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惊人,却无名分(1 / 1)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择校需求,势必造成巨大的择校市场。在各大城市,流动学校的数量惊人,其中不乏“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非法教育机构”。不管它们办得如何红火,最终都逃脱不了“黑户”的名分,随时随地都有被取缔的威胁。

因为没有办学许可证而胎死腹中

1998年5月,有人在杭州市郊一块弹丸之地突击建造违章建筑,随后从劳务市场聘来了10多个人作为“教师”,创办了流动学校“鲁冰花希望小学”。

短短2个多月时间,这座简陋校舍里居然招收了321名流动人口子女。后来有关部门发现,该校从来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教师”多半没有任职资格,学校实验仪器、图书等教学用品更是少得可怜,因而属于一所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非法教育机构。”

像“鲁冰花希望小学”这样的流动学校非常普遍,命运也大同小异。

在成都市金牛区,本来有望成为该市第一所流动学校的某小学,最终就是因为没有取得“准生证”,终于落得了一个十月怀胎、胎死腹中的“流产”命运。

学校创办者本来是一片好心。学校最大的投资者温老师,由于平时经常到蔬菜批发市场去买菜,所以经常看到那些在父母身边搭下手卖菜的孩子们那呆滞的眼光,以及那晃来晃去的身影,于是激起了办学决心。

为了办学,温老师拿出自己家里的全部积蓄10多万元,又找到志同道合的两位李老师合伙,筹得18万元。为了节省资金,她把家里的古式木凳、茶几、饮水机和彩电通通搬到了学校。

在选择校址时,他们综合考虑到失学孩子的分布、就学方便、安全性等因素,最终选在某小学宿舍底楼。那里有700多平方米的空地作操场,一道围墙把校舍和旁边的河道隔开来,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然而,由于区教委一直认定该校没有办理办学许可证,不符合社会力量办学条件,因此必须立即停办。

黑户学校被取缔是必然结果

流动人口子女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择校时需要擦亮眼睛的是,不能进入黑户学校。因为这些学校本身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其合法性无法保证,安全因素和教学质量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2001年9月3日,是海南省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可是在海口市某流动小学的校门口,却有500多名小学生被拦在学校铁门外。学生和家长们被告知,由于该校是没有领取办学许可证的“黑校”,所以已经被政府部门取缔。

该校从1997年开办以来,招收的主要是海南省流动人口的子女。这些家庭大多收入低微、经济条件差,而该校收费相对低廉,因而受到家长欢迎。

像这样的“黑校”在海口不知道有多少所。仅在该市振东区,教育部门一次就取消了19所未经批准的小学,驱散了至少5000名学生,没收了部分教学设施和报名费。

合法学校同样存在生存困难

没有“名分”的流动学校日子不好过,有“名分”的流动学校由于无法享受到国民待遇,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北京行知实验中学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之一,全校有3000多名学生。由于校舍紧张,学校在全市10多个教学点租房办学。

尽管这些教学点地处城乡结合部、校舍极为简陋,但是每月的房租费用仍然高达20多万元。

行知实验中学只是北京市许多流动学校的一个缩影。7万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在此入学,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是由于这些学校大多生存艰难,所以同样时刻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上海市只有24%的流动学校是合法的

2001年9月新学年开学之际,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对流动学校实行了“关、停、并、转、留”等措施,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凡不符合办学条件、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办学点,坚决取缔撤销;尽力让流动人口子女到公办中小学借读,如果仍然不能满足就学需要的,一个乡镇允许设置一至两所简易学校,要求确保安全和教育质量。

规范管理的背景是,在此以前,上海市的希望工程、流动学校数量庞大却没有名分。

据统计,2001年9月上海市有流动学校519所,在校学生12万多名、教职工5000人。这些学校大都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市郊平均每个区县有43所,最高的达到110所,平均每个学校有学生224名;中心城区平均每个区有13所,平均每个学校有学生313名,最高的达到1300名。

遗憾的是,这519所学校中只有124所既经过流出地有关部门同意、又在上海市教育部门备案,这些具有合法“名分”的流动学校只占24%。其他的手续都不全,说穿了就是“非法办学”。

难以找到“学校”的感觉

流动学校的通病是,学校主办者租用廉价民居、闲置厂房、破旧仓库等作为教室,环境很差,有的甚至与垃圾场毗邻。一间20多平方米的昏暗教室,往往就是学校的全部资产,甚至连窗户都没有,可里面却坐了七八十名学生在上课。

流动学校80%没有操场,其他活动设施更是无从谈起。学校卫生状况也是令人担忧,餐具不经过严格消毒、饮用水也不作处理,一旦引发群体食物中毒和传染性疾病,后果十分严重。

除此以外,消防和交通安全隐患也非常多。不少教室里电线老化,厨房间液化气和煤炉混用。接送学生用的班车,也多是几乎报废的旧车。

所有以上这些,都让人找不到学校的“感觉”。

师资力量更是无从谈起

流动学校的创办者并非都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也基本不具备教师资格。

据统计,学校的创办人员中只有极少数在家乡当过教师,其余绝大部分是工程项目的承包者、小商贩、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转岗”、“半路出家”而来。

更令人担心的是,其中有不少人将办学当作自己赚钱获利的一条捷径。孩子在这样的人手里,前途可想而知。

例如,有一位流动学校的“校长”,以义务教育名义在上海市浦东、闵行、宝山等地区一口气办了10多所这样的“学校”,然后转眼间就把这些“学校”连同生源转让出手,从中获利上百万元。

这使我们联想到不具备营运证的长途汽车的中途“倒卖”,由此产生的纠纷和安全问题不绝于耳。

最触目惊心的是安全隐患

上述提到的流动学校接送班车几乎都是报废的旧车,并非空穴来风。

2002年9月5日下午4时,上海市浦东交巡警大队民警在东川公路王家车站执勤时发现,两辆安徽牌照的中巴校车前后轮胎都已经压扁,车厢内挤满了人,因而当即示意两车司机靠边停车。

检查发现,两车上挤满了流动学校的小学生。每辆汽车都是19座,可竟都搭载了89名学童,连车门都不能打开。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中一辆车内窗户上还非法安装了金属铁丝网,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在现场清点后,民警责令校方派车将学生分批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