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件事 和孩子一起累并快乐着(1 / 1)

学习本来既苦且累,家长就别在孩子面前总唠唠叨叨如何“刻苦”了。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尽力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寻求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苦海无边呢?

【引子】

有一次,我去参加儿子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一走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写着两行大字:“我和孩子/累并快乐着”,不禁若有所思。

是呵,读书真的很苦、很累。不但孩子累,家长也累。

正如一首顺口溜所唱的那样:“读书苦,学习累,这个要记那要背;差一分,没机会,升学路上伴眼泪;父母啊,松松手,自己的路我会走。”可是,又有多少父母敢松手、肯松手呢!

不松手不要紧,但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快乐,看到希望,而不是苦海无边。否则,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学习就必定搞不好。

也就是说,家长应当和孩子一起“累,并快乐着!”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而仅仅只剩下累,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它的作用体现在3方面:

一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的一言一行、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时时刻刻都会影响孩子。从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家长的影子,甚至走路的姿势、吃饭的动作。

二是家长的教育作用。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抱有某种希望,他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会在语言和行动中体现这种教育宗旨。

三是家庭的环境作用。这种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是指必要的物质条件、生活和学习场所,后者是指全家尤其是家长的高尚品德、健康心态、家庭氛围。

上述3点,尤其是家庭环境,会在孩子如何对待学习、如何进行学习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任何一个健康完整的人,都不希望、也没有必要追求苦行僧生活。这里的“生活”,对中学生而言就是学习。所以,家长再也不要对孩子讲诸如“凿壁借光”、“铁杵磨针”、“滴水穿石”等求学故事了。

毕竟时代不同了。如果今天的学习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取得好成绩,那就说明,不是学校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两者必居其一。

【家长应该做到的】

在许多学校的教室里,甚至一些孩子的房间里,都会看到这样一副对仗工整、笔力遒劲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文学、书法角度看,这幅对联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要把它用来警戒孩子,却非常欠妥。

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而不是不讲学习效率、只是与时间拼命。郭靖为什么会练就“降龙十八掌”、一些家长为什么打麻将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觉得累,靠的不是他们的所谓“刻苦”,恰恰相反,而是他们从中得到了“快乐”。

不要过分渲染苦读精神

学习是很苦的,但家长不能过分渲染这种苦,更不能要求他们非苦不可,用苦来打击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孩子在学校上课,其工作负荷并不比家长上班小。家长上班时,孩子已经上学了;家长下班后,孩子还没有回家。从鸡叫学到鬼叫,即使星期天也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在排队等着——成绩好的学生上“提高班”,成绩差的上“补习班”,不好不差的上“自愿班”……反正总有各种各样的名义来应付,目的都是一个,所有孩子都要补课。

报载,一些中学毕业班的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居然达15小时以上!你说苦不苦?要命的是,面对一张谁做的习题多、谁的考分就高的考卷,家长和学校都在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当成机器连轴转!

读书本来又苦又累,许多家长还要给他灌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更令他们望而生畏。

就好像你喂孩子吃药,他本来还嫌苦呢,你却还要大肆渲染这药怎么怎么苦、越苦越有效果,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家长怎么就不明白,现在一切都倡导以人为本,“工作愉快”已经排在“身体健康”前面成为彼此祝贺的口头语了,为什么就不能倡导“学习愉快”、而非要一味强调苦读呢!

每天晚上和孩子同时睡觉

家长嘴上不渲染苦读,并不表明学习就不苦了。为了消解孩子的这种“苦”感,家长在行动上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几乎所有的伟人,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时都不怕言过其实。可想而知,对孩子来说,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

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坚决阻止他们打持久战和疲劳战

如果孩子的作业堆积如山,永远做不完,那就决不要求他们“愚公移山”,而要劝导他们注意休息;如果他们对此有负疚感,家长应当设法消除这种负疚感;如果他们的时间紧迫感太强,家长应当告诉他们劳逸结合;如果作业多得实在做不完,那就应当允许不做完。

这样做,体现的是一种实事求是、一种以人为本。身体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决不允许因为学习负担太重把身体搞垮。

只有在适当休息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已经部分恢复了,这时才能适当提醒他们“还有”作业没做完呢。

家长应当自觉养成一种习惯,每天晚上和孩子同时睡觉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鼓劲,让他们感到家长的爱;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体谅到孩子学习的苦和累。

尤其是在炎炎夏夜或三九寒夜,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做作业,怎么做也做不完,怎么做也做不出来,回头一看家长早已呼呼大睡,或者隔壁房间里麻将正酣,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就好像电影里的国民党逃兵抱怨说“老子在前方卖命,你们在后方享福,老子不干了”一样,你能怪他们打仗不勇敢、意志不坚定么?

