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件事 请家教要得到孩子同意(1 / 1)

请家教要征求孩子意见,得到孩子同意。父母之命,不但效果不好,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如果离开孩子的主动配合,听再多的课、做再多的作业,这样的家教也无法提高理解能力与创新意识。

【引子】

有位家长对我说:“我给孩子请过许多家教,也给他报过很多辅导班,可是都没什么效果。一年的费用要三五千块,算是白扔了。可是不请家教又不行。现在请家教,孩子的成绩还不好,如果不请家教,成绩还不知道要退到哪里去?”

我问:“你请教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呢?孩子的看法呢?”

“怎么能征求他意见呢?如果问他,他最好是一门家教也不要。”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学习的主人是孩子。现在“主人”不想请家教、倒是“仆人”非要逼着“主人”干这干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中学生最热门的家教主要集中在学科方面,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高居前列。教育专家认为,给孩子请家教,一定要首先考虑孩子的学习兴趣。

请家教并不是孩子学习成绩脱颖而出的唯一通道,甚至还不是主要通道。事实上,如果孩子学习状态好,根本就不需要请家教。

2002年武汉大学附中应届高中毕业生艾天,以619分的高分顺利通过托福考试,被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录取,同时获得美国富里曼基金会提供的富里曼亚洲奖。这是全球最高的奖学金,4年总共18万多美元,相当于150多万元人民币。

令人佩服的是,艾天的父母从来就没有要求他进入过全班前3名(只希望他能进入前15名),也从来没有为他请过家教补过课。

父母从小对艾天的要求是,多看书、拓展知识面。当其他家长纷纷忙着为孩子请家教时,艾天的父亲却带着他爬山、打球、看课外书,显得非常“另类。”他认为,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为孩子请家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事实证明,该家长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家长应该做到的】

俗话说,“教学相长”,这说明学习是一种互动行为。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强迫他们补这补那,实际上是一种单方面的行政干预行为,也不具备法律效果。

试想,如果单位里让你天天加班、累得你喘不过气来,或许你还会拿着《劳动法》到有关部门去论理。可是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补课、家教,又到哪里去寻找维护自身权益的“家教法”呢?

最起码一点,要不要请家教、怎样请家教,应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聪明的家长不在于强迫孩子就范,而在于培养兴趣,千万不要“牛不喝水强按头”。

请家教不能为了家长的虚荣心

中学生的学习很紧张,除了学校的正常上课、统一补课以外,还有家长自作主张地为他们的请家教(包括上网校补课)。三管齐下,孩子怎么吃得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

他们认为,学校给学生统一布置的各种各样的“补课”,虽然名目繁多,但那是学校的事。如果家长不另外给他们请家教辅导,就是对孩子不够“重视”。然而他们不知道,家长对孩子不“重视”固然不对,可是太“重视”了也会白白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使他们苦不堪言,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这些家长的理由是,其他孩子也在请家教(是真是假不知道),我不请不行。不请,我的孩子就要落后于别人,就等于自甘落后。

这种观点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反映了家长的一种虚荣心:他们希望通过花钱购买一种心理平衡——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家长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花那么多钱给你上学,还要给你请家教,总算对得起你了吧?如果再学不好,不能怪我了吧!”

在他们的头脑里,只要自己花几个钱,把孩子交到家教老师(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手中,就可以心安理得了,由此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教育子女责任!

看清题海战术的潜在威胁

上述家教方式之所以无法取得应有效果,关键在于,它没有脱离题海战术模式,是学校“填鸭式”教育的延伸。

先不说辅导老师的水平高低。他们的一般教学方式是:一上来就给孩子发一张考卷(通常是从某本辅导书上撕下一页,复印一下),把上面的几道题目让孩子去做。

他们自己则去另一个房间看电视,或者干脆去厨房间烧菜、煮饭、洗碗。等到他们碗洗好了,或者一集电视看完了,一看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便回来收卷,然后作一些简单讲评。一节课就这样打发过去了。

这时候如果只是一个学生,就等于在做家庭作业;如果有几个学生在一起,那么就难免说说笑笑,闹个不停,效果可想而知!

家长应当知道,现在我们中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把“以题讲题”当作了全部。本来,解题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方式,不可能是学习的全部。而现在以题讲题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越学越累、越累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家长还嫌孩子在题海战术中陷得不够,非要在业余时间继续为他们加码,以至于把他们推入荫天蔽日的无穷黑洞之中!

家长一定要看清题海战术的具体危害,这主要表现在:

1.题海战术以大量的习题记忆来代替“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导致在今后系统训练逻辑思维时造成困难;

2.机械的训练方式不但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反而有害;

3.通过这种方式所取得的分数,其“有效期”短、“含金量”不高,孩子自己也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今后更难以取得突破性、创造性的工作成就。

不能把学习比作体育比赛

有种观点认为,请家教是提高孩子升学率的有效法宝。就像体育比赛一样,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加大训练量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法。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和那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相比,你们的苦和累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再累,你晚上可以回家,节假日可以放假;再苦,也不会像运动员一样浑身是伤,二三十岁就伤病缠身。你们不过是多上几节课,多做一点作业!”

