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等级学校,是各级政府部门通过长期高强度的财政投入、政策倾斜精心培育的产物。小学升初中无论采用电脑派位还是其他方式进入这样的公办学校,都无法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本质。
人们有理由问:在当今社会追求公平、推行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废除升学考试的今天,纳税人有义务继续供养公办名校、为少数人营造优质教育天堂吗?
真正的“贵族学校”是公办名校
10年以前,民办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因为只有贵族子弟才上得起收费昂贵的民办学校。现在局面大有改观,随着民办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成倍增长,大约1/10百姓家庭的子女开始挤入这个行列。然而就当原来的“贵族学校”大众化时,原来被称为平民学校的公办学校却愈来愈“贵族化”了。
在许多地方,有人形容目前真正的“贵族学校”是公办名校。不要说普通民办学校称不上“贵族学校”,即使那些老牌民办学校也不够格。
例如,广州市某区一所小学的全校资产比不上隔壁一所省级学校的一个教室值钱。
同样是纳税人供养的公办学校,这样的贫富悬殊难道不令人震惊吗!然而在广州,前面这样的“麻雀学校”至少还有100多所。
试想,当这些“麻雀学校”的学生在马路上做着广播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英语课时有时无、组织学生看场电影都要冒着“乱收费”风险向家长收取电影费的时候,那些公办名校的学生早就在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上追逐、从一年级起就在外籍老师的带领下操着纯正流利的英语、学生合唱团公费赴欧洲参加比赛了,两者差距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正是有了这种差距,择校生的家长才说,花上几万元择校费,让孩子有偿获得学校几亿元资产6年的使用权,从投资角度来看绝对超值;也正是有了这种差距,公办名校的校长才说,只要公办名校存在,择校现象就无法避免,教育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靠凑巧上公办民校,这样的名校价值何在
随着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通过子女教育权利的公平,来弥补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失衡。可是,一个“小学按地段就近入学”、“初中电脑派位”,让这些人心灰意冷。
然而就是这样,如果真正严格依法办事,毕竟不“合理”却“合法”,多少还有一些“公平”而言。可事实上,有太多太多的真实例子可以证明,有“办法”的人照样能够把孩子塞进名校。公办民校到底收了多少“派位生”、“地段生”,多少“条子生”、“票子生”,有关方面一直讳莫如深,根本就不敢彻底公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各地重点学校招生制度每年都要进行改革,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一年一个样,但其最终都受到社会广泛、猛烈的批评,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它已经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如果无法完全做到“就近入学”,那么“以权谋学”、“以钱谋学”就必然会遭人诟病;如果完全做到了“就近入学”也不见得公平:同样是纳税人的孩子,为什么住在这条街上的可以上省级小学、住在那条街上的就只能上“麻雀学校”!
如果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凭运气,那么这样的公办名校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择校费收入产生新的腐败
业内人士透露,公办名校依靠政府的高投入所形成的优势,所收取的赞助费去向不明。这笔巨款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黑洞。
对这一巨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则性要求,如“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教师福利”等等。也有的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给教育局,“统筹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公办名校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远远比普通学校要好,这是公开的秘密。
在家长方面,“公费择校”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
一些企业以支持教育为名,向名校拨出大笔公款后,企业高层领导的子女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名校就读。有的企业则与名校签订合同,企业一次性赞助多少,或者为学校修建某项基础设施,学校为企业提供学位多少个。
在广州市,主干道东风路是一条“严管”路。除了公交车以外,整个路段禁止停车。然而这条规定在坐落于东风路旁的某家省级学校门口却宣布“无效”。
每天放学时分,该校门前都公然停着几排长长的小汽车阵,造成交通大动脉梗塞。
知情人士指出,这些学生可不是“就近入学”的孩子,否则不会天天需要汽车接送;而且,这些小汽车也并非是私家车,否则不至于敢停留在“禁停”路段。
高中部赚名气,初中部赚钱币
公办名校“盛名”之下的敛财方式,多为“高中部赚名气、初中部赚钱币。”
靠什么赚名气?高升学率。
这就是他们在高中招生上不敢马虎,即使你愿意出更多的择校费、如果中考分数落后太多,学校也不敢接收的主要理由。
靠什么赚钱币?高知名度。
这就是他们在初中招生时充分发挥名校效应、一再提高择校费的主要理由。即使是“垃圾学生”他们也敢收。
为什么敢收“垃圾学生”?因为经过3年的**,这些学生同样有可能驯化成优秀学生、从而考上重点高中,这是其一;其二,即使是“垃圾”进来“垃圾”出去也关系不大,只要毕业考试时全校有1/10的学生能成为全市佼佼者、4/10保持全市中上水平,其余的5/10再怎么样,对学校也不会带来什么名誉损失。
两者相得益彰,就可以使公办名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名校办民校,一笔糊涂账
伴随着政府部门要求初高中分离的呼声,公办名校纷纷进行“资本运营”,与急于寻找投资渠道的商人一拍即合,公办学校开设民办学校、民办班一拥而上。
这样,原来公办名校收取择校费还受到许多管制、必须小心翼翼,现在另行举办民办学校则手脚放开多了。
公办名校与社会资金合作开设的民办学校,其资本构成、股份构成、产权关系、与母校的资产关系之间错综复杂。其收费标准,通常与“贵族学校”相似。但是其合作方案是否合理、资金盈亏及使用方向,都没有严格审计。
还有就是,利用名校品牌收取的择校费,把公办名校的初中部资源转移到民办学校去,其投资收益最终落入谁的口袋,都是一笔糊涂账。
据某名校校长介绍说:该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的民办学校总投资1亿元,设计投资回收期10年。其中,地方政府以土地等折价1000万元入股,名校投资500万元,其余的8500万元是“向私人借的”。
关于怎么个“借”法、投资回报怎样分配,该校长以“现在还没收回投资,说不上回报”为由拒绝透露。
有关人士指出,这种状况如果不得到改观,将长期成为一笔糊涂账,成为少数人暴富的最后一块蛋糕。
电脑派位使得名校不“名”
为了实现彻底的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权利公平的愿望,不少地方对重点中小学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
电脑派位在名牌学校与普通学校中同时实行,就可以看作是这种强行削弱的手段之一。
然而殊不知,公办名校之所以“名”,除了师资质量好、基础设施好以外,长期造成的优质生源垄断是一个根本因素。
一旦消除生源垄断,公办名校也就可能不“名”了。
广州市有一家省级重点中学,以前该省的高考状元几乎每年都出在这里。过去一直实行“考试选拔招生+择校生”的招生办法,每年择校费收入高达300多万元。2001年,广州市教育局坚决要求该校实行电脑派位。
结果怎么样?开学后,该校对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综合卷满分100分,结果分数最高的新生90多分,最低的只有4分,也有6分的!
校长哭笑不得:“这叫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呢?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拥有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无论是管理、教学还是课余活动,学校都是针对优秀学生特点设计的,现在我们几十年来摸索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全废了。明年如果继续实行电脑派位,我们就停招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