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派位之所以被人俗称为“电脑摇奖”,实在是与它带给“彩民”的运气、惊喜和失落感是极其相似的。
残酷的“电脑摇奖”开始了
2001年6月29日,南京市小学升初中唯一的一场电脑派位现场上,一位母亲作为家长代表跑上台,按键,然后飞快地转身退回座位,双眼死死紧盯着电脑屏幕在墙上的投影。几分钟就好像几年的漫长呵!
结果,她的孩子不是“幸运儿”。于是本来有望成为“明星”的她拒绝与记者对话,而是掏出手机自顾自打电话——她要把满面失望与焦虑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家人。
当天,南京市鼓楼区通过电脑派位方式,共确定了进入金陵中学、育英外国语学校就读的620个学生名单。由于全市填报这2所学校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所以引入了这个残酷的做法。
鼓楼区教委主任坦言道,电脑派位压力很大,但是,对民办学校的招生进行电脑派位,符合国家制定的“免试、就近”原则。只要国家政策不变,学校招生与学生报考的供求关系依旧存在不平衡,电脑派位的方式就会用下去。
群众意见最大的就是电脑派位
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02年北京基础教育论坛”上,该院“基础教育创新策略研究课题组”认为,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群众意见最大的是电脑派位,对此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分析。要实行家长和学生意愿与电脑派位相结合的办法,增加电脑派位的透明度。
据悉,在这次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的论坛上,明确了北京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是:
促进基础教育结构和体系的优化升级,构建0~18岁适龄人口基本学习需要的、与学习化社会相衔接的、与首都经济相匹配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力争在2008年率先实现现代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电脑派位使义务教育变了味
有人痛斥,电脑派位使义务教育变了味。
想一想也是,本来电脑派位的初衷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家长们不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不必有权的用权、有钱的花钱,管你优秀不优秀,最后能否上重点学校全由电脑“一勺儿烩。”然而,这种做法又有什么公平、公正、合理可言呢?
在北京,某报曾经刊出这样的大标题:“今年小学升初中家长‘烧钱’择校大比拼”!
其实,“烧钱”择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实行电脑派位时起家长就“烧钱”不止,义务教育也就逐渐变了味。
敢于“烧钱”、愿意“烧钱”的并非都是大款,恰恰相反,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
这样的“烧钱”行为对于大款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多考虑。因为他们有的是钱,只要孩子能上好学校,多少钱都愿意。苦就苦了普通家庭,他们宁可花钱择校也不愿意让孩子进入“第三世界”。
电脑派位招生方式的存在,不仅没有消除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相反,却造成了重点学校不“义务”、“义务”(教育)学校受冷落这样一个怪圈。
电脑派位加剧了择校矛盾
为了不让孩子遭受电脑派位的命运安排,不让电脑“大拨儿轰”,实行电脑派位后,家长更有一种紧迫感——必须让孩子进好学校,否则今后更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结果反而加剧了择校矛盾。
有人认为,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电脑派位造成的。
试想,如果重点小学、重点高中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择优录取,谁还愿意花那么多钱择校大比拼呢?孩子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成绩优秀者进入重点学校,家长又有谁愿意花血汗钱“烧”着玩呢?
从这一点上来说,择校问题的关键在于没了科学的升学标准、重点学校又供不应求。
如果寄希望于电脑派位,在实践中难免会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之嫌,家长不“烧钱”择校又有什么办法?
电脑派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电脑派位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初在推行这一制度时教育部门反复强调这一点。然而事实上,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为什么?因为眼光不能仅仅盯着小学升初中环节上。即使是小学升初中,也有一个重点中学招收特长生的优厚条件。就是为了这个“缺口”,千军万马过“缺口”,造成了课业负担前移。
例如,为了达到小学毕业进入民办初中的入场券,现在的孩子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拼搏。话还说得不连贯,就要跟着家长天南地北地跑来跑去学英语、学舞蹈、学钢琴,为进入重点小学作准备。
进入重点小学以后,除了以上这些特长外,还要学“奥数”、上“小记者班”,尽量多学几门特长参加各种大赛、多得几份全国奖及省级证书,以便作为进入重点中学的筹码。
每个家长都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有多么辛苦:家长上班他们上学,家长礼拜天他们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特长班,回来还要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平时上课再苦再累也不能请假,名次稍微排后还要受到家长的吼斥……
呜呼,家长换了孩子到学校去上一个星期课试试!
家长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加重
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因为事情明摆着,孩子的每一样课业,都需要背后家长经济的支持。更要命的是,随着孩子课外学习热情的高涨,各种收费标准也水涨船高、节节攀升。
以现在流行的“长二捆”为例,一个孩子请3个家教,每个月的费用都在1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家长由于早晚接送孩子去“赶场”而减少的“机会成本”在内。
家长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各种拉关系、找路子方面的支出上。
电脑派位无疑是“听天由命”的,可是除了电脑派位以外还有一条“推荐”的“小缝”。为这“一线天”,一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家长早就和班主任老师攀了“亲”。
有位家长反映,每当孩子换了班主任,他就得付出一笔支出,因为需要和新老师重新接上“组织关系”。他的女儿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因为有老师在那里“把关”着呐。
有人也许要问:每年的三好学生不都是评选的吗?确实是这样。然而这难不倒“久经考验”的班主任老师。
如果该学生在全班同学的三好学生推荐名单中,问题当然就好办了,到时候最后的决定权就在老师手里;如果该学生不在推荐名单中,评选会就会变成“马拉松”,什么时候“全体通过”什么时候鸣金收兵。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现实社会选举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阴暗面,早已折射到了教室里。
还有,因为一个班级只能推荐两三名三好学生,所以“偷梁换柱”、“金钱竞争”也就随之出现。
这样的事例虽然属于极少数,可是在破坏公平性方面却有极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