可以说,绝大多数孩子这时候都会心灰意冷。这不是意志坚强不坚强的问题,而是感到老天对自己不公:“唉,算了吧,天这么冷(热)、肚子又饿了,还是明天再说罢!”书包一归,到此为止;一声叹息,前功尽弃。

家长陪着干什么?无论是看报纸还是织毛衣,都可以,但不能看电视,更不能打麻将。总的原则是,不出声,不惹孩子发生兴趣。

如果遇到孩子有问题,应当随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才能让他们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再苦再累也心甘。

学会怎样从“累”走向“不累”

“功课做完了吗?”

几乎所有家长一回家,第一句话都是这样问的。这句话已经成为目前家长的口头语,一种公式化招呼。

毫无疑问,这句话中包含着父母的关心和职责,同时也暴露出他们的焦虑和无奈。

这句话问得越勤,意味着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就可能越欠缺。家长不严加督促,他们的作业总要拖到很晚才开始做。可是家长督促多了呢,他们又会不耐烦,从而引发冲突,最后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这时家长常常会感叹说:“一个人读书,全家都一起受罪!”

有什么办法大家都“不累”吗?有。

懂一点心理学

有些话并不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就能取得效果的,如果是这样,那管理就简化成了“讲话”。试想,如果你的上级每天若干次一看到你问“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你烦不烦?

实际上,稍微懂得一点心理学的家长就不会这样问。

同样一个话题,如果你旁敲侧击“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考试的题目难不难?”“今天作业多不多?”“老师有没有表扬你?”……不但同样能了解到所需信息,而且由于话题更广,会让孩子真心感受到你的关心。

学会讲小道理

大道理人人会讲,因为其“大”,所以空洞,也不容易被孩子理解、消化、接受。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是小道理。要把小道理讲透,需要有一定水平,这种教育效果也最好。

例如,如果你希望孩子把刚学过的内容复习复习,就可以告诉他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知识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学习后的第一天遗忘得最快,以后的速度则会逐渐变慢。

如果在学了新知识的当天就及时复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懂道理的孩子一听,哎,这样好,这样的复习最“合算”,很可能就会自觉自愿复习了,比你任何的蛮横施压效果都好。

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无论是对孩子和家长,都会感到不累。自觉性从哪里来?关键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人都一样。为什么有些成年人一上班就盼着下班,可在麻将桌上通宵达旦还意犹未尽?关键就在于兴趣两字。所以,要解放孩子、解脱自己,关键是要培养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家长和孩子都会无比轻松。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不时闪出兴趣的火花。聪明的家长应当及时捕捉这种细微之处,并力加推动。

例如,在小学生造句时,就可以造一些非常有趣的句子;在中学生学数理化时,就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有趣故事,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增添无穷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学会例外管理

例外管理,本是管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在这里是指家长只管原来和孩子约法三章中所没有规定的“例外”的事。凡是已有规定、约定的,只要让孩子按规定办就行了。这样,孩子高兴,父母也轻松,堪称两全其美。

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管理孩子要有章可循

这里的章,就是家规、纪律、各种约定俗成,以及学校的要求、法律规定。孩子碰到这样的事,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实际上,一个人在平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碰到的绝大多数是例行事件,怎样去应付、解决,都有一定程式,家长应当放心让他们自行处理。

二是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

由于实行例外管理,所以孩子不必事事请示家长、问这问那。他知道什么事情应当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具有一定主动权。

这种主动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培养主动性和独立精神更是很有帮助。

【经验谈】

1.什么时候“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语)、什么时候家长看到孩子每天在兴致勃勃地做功课,什么时候的教育才算真正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2.每天晚上与孩子同一时间睡觉,让他时时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这是激励他们好好学习的一种无形动力。

3.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专家狄曼研究表明,每晚比正常睡眠时间(一般人为8小时)少睡一小时,可能会使人的智商暂时降低一个商数;连续一周累计下来,可令智商降至100,濒临弱智。所以,家长绝不要随意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

4.现在校园里正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刚刚做完数理化,又来一堆诗书画;父母还要加一点,累得我呀快趴下。”“快趴下”的结果是,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厌学、逃学也就不难理解。家长如果无力“救苦救难”,至少要和孩子一起“受苦受难”,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