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公平角度看,择校现象的存在绝对弊大于利。
表面上看,择校似乎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却是扩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要说“竞争”,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竞争;要说“效率”,这是一种不公平的效率,是损害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效率。
难道我们能肯定这样的“竞争”和“效率”吗?
诱使升学压力由考大学前移至考初中
曾经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随着国家高校招生规模的连年扩大,“独木桥”的“桥面”年年都在加宽。高考升学率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5%提高到了如今的60%~80%。这样一来,“千军万马”的升学压力就从考大学前移到了小学升初中阶段。
现在的家长似乎都有一种以升学率为评判标准的名校情结。他们认为,初中太关键,怎么也得给孩子选所好学校。
在这种市场需求支配下,“就近入学”政策应声崩溃,择校风日益盛行。谁的升学率高,谁就是“重点学校”、“名牌学校”,形成了一个怪圈。
针对少数人“择校吸引了家长把钱拿出来支持教育”的说法,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否定。
他们认为,择校费严重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支付择校费的。学校,尤其是政府办的公办学校,不能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不能老盯着家长的腰包,更不能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论调做托词。
择校“怪圈”是怎样形成的
本书已经多次提到,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家长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只有先上好的初中、再考好的高中,上重点大学才有希望。
虽说跑在最前面的不一定赢到最后,但如果“输在起跑线上”,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许多小学生不得不从四年级开始就为之作准备,“补习大战”卷土重来。
尽管不少人对重点中学初中入学选拔考试满怀疑虑,认为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但是面对这种跳不出的怪圈,仍然身不由己加入其中。
令人同情的是,那些名声在外的重点中学居然也有苦衷:除此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家长们对重点学校的追捧,使得这些学校的生源更加优化。生源好、教学成绩更好、要想进这所学校的竞争就更激烈,“怪圈”就这样一圈一圈地形成了。
初三学生的“实话实说”
择校所形成的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这里让我们来听一听初三学生的“实话实说”,或许会有所体会。
2002年3月6日,在离开中考还有3个多月时,某报记者采访了济南市某重点中学的5位初三学生。其中2男3女,一位女孩曾经担任该校小记者站站长,因为准备中考而提前“辞职”了。
下面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家务的“实话实说”。
关于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
女孩甲:早晨6点起床,晚上7点下晚自习,10点多睡觉。
女孩乙:我也差不多。昏天黑地。
女孩丙:我有时失眠,吃了一周保健品也不管用。
男孩甲:周六和平时一样。周日早晨睡个懒觉,上午上辅导课,下午看看报纸,“听听”电视。(众人笑)
男孩乙:我只能看看足球,也看不了全场,最多看结束前那20分钟。
女孩丙:我们老师天天“熊”人!班里70个人,每节课都能提问2遍,背不出就到前面继续背,直到背过为止。当然,她是为我们好。我的一位朋友说了一句名言:“过去我是时间的祖宗,现在我是时间的孙子。”(众人皆摇头、叹气)
关于在家里做家务
女孩甲:我刷碗、刷锅,洗自己的袜子。
女孩乙:以前我给父母洗过衣服,用手洗,现在不洗了。
女孩丙:放假时我自己洗衣服,现在也不洗了。
男孩甲:中午我自己热饭吃。(众人不屑:这也算家务?)
关于如何面对3个多月的复习时间
女孩乙:哪有3个多月?要加试体育、听力、计算机,还要体检。
女孩甲:有一句话——面对问题是解决它的最好办法。我的一个朋友去年考上了“实验”,但没上,去英国留学了。原来以为国外功课简单,其实由于语言不通,加上动手、制作比较多,他经过这半年努力才基本能听懂课,而且还要打工,他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跟他相比,我吃的苦差远了,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少吃苦。
男孩甲:我觉得学习成绩就像股市,有牛市有熊市,这次没考好,是低开高走,下次就该考好了。(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下次高开低走呢?)
女孩乙:我们老师说过,难的题你做不出别人也做不出,容易题你放松了,别人可能就会超过你。
男孩甲:我的一个哥们儿说,什么时候你把看书当成看情书,学习就有乐趣了。(众人哄堂大笑)笑什么,学习有乐趣才能学好嘛!
