然容易成功。
习惯 学习习惯是考试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考试结果。平时做一个题目吃一块饼干,读两句英语去喝一袋牛奶,考试时没饼干、牛奶吃了,就必然会“考试失常”。
不过我以为,中高考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要迷信考试,更不要以为孩子考试没过关就一定“死定了”。
因为在我国,包括高考在内的许多考试并不具备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同一考卷经不同老师批阅所得分数应该基本相同;效度是指考试的准确性,即能准确反映出题者的考核内容。想当年(1985年),全国语文高考第一小题仅仅2分,许多考生愣是半小时都没做出来。有趣的是,当年山东省高考阅卷领导小组的11位专家,全是教授、语言专家、特级教师,也一个没做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郑日昌说,在我国,同样的一份高考试卷,不同老师批阅的结果最多会相差几十分!作为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高考尚且如此,中学生平时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其信度和效度究竟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学生和家长,你必须重视中高考。既然是“一考定终身”,那就别无他路可走。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冲刺中高考,因为这决定着他是否还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家长应该做到的】
中高考来临之际,家长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合理、适度的原则,做好后勤保障,配合孩子做好复习迎考。
除此以外,家长还应当指导孩子掌握应试技巧。例如,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不妨蒙一下,蒙对了一样得分。这与学习无关,却与分数有关。要知道,在考卷上“得分是硬道理”。这就是功利性应试技巧。还有一种是科学性应试技巧,如把不会做的题目化整为零,得一分是一分。如此这般一番拆解后,原来一分也得不到的题目就可能多少能得几分,甚至完全迎刃而解也并非不可能。
知道中高考考什么
一个人如果能知道考试考什么,那就胜券在握了。就目前而言,中考几乎100%考记忆力;高考80%考记忆力,20%考思维力。
这里的记忆,除了通常所指的概念、单词、公式、定理之外,更主要是指各类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
对于考生来说,这个题目如果过去做过了,这时候考的就是记忆力;如果没见过,这时候考的就是思维力。
不难看出,凭记忆力做出来的题目速度快、把握大、得分高。而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平时就要多做习题、多看例题,尤其是要对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烂熟于心。这样,考试时可利用的记忆脚本就多。
想一想,为什么都说“老中医”值钱呢?原因无非就是他们见多识广,凭经验就能看病,而不用翻书查阅。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初中生,脑海中如果每门功课都有四五百道例题,那么考试时就一定能触类旁通,无论如何不在话下。
由于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成倍增加,这时光靠记忆不够了,得靠思维。这也是高考为什么要考20%思维类题目的原因所在。
大家关心的作文能不能靠记忆呢?答案是肯定的。平时写作文有足够时间修改,可以见景生情,可是考试时就不具备这个条件了。如果不靠记忆(不等同于背作文),到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很难得高分。从考试方向来看,中考作文主要考套路,高考作文主要考立意。
怎样安排考试复习时间
中高考复习时间以170天最佳,时间太长容易忘掉,时间太短会来不及。这170天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轮71天,主要任务是把所有知识点弄熟弄精,但不要涉及综合题目。因为知识点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面建立在知识点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就无法得到巩固,更无法达到提高。
具体方法可以是:以《考试说明》和课本为依托,辅之以一本有质量保证的总复习之类的参考书,对《考试说明》上的每个考点,都要在头脑里将相应的内容思考一遍。思路很清晰的就马上跳过去;对于弄不大明白的,就找课本详细理解一遍;对于已经忘掉的,在读完课本后要依据参考书通过做习题弄懂为止。这样,基本上就能做到不忽略任何考点了。
第二轮49天,主要任务是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
第三轮35天,主要任务是进行规范的习题训练。
第四轮15天,前12天对知识点查漏补缺,最后3天进行脉络整理。
这170天是净复习时间。考虑到身体不适或其他原因的休息时间在内,前后一般需要放宽到190天。
活学活用名诗佳句为作文加分
在中高考中,作文是分值最高的题目。一方面,60分作文很容易与别人相差八分十分乃至于一二十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另一方面,七八百字的一篇作文,阅卷老师在上面所花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由于时间限制,阅卷只能是扫描式地看一看开头、中间、结尾。在阅卷老师的扫描中,能否让他看到精彩的句式或一抹亮色,就决定了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
有鉴于此,在作文中可以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阅卷老师不得不为自己加分,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于这篇散文广为传播,这句话也成了著名句式。
如果在作文中善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就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为作文加分打下基础。几乎任何题材的作文都能用这句话开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暂时套用一下,轻而易举就为自己加分呢?