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并非没道理,实际上就是没道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再刻苦的学生也不能减负,即使“伤痕累累”晕倒在课堂上也只能是死而后已!

真正的理由在于,升学考试并不是体育比赛、中学生也不是运动员、学生的学习和运动员的锻炼、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两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试想,有的中学生早上6点不到就要去学校,要到晚上8点多钟才能回家。吃好晚饭后马上做作业,经常要到夜里12点才能睡觉,一天要学习18个小时。如果运动员的训练量每天达18个小时,他们会吃得消吗?试问,有哪位奥运会冠军是这样练出来的!

不要将孩子“全托”给老师

现在流行一种时髦的家教方式,不是把家教老师请到家里,而是把孩子送到家教老师家里,不仅向老师学功课,而且还学怎样照料自己。这就是将孩子“全托”给老师的家教方式。

应当说,家长把孩子包给老师并不是万全之策。许多学生整天吃住在老师家里,晚上接受老师的“小灶”辅导,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时成绩还是很差。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在潜意识中怕老师。本来白天上课就怕老师,现在好了,白天晚上都要和老师呆在一起,怕老师还要“夜以继日”。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懂装懂。

二是老师也有家庭,也有家务。老师回家后忙完家务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基本上没什么时间用来辅导寄读学生(请注意,这一现象在“保姆老师”家庭中具有普遍性)。

毫无疑问,家长把孩子“包”给老师的目的,就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甚至想得到老师的“真传。”而老师们也深知这一点。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的学生成绩果然上去了,对此家长和老师皆大欢喜。可是老师的家并非“成绩保险箱”,有的学生成绩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甚至还有下降。

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对得起宝贵的家教收入,在考试来临之际,老师就向家教学生暗送秋波——暗示或明目张胆地透露一两个考试题目,给他们拔高分数填底。

如果不是自己出卷,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亡羊补牢”——在阅卷时酌情加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同样可以达到“提(拔)高分数”的目的。

显而易见,如果属于这两种情形,那就没有真正达到寄读的目的。从实践中看,把学生“包”给老师,事与愿违者不少。

请家教补课要讲“进补之道”

现在的中学生真苦,尤其是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从来没有请过家教的孩子已是凤毛麟角。

然而,家长为孩子请家教、驱使孩子补这补那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点:究竟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科学的进补之道又在哪里?

具体来说,家长应当掌握这样几条主要原则:

根据孩子的年龄请家教

以语文、数学家教为例,对于即将迎接中考、高考的学生而言,如果平时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每周一次请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指点一下欣赏文章的方法,教一点答题技巧;或者请数学老师点拨一下数学思维方式,强化一下灵活运用的能力就够了。

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滥补

这很好理解,可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并不是很多。

例如,缺碘的人需要补碘,而不是补其它。如果不补“碘”而是补“雌激素”,性质和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家长普遍对孩子缺乏信心,总认为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所以为他们请的家教面面俱到,不管需要不需要,通通给你请到,这样他们才感到“放心”。

把握好适当的补课量

请家教的“科学进补”,强调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偏科情况按需进行,切忌跟风“强化”。

例如,如果孩子对语文、数学不是特别感兴趣,就不应当鼓励,更不该强迫他们参加超前的、以竞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以免他们因为不懂、跟不上趟而心生厌烦。

家长要经得起**

在公园里经常能看到,现在的中学生连买来的现成风筝都放不上天,可是这能怪他们物理没学好,请个物理家教老师给他们补补课就能解决问题吗?恰恰相反,他们是没有时间去玩、没有时间去疯,动手能力太差了。

请家教不是万能的,更不用说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家教了。家长要经得起**,知道孩子究竟要什么,而不是盲目攀比。

【经验谈】

1.请家教并不是孩子学习成绩脱颖而出的唯一通道。事实上,如果孩子学习状态良好,就根本没有请家教补课的必要。

2.不管请不请家教、请什么样的家教,事先都要征求孩子意见,一切从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出发。如果他们学有余力,并且自己也愿意增加学习量,这样才有必要请家教。

3.教育界有一个“差生”概念。这里的“差”,其实更应该理解为“差别”而不是“差劲”。从哲学角度看,这种差别永远存在,不需要弥补、也不可能通过请家教得到完全弥补。

4.一位中学特级教师认为,应该请家教的学生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学业达不到毕业水平的学生,请家教可以强化学习基础,以帮助他顺利毕业;二是由于某种人为因素而导致某一单科成绩较差的学生,请家教可以通过少量的几次补课,把该门课的学习成绩提高到应有水平;三是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有志于某一学科形成特长,又有能力接受超常规教育,请家教可以补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