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眼里,上幼儿园、小学乃至于初中,都只是为上高中打铺垫。因为上高中离上大学更近,因而也更关键,所以在择校时千万马虎不得。虽说现在上大学的机会比以前高多了,但是如果不上高中或者不上名牌高中,恐怕就只能对上大学望洋兴叹。
上名牌高中,除了择校费以外,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分数最重要,少一分都不行。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择校是冠冕堂皇进行的。如果考分不够就要用钱来拼凑,通常是1分多少元,明码标价,毫不含糊。
这样一来,高中择校就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择校生流动。
在这里,他们不希望“就近入学”,相反却希望“舍近求远”。这样的“远”远得有道理,事实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北京学生乐意到外地择校
按理说,北京的教育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从北京到外地择校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据估计,每年都要有1000多名。
这些学生借读的范围,不仅包括高三、初三,也有其他各中学年级。借读的学校近的在河北、天津等周围省市,远的到四川等地。
是否外地比北京好读书呢?也许是。
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王小姐已经大学毕业了,她的高中3年就是在山西读书的,与她同样的在他们班有好几个。
在河北省三河某重点中学,2001年就有120名北京籍学生回北京参加高考,结果这些学生几乎全都考上了大学。
到外地择校的优势在哪里?
许多家长反映,由于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要想进北京市的重点中学简直是不可能的;有的则反映在北京过高的择校费承受不了,而到外地借读,1.5万元的择校费相对来说容易接受。
如此这般,到外地重点学校择校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因为这些学校虽然在外地,可却是当地的重点,教学质量不错,管理也很严格,在那里读书家长感到放心。
再说了,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换个环境呆上两三年,接受一下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对他们只有好处。起码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我生存能力。
这不也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吗?
外地学校的招生攻势做得好
北京城是“天子”的脚下,历来对外地人看矮三分,要打动北京家长让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这难不倒外地的重点学校。
从每年5月开始一直到8月末,这些外地的借读学校就在北京鼓吹自己,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宣传机会。
它们的招生广告通常会特别指出以下卖点:
“为确保北京籍学生的教学质量,专门使用北京统一教材,与北京××中学同步教学、同步测试、同步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各类考试”、“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全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等等。
除此以外,他们还动用那些曾经在校借读的学生充当“活广告”。
这些学校借读生几乎百分之百的高考升学率,对北京的家长们无疑充满了巨大的**力。
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因素
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农村借读,心理健康因素非常重要,这是他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上面提到的那位王小姐,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借读生涯就很自豪:“我觉得那里挺好的。重点中学嘛,老师上课很认真,而且学习的氛围也很好。几乎每天都上晚自习,同学们从不大声喧哗。大家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考上大学。对于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无所谓啦,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当然也有挺不过去的。
有一位借读生,当初看中了重点中学的教育质量过来了,后来学习一直跟不上。于是,老师对他没有好眼色,班上同学也不关注他,他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上又是封闭式管理,难得回家看到父母,更没有人给他心理疏导。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博士认为,这种“曲线救国”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对学生心理会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全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会给那些一时跟不上重点中学教学进度的孩子造成一种压抑、孤独的不良情绪。
民办学校走出国门抢生源
与就近入学原则唱反调的是,一些民办学校已经走出国门争夺生源市场,与国外中小学来我国举行一次次的教育展览形成强烈对比。
例如在北京,来自北京市教委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的信息表明,在北京留学的外国小学生已经超过1000人。在批准可以接收外国学生的汇文中学、55中学、私立汇佳学校等,每所学校都有几十名“洋娃娃”前来求学。
在私立汇佳学校,有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巴西、泰国等国的小学生100多人,其中韩国学生就达60多人,像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所以说,就近入学的原则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谁的教育质量好,谁的生源质量就好,这样的择校是不分国界的。当然上面也已经提到,就近入学并没有限制择校现象的存在。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教育同样需要走向国际化,这一点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