再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著名句式,其特点是行文更简洁,描写景物更集中。写作文时,只要提到3类事物,实际上就可以用这个句式为文章润色,特别适合于放在文章中间。而这一句式在初一就已经学过,考试时随便一用就能加分,又何乐而不为呢?
经典句式太多太多,关键是一要肚子里有货,二要善于运用。遇到不完全合适的地方,可以加以适当改良,而要不生搬硬套,以免弄巧成拙,没有加分反而失分。
例如,一位学生写北京北海公园的荷花,结尾时就自然而然想到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啊呀,如果能借用这首诗尤其是后面这两句,那该多好哪,一定能为文章添彩。
可是,北海的湖面太小,要说“接天”“无穷碧”就不恰当。
怎么办呢,这位学生灵机一动,大笔一挥:“虽说谈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可却是名副其实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经过这么一处理,你不得不佩服吧?好,那就请您加分吧!
临到考试时,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长应当告诉孩子,决定命运的中高考确实不能不重视,可是也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重视”了就一定考得好吗?也不一定。相反,你越是重视它,就可能越紧张,甚至到时候方寸大乱。
正确的态度是毛泽东所说的:“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里的“藐视”,就是考试再难、再重要,每年也总有那么大的通过率,别人能通过,未必自己就通不过,所以要把考试当作“纸老虎”看待。
这里的“重视”,是指不管你平时的学习成绩好坏,复习时都要模仿实战进行训练,完全模拟考试环境,这是许多考试状元的经验之谈。只有完全模拟正式考试,才能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各种模拟试卷鱼龙混杂。最可靠的办法是,直接把前几年考试的真题拿出来做。不但如此,而且在考试场景、时间限制、所带物品、环境特点等方面也要完全一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临场经验。军事演习越逼真,实战经验就越强。
复习的目标是实现分数最大化
在安排复习时间时,要紧紧围绕考试目标——实现分数最大化,而不是弄懂知识点、查漏补缺、补弱势科目、熟练解题技巧——来进行。因为临到考试时,能够利用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平时学习基础不扎实,这时候再怎么弄懂知识点、查漏补缺都来得及了。
例如,在选择复习重点时,目光应当瞄准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提高分数最快的科目,而不是自己最差的科目。这一点很重要,可是许多同学却往往容易忽视。
围绕这个复习目标,接下来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复习时间的总量安排;各部分复习时间的效率如何;按照提升分数潜力而进行的科目排序;在同一科目中,按照提升分数潜力而进行的考点排序;在所有科目中,按照提升分数潜力而进行的考试技巧排序。
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胸中有数,复习时才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在最后的时间内提高考试分数!!
学习成绩是无法用药物堆砌而成的
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补脑药”大行其道,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可是谁要是把学习成绩的提高寄希望于药物的堆砌,其本身就是可笑和不现实的。
这些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不饱和脂肪酸类(深海鱼油)、补充大脑营养类(卵磷脂、脑磷脂)、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类、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基本上都只能起一种心理安慰作用。
从科学角度看,深海鱼油虽然对大脑发育具有良好促进作用,但现在能证实效果的是,只对2岁以内的婴儿起作用;
维生素、微量元素、卵磷脂、脑磷脂等,从饮食中就能摄取;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只能一时提高学习效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脑”;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临**用于老年痴呆症等大脑功能性疾病的恢复,而且有许多副作用,并不适合中学生使用;
即使是各种滋补品,其中也有不少药物成分,其中的性激素就很容易导致性发育异常。
【经验谈】
1.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别人(哪怕是高考状元)的经验都不一定适合你。要不然,每年全国有那么多高考状元,他们的经验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你又该听谁的呢?
2.中高考前增加营养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于看重,只要适当添加鸡蛋、鲜鱼(深海鱼)、紫菜、核桃仁(琥珀核桃仁)就够了。
3.考试时遇到实在不会做的选择题,一般都会随意蒙一个。可是要注意,如果选项里面既有单项选项、又有复合型选项时,应当蒙复合型选项。这样,命中率就能从25%提高到81.3%。
4.考试前不要和孩子谈敏感话题,尤其不要谈论考试结果。学会白天复习、晚上休息,而不是相反。否则,白天的思维受到压抑,考试却又在白天举行,到时候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