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毕业时,孩子第一次面临升学或择业抉择。这时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当参谋。但也只能是参谋。要知道,真正的成功,历来都是做人的成功。帮助孩子规划人生要有长远眼光。
【引子】
中国家长尤其喜欢为孩子设计未来,有的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了,一直要操心到死而后已。更不用说,中学毕业前夕更是大忙季节了。理由很简单,他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可是,家长想“负责”,就负得了责吗?令家长和孩子十分苦恼的是,说是选择,实际上是没有选择——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初中毕业后要千方百计上高中、然后考大学,这才是唯一选择!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家长和孩子都活得很累。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家长和孩子能够脱俗!
现实摆在面前: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成才,可是外界并“不给”孩子最好的成才环境,家长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只能逐步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以至于最终由“希望”变成“失望”。
这一变化最明显的发生在初二。来自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家庭教育特点、发展趋势及规律性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到了初二年级,44.4%的家长开始对孩子“失望”。这一比例与未来的中高考录取率基本持平。这表明,这些家长的期望值是比较“现实”的。
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家长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超过能力以外的目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而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入极度自卑。
况且,我国目前的考试选拔方法实际上只侧重于智商方面,对现代人才所应具有的其他素质(情商、胆商、逆商、德商、健商)基本“忽略不计”,这本身就表明这种选拔方式很成问题。所以,家长大可不必为孩子没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而自暴自弃。再说了,我国目前的高中、大学录取率就那么低,如果别的孩子都考100分,你的孩子哪怕考99分都会淘汰,虽然相差这一分根本就不能说明问题。
所以,临到孩子初高中毕业时,家长最要紧的不是督促他怎样刻苦,而是怎样正视自己、考虑今后的人生方向。
别以为做到这一点不难,其中很有学问。既要尊重孩子意见,又要为孩子把关,还必须掌握相应技巧,这已经够难为家长的了。
【家长应该做到的】
确立现代观念,正确估价孩子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孩子初高中毕业、面临升学择业问题时,同样也是如此。这里的“己”,是指孩子,指家长对孩子应当有正确估价;这里的“彼”,是指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成才观念和成才环境。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孩子在迈出这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时会显得诚惶诚恐;同时,家长也没有尽到职责,甚至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应有前途。
总起来说,家长应当具备的现代观念至少包括:市场经济观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公平竞争观念(升学和择业都是竞争,而竞争体现的是实力);科学法治观念(科学看待人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法);现代人才观念(确立终生学习观念,智商<情商<胆商<逆商<德商<健商)。
科学指导孩子的升学
这里的升学包括初中毕业考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就目前而言,还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尤其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孩子年龄小,家长普遍希望他们能多读几年书。对于高中生,家长又普遍希望孩子能考大学,这就决定了升学指导的重要性。
升学指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辅导孩子填报升学志愿
升学志愿是关于孩子前途的大事,马虎不得。填报升学志愿的主要依据包括孩子、家长、社会的需求;孩子的兴趣、理想、能力倾向;孩子估计所能达到的分数;孩子的身体条件;家庭的经济实力;报考学校的知名度;毕业后升学和就业的可能去向等。
辅导孩子掌握应考策略
考试分数的高低,与复习迎考和临场发挥有极大关系,家长有必要指导孩子端正考试动机、考出水平;稳定情绪、不过于焦虑;增强意志、坚持拼搏;掌握考试技巧,迅速把握考卷全貌、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先易后难、每分必争、合理分配时间等。
辅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结果
每门科目考完后,不管考得好不好,都要立刻“忘掉”,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门科目上去。全部考试结束后,家长有必要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这时家长主要掌握以下3条原则:
如果孩子考得好,要求他不要忘乎所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如果考得不好不坏,要求孩子今后要增强竞争意识,奋力争先;
如果孩子考得差,要劝慰他想开些,人生有许多机会,年轻没有失败。
科学指导孩子的择业
部分孩子高中或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升学,又不愿意复习重考,这时就面临一个怎样择业的问题。在指导孩子择业问题上,家长主要掌握以下两点:
掌握择业原则
首先应当明确,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社会多少有些陌生和恐惧;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错,有能力让孩子赋闲在家。这时家长千万不能让孩子赋闲在家。别说“无事生非”,就是好人也会闷出来病的。
家长在指导孩子择业方面需要掌握的原则是:
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初高中毕业生既缺乏一技之长,又缺乏社会经验,就业非常困难。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个人特长、灵活选择就业方向,相对容易找到工作。
个人性格、脾气、特长、能力与所选职业基本相符的原则。这样的职业进得去、抓得住,容易适应,也容易出成果。
主动寻找职业的原则。要积极参加各种就业培训,或自学一项谋生本领,主动寻找工作,而不是赋闲在家等工作找你。
要有长远眼光
孩子在校期间一般都没有受过择业指导,所以他们对择业的关注更多地依赖于家长是否有某种“路子”,或者家长的职业能否给他们就业带来便利,或者家长对某种职业的评价。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他们平时对某些职业的接触和了解。
