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择校考试,现在是考也不好、不考也不好。
可不是么?2002年1月6日武汉市教育局宣布,从当年起该市小学升“改制初中”不再进行选拔性强的文化学科知识考试,立刻遭到许多家长的激烈反对。
取消择校考试,家长并不领情
从1999年秋季开始,武汉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一律停止了招收择校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为了满足择校需求,随后该市在20多所中学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其初中部称为改制学校,获准招收择校生。
由于粥少僧多,只招二三百名学生的改制学校往往会引来上千名考生报考,从而导致择校大战愈演愈烈。
家长们的看法是,如果通过考试竞争,虽然比较“残酷”但是还有“公平”可言。如果取消了考试凭推荐上学,就很难保证录取的透明和公正。
一位家长现身说法:“考试是唯一体现公平的手段,如果当初不是通过考试,我就根本不可能上大学。”
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已经为读书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就是等待着择校考试来加以检验。现在不考了心里反而没有底,觉得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近入学”挡不住择校风
每当开学之前,各地重点学校周围地区总有大量的户口要非正常流入。有的甚至提前几年就开始了这样的户口“大搬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子女择校。
诸如此类的户口迁移方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倒挂回老家,有的是硬挂亲戚朋友家,有的甚至空挂别人家。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与其花上几万元出高价为子女择校,还不如花上几千元托关系迁个户口,这同样可以达到择校的目的。
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根据有关规定,孩子入学除了应当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还必须要求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房产证)相一致。所以,单纯的户口移动往往并不能得到新施教区的承认。
这样一来,由于原施教区该户口已经迁出、新施教区又不能进入,所以往往造成两头落空的窘境,到头来落得一个“借读”的名分。
就近入学原则的本意是为了避免择校而造成混乱,实际上却根本禁不住择校风的挑战。
在北京市一所著名的实验小学,家长们为了把孩子送进该校,纷纷提前把户口迁到该“片”,从而造成学校所在学区学生人数猛增。
每到开学季节,大批家长前来要求让孩子入学。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下,家长煞费苦心只好用择校费进行竞争,少则二三万、多的五六万,就这样,还要看孩子的成绩以及领导部门“条子”的软硬。
一位傅先生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他说,谁不想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呢?国家提倡就近入学,但我孩子就读的那所名校大约7成学生是收费生,这还叫就近入学吗?
据2003年5月16日《广州日报》报导,某省级小学有三分之一的非地段生,每人所缴“捐资助学费”少则一两万元,多则八九万元。虽然明文规定“公办中小学不准招收择校生”,可是由于名校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特别是有些名校校长本身就“相当于教育局副局长一级”,因此教育局管理起来感到十分“为难”。
就近入学也要交择校费
从概念上看,就近入学主要是一个“近”字,可也不完全如此。同样是就近入学,某些学校就实行两种收费标准。
有这样一个10万人规模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下属单位中有其主办的某实验小学。2002年秋季新生入学时,《×××实验小学2002年秋季学期招生简章》第3条“新生学区范围”规定为:“(×××)集团公司机关、城管局机关、教育实业集团机关正式职工的子女。”
按照这一规定,“三大机关”正式职工的子女入学时,执行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不到200元的收费标准,其他人员子女就读一律收取3800元的“捐资助学费”。
与该实验小学一墙之隔的张先生遗憾地说,他不是校方认定的“三大机关”的职工,所以,小孩入学只能排除在服务区域以外。他认为,这一规定违反了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
名牌中学拍卖入学名额
相对而言,上小学的竞争力还不是最大,到了初中可就不一样了。因为初中最能拉开孩子的差距,所以更要择校了。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家长李先生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大学附中,特地参加了一场奇特的“拍卖”。
首先是该校负责招生的校长,将几十个家长召集到学校,然后向他们宣布:“我们只有5个名额了,你们自己报报看,能交多少赞助费?”
为了能有更大把握入学该校,李先生咬紧牙关,最终以8万元的拍卖价格获得一个名额。
为了避免这样的残酷竞争,同时又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北京某报记者特地将全家户口迁到西城区,原因就是这个小学的孩子毕业后可以直接派入8中。
她说:“我们不为孩子选一所好小学,将来上中学就更难了。”“像我这样的妈妈可不是少数”。
据她介绍,北京许多重点小学的入学都需要提前一年报名,所以至少在一年以前,在许多重点小学附近的派出所就可以经常见到像她这样为了上学而迁户口的家庭。
学校也不想这样做
就在家长骂学校惟利是图的时候,一些校长却委屈地说,“我们也不想收赞助费,可是教师的工资、奖金,学校的发展都需要费用哇。”
北京市东城区一位重点中学校长说,学校每年的支出1/3来自政府拨款,2/3需要校方自筹。除了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校产筹集部分资金,其他全都指望赞助费了。
家长们为什么愿意付赞助费呢?他们就是冲着好老师来的。而重点学校要保住升学率,就必须保住好老师。别的学校涨工资了,老师们都看着呢,你不涨,好老师就留不住了。
学校之间的互相攀比,是推动学校高额收取赞助费的内在动力。
只有重点学校扩招才能降低择校门槛
面对择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冲击,各地正在大力扩大重点学校的招生规模。许多地区都是成倍扩大规模,以满足择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丁克家庭的大量增多,一些地区重点学校的门槛不但不再升高,反而还在降低。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以前该区小学的入学人数都在12000~13000人左右,而2001年则迅速下降到了3000人。与重点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学校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窘境。
李女士的儿子在11中学读初三,学校为了留住这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向家长提出:如果中考报考本校,将免交高中学费。而北京大学附中更是先行一招,提前与这个学生签约,表示无论中考成绩如何,一定要招这个孩子。
为了保证扩招规模,同时又不降低生源质量,北京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每年都要召开招生咨询会,优质生源抢夺战已经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延伸到了中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