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件事 与孩子一道三省吾身(1 / 1)

要求孩子每日三省吾身,学会慎独、自律、反省和自我总结,检视自己每天的长进和不足之处,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格和高尚情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不竭的强劲动力。

【引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每个中学生对此都会倒背如流。

用今天的话翻译就是:“我每天都要通过以下3件事情来反省自己,帮别人办事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了吗?老师教的功课复习了吗?”

有人认为,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在这里还来讲这个,是不是太迂腐了?其实,社会越发展,越文明,就越需要进德修业。我以为,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今天同样都需要这样的“每日三省吾身”。

记得过去有一本描写前苏联英雄人物的传记,其中有个情节是:这位英雄小时候读书时,一家人晚饭后总有一个特别时刻,全家人不说话,而是默默地用纸和笔进行交流。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主题总是围绕“三省吾身”。这一做法,现在看来已经非常奢侈了。然而不得不承认,类似于这样的便条、书信,在今天仍然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说,每日三省吾身,更提倡通过自己的反省把它用笔记下来,最典型的就是记在日记中。要知道,文字交流在记录、沟通思想方面不但有其独特魅力,而且还有其独特作用。

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有修养的人,毫无例外都特别重视“自省”。如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鲁迅先生的“解剖自己”;毛泽东主席的“自我批评”;雷锋同志的“过电影”;彭德怀总司令的每晚“静心反省”;恽代英同志的“《每日反省表》”……所有这一切,都对他们成为伟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你想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吗?那就从让孩子学会每日三省吾身开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每周、每月三省吾身也好。这对孩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家长应该做到的】

每日三省吾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在这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指家长,家长要每天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做得是否成功。只有这两方面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指导孩子每日三省吾身

一省:帮别人办事尽力了吗

一提到这个话题,大家都会马上想到“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等字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曾经感动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后,这种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得到人们的呼唤和企盼。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虽然与雷锋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可是无论何时何地,人都不完全是一种经济动物,物质富足并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相反,精神富足还往往比物质富足更重要。

事实上,每一个真心帮助过别人的人,都会在这样的举措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并且,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还特别会感到精神放松、心情舒畅、无比温暖,更容易建立一种彼此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学习都会带来好处。因为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就很不应该在孩子热心帮助关心他人时,对他们进行责怪、抱怨。也许今天的家长在自己是中小学生时,学雷锋做好事同样也遭到过家长的反对,这表明,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认识上的代沟,这也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心理反应。

一方面,学校和社会都在号召学生助人为乐,追求真善美;另一方面,家长又大多因为担心他们做好事而惹麻烦,坚决反对他们学雷锋做好事。这就会使他们感到非常为难,甚至会对家长耿耿于怀,从心底里鄙视他们!显然,这种结果是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时候的孩子怎么办?很简单,向雷锋学习,做好事不留名、不张扬。家长不知道,当然也就无从干涉了。如果仍然要受到家长责怪,那么你可以巧妙地问一问他们: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急需得到别人帮助,这时候是否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答案当然是一清二楚的。

二省:与朋友交往不诚实了吗

人生在世,不同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选择朋友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但其共同点是,大家都希望结交到诚实守信的朋友。由此可见,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中学生的交际范围还不广,今后走向社会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只有彼此以信任为基石,才能结交到真心朋友,为开拓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中学生需要分数、需要智商、需要情商、需要胆识、需要健商、需要逆商、需要气量、需要荣誉,但更需要诚信。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会令人不寒而栗。

言而无信、不诚实,不但会失去朋友,严重的还会丢了性命。众所周知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死于骊山脚下;“狼来了”故事中的那个男孩,后来葬身于狼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诚信是金,它会伴随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彼岸。在许多中学,都建有《诚实守信基本要求的约定》,倡导“考试守纪、不作弊;待人诚恳不说谎;敢于承认错误;兑现正确承诺、不食言”等诚信行为,并且还把它记录在每个孩子的“诚信档案”中、纳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求学的德育参考。

不管孩子的学习任务多么繁重,都有必要每天晚上想一想,自己是否有不诚实的地方?如果有,应当马上加以改正。

三省:老师教的功课复习了吗

这一点恐怕是每日三省吾身中最容易做到的。因为每天老师都要布置作业,你不“反省”(做)都不行。但如何复习、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却大有讲究。一般来说,要特别掌握以下两点:

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即在开始做作业时,首先要抽出一点时间回顾、复习一下白天老师所教的内容,温故而知新。这样,接下来做作业所用的知识点,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得到强化。既达到了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效果,又会大大减少作业中的卡壳现象,提高效率。

二是做作业时要模拟考试场景。无论是课桌布置、时间安排、作业纪律等方面都要完全模拟考试来进行。答题前,先要根据题量,参加考试要求确定答题时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空在哪里,做作业时坚决不能吃零食、开小差、走来走去。平时有了这样的锻炼,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试,都不用担心时间不够,也不会过分紧张。因为你已经是久经沙场了。

家长自己的每日三省吾身

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以外,同样有必要坚持自己的每日三省吾身,这就是:

一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了吗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由于家长身份的特殊地位,家庭教育的效果要强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当和学校教育方向一致,否则就会产生内耗。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公式叫“5+2=0”,意思是说,孩子在学校一个星期5天培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只要双休日在家里一受到家长冲击,就会前功尽弃、重新归零。

有位家长紧紧握着班主任老师的手,摇来晃去地说:“我们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孩子就交给您了!随便您怎样教育都行!”

在这位家长眼里,老师就是他们产品(孩子)的“总代理”。这种“总代理”表面上看是对老师的信任,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他们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基本上对孩子都是不闻不问,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起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应有作用。

这样的家长哪怕自己最优秀,恐怕都很难把接力棒传下去。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推卸自己对孩子的家教责任!

二省:骂孩子笨了吗

让孩子每日三省吾身,家长会感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而且越比还越容易发现孩子与别人的差距。于是许多家长(一份调查表明,这样的家长占19.7%)心凉了: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太差、太“笨”,甚至感到彻底绝望了。

家长的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家长永远不能说孩子“笨”,否则孩子就真的会“笨”下去。试想,许多孩子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笨”,家长整天不是骂他“笨”就是咒他“笨”,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慢慢地在潜意识中认可家长的错误结论。

研究表明,在一个集体中,真正的“天才”只有3‰,真正的“笨蛋”也只有3‰。也就是说,就一个具体班级而言,“一个”笨蛋也没有。所以,随意给孩子下“笨蛋”的结论是错误的。

再说了,所谓“笨蛋”大抵是指孩子的智商太低。可是最新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商和学习成绩好坏之间的相关度只有2.2%。许多大科学家小时候都是被人骂作“笨蛋”的。他们的这种“笨”,严格地说是一种“大智若愚”。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绝对没有理由轻易自暴自弃,也没有理由“他(孩子)暴他弃”!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孙维刚老师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捣蛋鬼”。孙维刚在身患癌症后,一连给他写了5封短信,真诚鼓励他学习进步。“捣蛋鬼”的家长发现,孩子在读这些信时的眼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孙维刚老师的关爱、信任、鼓励、期望下,这位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后来,竟然成为北京大学的高材生。

对孩子感到“绝望”的家长,应当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迪。这也是对当今到处泛滥的所谓神童教育、精英教育的有力驳斥。

三省:对孩子感到失望了吗

在孩子每日三省吾身的同时,家长一定要牢牢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失望。一旦你对孩子“失望”了,孩子也就真的没希望了。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格布森(L.F Jacobson)在美国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所谓“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研究,调查后向老师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学生名单。

他们告诉老师说,根据心理测量,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最具有发展潜力”。而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并且有意安排了班上的2名“差生”。8个月后重新回到这个学校调查发现,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名列各班前茅,包括原来所谓的“差生”。

据此,他们提出了“皮革马利翁效应”——老师(实际上,家长的身份与老师相同)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将在教学效果上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良好作用。

这绝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心理强化机制,是一再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

它的秘密就在于,老师和家长的这种期望能够化作对孩子的关注和鼓励,而孩子则会因为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增强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一股积极向上的巨大动力!

上面所说“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曾参),比孔子小46岁,他和他的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眼里,曾子的智商并不高、气量也不大,可是他很勤勉,很内省。他以勤补拙,后来终于成为孔子的真正接班人。孔子的孙子是他的弟子,孟子也归他旗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一个人的天资并不一定就能限定他的成就。

【经验谈】

1.每日三省吾身,必须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实践中勇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严于反省自己。离开了社会实践,就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2.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每日三省吾身,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革命老前辈谢觉哉说:“反省越深刻,改正越努力,发现的错误也就越多,这就是一步步的上进。”为此他还写了这样一首诗:“行经万旦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4.反省自己,最关键的是要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同样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每日三省吾身需要家长来加以督促,就不可能取得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