有鉴于此,家长一定要十分慎重地为孩子进行职业分析,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为他们出谋划策,给予实质性帮助。
俗话说,“人怕入错行。”职业选择哪怕是最初的选择,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择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
当然,家长要记住,自己只是“参谋长”而不是“司令员”。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面临升学、择业选择时,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这会更利于他成长。这种宽松环境,一般都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关。事实上,他们在升学、择业时,也会以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这种选择非常有利于他们将来的成才、成大才!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的成才经历。
蔡志忠的父亲是一位民间书法家,可是蔡志忠从小对书法不感兴趣,对漫画却情有独钟。幸运的是,他的父亲对他这一爱好十分支持,即使是在读初中一年级时,上学期英语考30多分、代数勉强及格,下学期连代数也没有及格、遭学校勒令留级的情况下,他的父母都没有像我们的家长那样100%禁止他画漫画!他们只是希望蔡志忠在爱好漫画的同时,也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学习上。
就在蔡志忠得知学校即将给他留级处分的那个暑假,他接到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他去画漫画的来信,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征求父亲意见,父亲轻轻说了声“那就去吧!”就这样,初中还没有毕业的蔡志忠,15岁就放弃学业,成为一位职业漫画家。
可以说,如果蔡志忠没有这样一位开明父亲,而是循规蹈矩去读中学、考大学,对不起,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如果条件允许,要尽可能让孩子多读书
不过话说回来,蔡志忠的成才经历毕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环顾我们周围那么多的家长和孩子,他们之所以要破釜沉舟,把学习看成自古华山一条路,除了他们没有蔡志忠的一技之长以外,更在于,从一般意义上说,读书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家长还是要尽可能让孩子多读几年书。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的成才经历。
在英国苏格兰,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贫困农民弗莱明,一天在田间劳动时忽听粪坑里有人发出呼救声,便赶忙跑过去,救起了这个哭泣的男孩,救了他一条命。
两天后,一位绅士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弗莱明家。原来那不是别人,就是那位男孩的父亲、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是特地前来向他表示重谢的。农夫一再强调,救人是凭良心,决不收礼。
丘吉尔尴尬之际,突然看到一位英俊少年从外面进来,得知是农夫的儿子后便对他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么也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教育。如果他也像你一样心地善良,将来一定会成为令你感到骄傲的人!”
弗莱明见丘吉尔诚心诚意,便答应了他的这个提议,因为这确实是他所需要的。后来,丘吉尔供他读完了伦敦大学圣·马丽医学院。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个农夫的孩子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改变了命运,1928年首次发明青霉素,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历史,1945年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那位被农夫救起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爵士。
教孩子学会怎样做人
现在的中学生,哪怕是初中生,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自我选择人生道路的判断力。他们没有家长的虚荣心,更多地具有一种幻想色彩。这时不管孩子是继续升学还是择业,都面对一个全新课题,家长要重新看待孩子的潜在力量,重点教他们学会怎样做人。
从家长与孩子的相互关系看,家长一般分为以下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家长,在教孩子怎样做人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杰出型 他们绝不随意批评孩子,总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崇拜。
优秀型 他们说的某句话能够让孩子记住一辈子,父母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敬重。
合格型 他们每天对孩子说3句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父母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信任。
不合格型 他们每天对孩子说一万句话,可是孩子一句也听不进,父母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鄙视。
教孩子做人,帮助孩子规划人生,除了道德品质要求外,还包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因为他们的人生道路还长,缺乏这些基本素质就会感到前途渺茫。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热爱生活,将来才能抵制得住各种**;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使取得一定成就、地位,也会因为把持不住自己而毁于一旦。
【经验谈】
1.中学生家长一般仍然沿袭孩子在上幼儿园、读小学时的习惯,喜欢事事为他们操心。然而殊不知,中学生已经对自己、对社会有了相对了解,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有一定认识。如果家长干涉(远远超出了关心的程度)太多,就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
2.在孩子填报升学志愿过程中,家长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家长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功利型、保守型、从众型、求是型4种。最可取的应当是求是型,其特征是,既要充分依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又要对近年来国内外的就业趋势有比较成熟的思考。
3.中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较多具有理想色彩,而不一定切合实际。例如,有的孩子以为,读旅游专业好哇,毕业后整天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需要家长给予指导。
4.初三、高三的毕业班学生,对家长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家长有必要专门抽时间了解一下他们在升学和择业方面的真实想法,这不但有利于明确人生方向,还会给他们的复习考试带来强劲动力,这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