关于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
女孩甲:我准备报“实验”,应该没问题。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妈说,考不好就求人、找关系。我说那你还不如求我呐。(笑)
女孩乙:我报“附中”,比较有把握。我妈说得比较婉转,她说钱都准备好了,一万八(注:离分数线1~5分的考生需要交1.8万元择校费),要是考好了,钱就都给我。(大家羡慕地“噢”了一声)
女孩丙:我“实验”、“附中”都行,需要再努努力。
男孩甲:我报“一中”。没把握。我也不知道考不上怎么办。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男孩乙:我报“××二中”,差不多。我妈说考不好就要花钱了。要是她说考好了就省钱了,这样我的压力还能小一点。
女孩乙:万一发挥不好可就惨了(大家顿时陷入一阵难言的沉默)。
招收特长生违背教育规律
不少学校招生时对特长生有加分,因此,一些家长早就有的放矢把孩子送到特长班去接受训练,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专家指出,其实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特长班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些中小学生还刚刚处在接受基础教育、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很难显露出多少与众不同的特长,应该取消中小学特长班。
对具有体育、艺术类特长的孩子,择校时适当考虑文艺、体育教育条件较好的学校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必要在中小学中设置专门的班级。
中小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一些兴趣、特长科目,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搞学科特长就毫无道理。就数学、英语、计算机、科技等科目而言,这些本身都是所有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是常识,不应作为“特长”对待。
只有到了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已经基本显示出个性才华的特点了,这时候搞一些特长教育(专门教育、学科教育)倒还说得过去。
学籍管理虽有规矩却不成方圆
学籍管理是依法办学的具体反映。然而择校现象的出现,早已对《学籍管理办法》造成了冲击。
《学籍管理办法》中对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但入学登记表格内容不统一、填写不规范、转学手续不健全,而且有的择校生根本就没有办理任何转学手续,造成人与学籍的分离,使学籍管理流于形式。
择校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借读学生增多,尤其在高中阶段非常普遍,在小学升初中时也开始“流行”起来。
有的学生本来考上了一般初中,或者报考民办初中没被录取,于是通过“借读生”的身份,学籍留在普通学校,人在民办初中上学。
由于这样的择校生成绩稍差,民办初中或重点中学害怕影响自身的升学率以及学位限制等其他各种原因,看在高额择校费的面上,允许他们采取不办理转学手续、随堂听课的方式上学,造成事实上的“人户分离”,给学生管理带来难度。
当然,这些“借读生”除了支付高额择校费外,给保管学籍的普通中学同时还要交纳一笔“学籍保管费。”
除此以外,初中生的复读现象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原则上没有留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在初中三年级时办理休学手续,以便来年复读,争取以较好成绩考上理想高中。这也造成了学籍管理上的混乱。
小学升初中合并如何
针对小学升初中面临着的择校困惑,有人提出干脆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这样矛盾不就减少了吗?
2002年2月22日,在成都市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校长赖石梅女士提出,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划段方式,把小学与初中衔接,把高中剥离出来,更能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赖石梅指出,根据国际惯例,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划段上,大多数是初中与小学衔接,至少是初中和高中相分离的。因为小学和初中是统一的基础教育,更多地体现政府行为;高中开始是家庭自愿选择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其管理和运作应该更多地参照市场规律加以规范。
其实,早在2001年9月,郫县作为全国27个省市的38个实验区之一、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时,就已经有小学升初中衔接的内容了。
郫县选用的是基础教育九年一贯制教材。也就是说,义务教育中的九年所使用的教材是全套的,初中里的初一、初二、初三已经分别改叫7年级、8年级、9年级了。
在郫县这个实验区,小学与初中的脱节问题因为有了教材的统一而慢慢地得到了解决。
稍后,成都市也在2002年9月开始统一使用九年一贯制教材。初中,终于从高中那里重新回到了小学“阵营”。
限制教师在同一学校的工作年限如何
赖石梅认为,经过这样的改革就可以既使学生更加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又能够抑制住择校现象的发生。
然而且慢,这种方法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其原因在本书前面“九年一贯制能否解决择校问题”中已有详细阐述。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校际之间的差距问题。
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方面,所以,要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择校现象,目前比较可行的是限制教师在同一个学校的工作年限,以迫使其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
相对于校际之间的固定资产强行流动,教师的流动来得更为简单和容易。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赖石梅强烈建议借鉴日本的做法,硬性规范学校的硬件标准,在学校之间实行师资轮换制度,从而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例如在日本,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