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来自中央教科所的人大代表臧铁军在北京市人代会上建议,基础教育均衡化必须对薄弱学校进行撤销、改造。具体方法可以是,每个学区每年征求一次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看哪所学校学生最不愿意去,然后就对这所学校进行“开刀”。
听到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脚步声
这表明,教育资源均衡化正在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必将引起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共识。事实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
1999年,上海市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实现初中、小学校舍与装备标准化配置,整体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合格水准。
2001年9月,上海市又把达标建设重点转向设施、设备、仪器的现代化配置,教师队伍、课程、管理现代化建设方面上来。
在全国许多地方,正在将“好初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在校生人数,按照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在不准举行统考的前提下择优选送,实行社会监督。
与此相仿,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
全国普遍开始重视规范化高中建设、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北京市计划分期建设60所左右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以此带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优质高中招生规模要达到70%以上。
在优秀教师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方面,通过派遣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在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同样有利于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江苏省2001年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明确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有创收能力学校的预算外收入中统筹20%用于薄弱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教师晋升职称职务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等。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帮助薄弱学校不再“薄弱”下去。
“每所学校都不错,无论孩子进哪所,我都放心”
教育资源均衡了,择校也就失去了价值。
2002年6月,上海市闸北区彭浦地区有位家长想为孩子择校,在10多所初中兜了一圈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每所学校都不错,无论孩子进哪所,我都放心。”
这是该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百姓关心的初中这个承上启下的教育关键阶段,大力破解初中教育发展的三大难题“硬件、校长、师资”,令优质初中不再“稀缺”的结果。
2002年7月初,闸北区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初中调查显示,全区24所初中已经全部达标,其中16所达到“一类标准”。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骨干教师占75%。一批理念新、思路多、作风扎实的校长“冒”了出来。
该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摘除了12所弱校的牌子、撤并进入名牌学校,名校辐射达到最大化。与此同时,一批后起之秀在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中脱颖而出。
现在,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名牌学校已经扩大到10所,在校生占45%,学生优良率超过50%,比5年前高出15个百分点。
上海市某中学曾是一所“公认”的薄弱学校,学校以教师成材促学生成材,教学质量节节攀升。一位家长后来笑着说:“当时为孩子择校时捏了一把汗。我盘算,如果孩子读得不好,就花钱转到民办学校去,现在看来,这笔钱省掉了。”
教育均衡化“可望不可及”?
在教育界素有“财富论坛”之称的“21世纪教育论坛”,2001年11月10日至1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很有意思的是,该论坛特别设计的一场专题对话——“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几位嘉宾争论了半天,直到时间已到,对第一个问题“教育的均衡化”还没有达成共识。
可见,“教育的均衡化”内容非常丰富,也确实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教育的均衡化可能只是一个永远的理想,正因为实现不了,才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当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以中国教育政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袁振国,用这样一段话作为他的结束语时,所有与会者都感到内心一震。
中国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别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访问过20多个国家。在他的印象中,办学条件最好的中小学不在美国、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在中国。
事实上,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教育条件已经大大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生教学条件都已经不错了,相反,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当糟糕。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有天壤之别。
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教育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还有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
公办学校的“劫富济贫”
送电脑、派教师、共同教研……在山东省青岛市,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水平均衡发展,2002年秋季开学后公办学校之间的“劫富济贫”正在形成一股热潮。
新学期伊始,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北京路小学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同在这个区的青岛嘉峪关学校友情赞助的60台电脑。
在市南区,北京路小学是薄弱学校,嘉峪关学校则是岛城最早实现教师电脑备课的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该校在暑假期间了解到兄弟学校的窘况后,主动提出与北京路小学结成对子,并且首先捐助了60台电脑,帮助北京路小学老师们人手一台,尽快与现代化教育接轨。
下一步,两校的校园网还将实现互通、资源共享,老师可以在网上交流,一起教研,共同提高。
据了解,这样的强弱学校手拉手行动在青岛市教育界十分流行。仅四方区的30所学校中,类似的对子就已经有六七个。
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均衡发展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事,但是当政府的投入有限时,怎样调动其它因素就显得非常关键。缩小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基础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