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办民校问题多多(1 / 1)

名牌学校办民办学校,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在一些地区正如火如荼。

按理说,“名校办民校”也属于一种社会力量办学,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但是,由于“名校”与“民校”之间存在着近亲关系,自然就会令人联想到“官商”两个字——就像前些年常见的国有企业厂长创办生产项目完全相同的私营企业一样,赚钱的项目给私营厂、不赚钱的项目给国有厂——自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恰当,但是很能说明问题。

以至于有人惊呼“名校办民校”严重违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只能收取适当学杂费。为什么“名校办民校”后的改制学校、特色班就能凌驾于《义务教育法》之上高额收费呢?

“名校办民校”常见的几种模式

“名校办民校”是在“借船下海”的口号声中出笼的。“名校办民校”的类型很多,以至于许多业内人士也搞不清其中的名堂。广州市教育局姚继业先生认为,“名校办民校”主要包括以下6种办学模式:

公办学校直接翻版为民校,即一夜之间将公办学校“私有化”,这种模式社会上争议最大;

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办成名校分校,提高教育品位;

重点学校承办厂办中小学;

承办小区配套学校;

自筹经费办学校;

承办私人校舍。

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卢宇武则把它总结为以下8种:

原地转制学校;

承办薄弱学校;

小区配套学校由名校承办;

小区配套学校由其他社会力量承办;

公办学校自筹资金办学;

公办学校承办集体所有的学校;

名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民主党派承办公办学校。

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不同,但都不全面。因为还有一些民办学校的类型无法划入其中。

另外,从名称上来看,这些民办学校也各有不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等不一而足。但显而易见的是,其中都有一个“公”字,这是“名校办民校”的根本所在。如果去掉了这个“公”,就属于完全的“民办”学校了。

风起云涌背后的原因

“名校办民校”方兴未艾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5个方面:

一是从时代背景来说,近年来社会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高涨,这必然促使办学体制多样化,以适应择校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

二是从教育资源来说,各地的示范高中都被要求与初中剥离,这样,名校初中部的优秀师资分流以后就必须寻找出路;许多住宅小区配套校舍、企业办校舍移交政府后既允许公办也允许民办,也为“名校办民校”创造了契机。

三是从国家政策来说,自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允许初中、小学民办,于是在一些城市就相继出现了“名校办民校”的热潮。

四是从企业动力来说,一些住宅小区的开发商看到名校对楼盘售卖、楼盘品位的意义非同小可,便积极谋求与名校合作办学或以配套学校形式办学。

五是从限制择校来说,自从小学和初中不许择校、中学名校改为示范高中以后,断了一些名牌学校的财路,这些名校被迫转而发展民办学校,从而堂而皇之地使高收费合法化,同时躲避财务收支两条线的限制。

“名校办民校”是否属于无序发展

“名校办民校”在教育系统内部的争议最为激烈,而且观点针锋相对。总的来说,原先的公办名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一般都持肯定态度,而普通中小学、纯粹的民办学校则持否定意见。

争议的核心焦点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究竟是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还是增值?

究竟是扰乱还是促进民办教育?

究竟是满足社会优质学位的需求还是制造教育不公?

究竟是拓宽了教育投入渠道还是阻滞了政府教育投入?

否定论者认为,“名校办民校”目前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冲击了基础教育,导致了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

首先,名校是政府多年政策倾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理所当然属于国有资产。而现在名牌学校出卖校名、派出本部师资力量,与一些企业、社会团体甚至政府联办民办学校,收益进了名校和某些人的个人腰包,对政府、对老百姓都是不公平的。一旦出现经济纠纷,社会投资方一走了之,到最后,烂摊子必定会掉给名校或政府,到时候就有苦头吃了。

其次,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本来就不足,而现在名校大办民校,给人以一种学校也可以办学的印象,很可能会阻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既然学校可以自我繁殖,那么也省得我政府投资了——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教育景况的更加恶化,也是“名校办民校”者所始料未及的。

最后,也最严重的是,“名校办民校”的多头审批已经造成了学校布局日趋混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的教育秩序稳定留下巨大隐患。更不用说校舍未建就大打招生广告、挖走优质生源等问题了。

“名校办民校”该不该一棍子打死

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也应当听听肯定意见。

他们认为,“名校办民校”的最大好处是有效解决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国有教育资源迅速增值,盘活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使整个社会教育资源总量大大增加。

例如,广州市南海执信投资1亿元建了36个初中班,番禺执信投资2亿元,它们都是以省级规模标准建设的新“名校”,如果依靠政府投入要等到猴年马月简直不可想象。

“名校办民校”后,往往会通过反哺的形式支持公办教育、改善本部的办学条件,或者以“名校培植费”的名义上缴教育主管部门,然后再分配于薄弱学校,从而提升当地的教育整体水平,这样就起到了以强扶弱的效果。

“名校办民校”在师资、管理、质量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保证,是真正的教育家办教育;校舍、校名国有,“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降低了办学风险,较之企业家、包工头办的贵族学校,不仅教育质量有保障,客观上也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结构优化。

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引发教育消费多元化,而“名校办民校”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条件优越、资质优异的孩子,更多地享受符合其特点的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