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自愿”交费,择校生家长就有一肚子气。因为这种“自愿”并非真的自愿,多少带有一种强迫,或者是移花接木“挂羊头卖狗肉”。说它是“强奸民意”也不为过。
“自愿申请书”有格式合同
择校生交费通常要填写一张“自愿申请书。”虽说是自愿,可其“自愿申请书”的格式却是既定的,没有商量余地。这就是自愿交费不“自愿”的依据所在。
西安市的邵先生,因为孩子想上西安市某重点高中,分数却没有达到510分,所以他只好东借西凑于7月6日给学校“自愿”交了2.4万元择校费。
交费以后,校方不仅没有给他收据,而且还拿出了一份打印好的“自愿申请书”,让家长一字不差地重抄一份,再填好“存档”。
邵先生气愤地说:这和强奸民意有什么不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择校生愿意多交一些钱可以理解,但是目前西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也就6000元左右,这样的择校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太沉重了,也不公平。
不但如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重点高中还出现为“抬高身价”一味压缩招生计划、扩大收费范围的现象。
上幼儿园要花多少钱没个谱
与上面这位邵先生相比,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更是让家长感到肩上的分量。有人惊呼,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费钱。
按理说,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谁也拿你没办法。可是有谁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呢?几乎没有。
理由之一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由之二是:家长可以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避免给领导找茬提早下岗!
好了,接下来就是给孩子交钱了。
幼儿园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没有考试升学压力,可是却同样有优劣之分。“一万年以后还有左中右”呢,更何况现在呢?为了让孩子上个好一点的幼儿园,特别是现在都只有一个宝贝,这个要求并不高。
根据分类分级,幼儿园分为省级、市级一类、市级二类、市级三类、区级、没有级。每级都跟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社会声誉等相对应,当然实际上是否名副其实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好的幼儿园基本上都是单位建的,所以你必须有一个好单位,这是孩子上好的幼儿园的前提条件。否则就要舍得花钱、走后门。在这其中,好单位比花钱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单位,往往想花钱都“花不出去”。
以广州市为例,省级幼儿园每年的赞助费在5000~12000元之间,高低之别主要看你的关系如何、户口所在,另外还要交保教费、伙食费等每月700元左右。市级幼儿园每年的赞助费4000元左右,保教费、伙食费等每月600元左右。当然,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除此以外的五花八门不在此列。
例如,民办学校比较青睐特长生,而各种特长又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孩子进了幼儿园后就必须马不停蹄参加某一门特长学习,最好是多管齐下。
这些都得花钱,而且肯定又是“自愿交费”。
三分之一的学生交过赞助费
200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广州夏岭公司、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调研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市,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赞助费交纳情况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幼儿园阶段择校入学的赞助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收取赞助费的小学、幼儿园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高,比例越来越大。孩子还没有上中学呢,巨额赞助费就把家长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上述5个城市中,3~12岁儿童的家长中,平均有32.6%交过赞助费。其中,北京市交纳赞助费的比例最高,将近60%,成都和西安也分别达到51.2%和35.6%。
在上述5个城市中,交过幼儿园赞助费的家长平均有20%。其中,北京市交纳赞助费的比例为3/4,成都和广州也超过30%。各市最近一年的平均交费金额为1981元,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倍。其中上海最高,为2700元,北京为2596元。
小学赞助费比学赶超大学学费
在上述5个城市中,交过赞助费的小学生家长平均有1/3,各市最近一年的平均交费金额为3150元。
其中,北京市交纳赞助费的比例最高,为50.8%;金额也最大,最近一年平均交费金额是4767元,相当于一个大学生全年的学费,或者北京市城镇小学生学杂费(80元)的近60倍,或者北京职工月工资的4倍。
由此推算,北京市全市小学生最近一年交纳的赞助费总额在10亿元,相当于全市小学教学经费20.16亿元的一半。
不仅如此,赞助费金额和交纳比例还有逐年攀升趋势。
调查显示,北京新入学小学生(7~8岁)的家长,交纳赞助费比例高达68.4%,人均交费金额增长到5189元,大有赶超大学学费的趋势。
赞助费莫名其妙变成了“共建费”
一些老牌名校由于“名声在外”,择校心切的家长咬紧牙关也要在有限的名额中竞争一番。四处托人找学校交赞助费,更被家长们称为一个“坎儿”。
北京市宣武区2001年小学升中学一律实行电脑派位。作为一所中学的教导主任,周女士对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自信,总觉得重点学校比自己的学校要好,于是非要让孩子上个重点中学不可。
怎么办呢?打听来打听去,在外区有一所重点中学招收寄宿学生,于是她跨区给孩子报了名。
周女士托人找到学校,学校有“高人”给周女士指点迷津:你这种情况属于关系户,你得按照关系户来处理。
关系户怎么处理呢?周女士后来被指定到一家银行交纳赞助款,但是声明这不是赞助款,而是以这所重点学校的共建单位名义存的款。
也就是说,这笔款在学校账面上出现的是“共建单位”的名头,是“共建单位”为这个学生提供的“共建费用”。
共建费就共建费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建”两个字用在这里还是蛮贴切的。不过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是自愿的。周女士满口答应,“当然是自愿的”。
“就是自愿你也得有门路”,周女士满意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令人困惑的“年龄补偿费”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
然而,某些地区很善于利用这个法律漏洞,人为地创造出一个“不具备”的条件来,以便收取“年龄补偿费”。
例如,目前城市儿童大多数3岁就入幼儿园了,6岁就从幼儿园毕业了。由于这时候还不到7岁,所以还不能上小学。由于各地不允许办学前班,这一年的孩子呆在哪儿呢?
有的家长出于无奈,只好将孩子留在幼儿园“留级”。有的则把孩子送进“地下”学前班,或者走后门送进小学。
在生源拥挤的地区,只能坚持7周岁入学的标准也就罢了,可是有的学校生源并不这么饱满,却仍坚持7周岁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招收一些外学区年龄不到7周岁的孩子入学,以便冠冕堂皇地向他们收取每月300元的“年龄补偿费”,以达到公办学校变相收取择校费的目的。
更要命的是,一般同一地区的学校都会达成默契:宁可接收交纳赞助费的外学区择校生,也不降低本学区儿童入学的年龄要求。即使是在学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的背景下。
高低不等的择校费依据何在
按照规定,各地对择校费的收取都有一些地方规定。例如,择校费一律到指定的当地银行去交,然后由财政部门统一处理。一般是根据一定比例返回学校。
一些银行代理点早在5月末就开始收取这项专款了,许多银行还专门辟了一间办公室负责开票,一些收费点甚至排起了长队。
北京市一位择校生家长在开完发票刚要转身离开时,突然被叫住了,因为还有一张《北京市捐资助学荣誉证书》没有领。上面写着:“您捐助海淀区××中学3万元整,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特颁证书纪念”。
这位家长当时心里就嘀咕开了:“这钱我不交行吗?”
另一位家长为孩子选了一所重点学校,说好交2.5万元的择校费。然而当他从银行交完费、给学校去送收费单据时却偷偷发现,有的名单上交的是1万元,有的是1.5万元,还有2万元的。于是他便问负责登记的老师怎么回事,老师回答:“被评为一年市级三好学生的交2万元。”
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一定,各个学校的规定也不一样。
例如,有的学校是认三好学生证书,有的是认各种特长生(如钢琴、舞蹈、书法、电脑、英语等),有的是认各种职务(如小队长、中队委、大队委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家长热衷于给老师送礼、希望孩子在班上能当个什么“长”之类的原因之一。
收择校费是最好的找钱办法
从学校方面来看,既然家长愿意支付高额择校费,那么如何开动脑筋收取这项费用就是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事实上,收取择校费是学校最方便的找钱办法,“不收白不收”,“收了也白收”。
2002年8月14日,广州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普通公办中学副校长,以他们学校为例透露了学校的开支明细账。
该校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财政拨款主要用于老师发工资,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即使精打细算,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要改进教学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给老师多发补贴,全得依靠收取择校费。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学里非常普遍。
以该校为例,全校1000多名学生,初中生每学期收杂费215元,高中生每学期收学费720元,两项收费全年90万元。能派什么用场呢?仅仅维护学校的正常运作而已。
现在他们学校压缩水电开支后,全年的水电费是18万元。另外,仪器补充、球场小修小补、实验教材费、油印费等项项都得花钱,两次灭蚊就花了1000多元。
300多万元的财政拨款主要是教师工资,另外还有每年拨给每个初中生3元、每个高中生4元的人头费补贴,一年下来也只能交1个月的水电费。
左思右想,只有择校费最能解决经费困难。因为按照规定,择校费中有一半可以返回给学校使用。
这位校长笑眯眯地说,学校的全塑胶球场花了138万元,完全是靠收择校费建起来的;学校这两年在教室里装上了闭路电视,校园环境不断美化,这也得好好感谢择校费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