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朱高燧与朱高煦是一路货色,之前就常常想着夺嫡,与中官黄俨等人一再密谋废立。事情败露之后,黄俨被诛杀。因为仁宗宽恕,朱高燧才得以免罪,仁宗将他封往彰德。朱高煦谋逆后,暗中勾结朱高燧,约好一同起兵。朱高煦被擒拿之后,户部尚书陈山出京迎驾,奏称应该乘胜移兵,攻打赵王。宣宗转问杨荣,杨荣非常赞成。宣宗又问蹇义、夏原吉,二人也没有异议。于是便让杨荣传旨,令杨士奇草拟诏书。杨士奇说:“太宗皇帝只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其中一个罪无可赦,理当严惩,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一律革除,若皇祖有灵的话,岂不是要哀痛了?”杨荣厉声说道:“这是国家大事,你一个人沮丧什么!”杨士奇说:“朱高煦被擒之后,赵王一定不敢造反,何苦要戕杀骨肉呢?士奇不敢草拟这种诏书。”当时杨溥也在一边,他与杨士奇意见一致,从容说道:“等见到皇上,再决定吧。”杨荣听了这话,拂袖离开,马上去见宣宗。杨溥与杨士奇接踵而至,门卫只放杨荣进去,不让他们两个入内。二人正在彷徨,恰巧蹇义、夏原吉奉召前来,杨士奇便让他们去说。蹇义说:“皇上心意已定,恐怕很难挽回了。”杨士奇说:“王道最重要的就是重懿亲,如果可以保全的话,还是应该设法保全。”蹇义点头入内,将杨士奇的话转达给宣宗。宣宗返回京师,不再提这件事。后来,朝中大臣有的请求削去赵王的护卫,有的请求拘赵王入京,宣宗都没有决定下来,再次将杨士奇召来问道:“朝中大臣都谈起赵王,究竟应该如何处置呢?”杨士奇说:“现在宗室里面,只有赵王和陛下最亲,陛下应该委婉保全,不要被大臣的议论蛊惑!”宣宗说:“朕如今也只有这么一个皇叔,怎么会不爱?但如果想保全的话,也要有个好办法。朕准备将群臣的奏章,给赵王看,让他自己决定,你以为如何?”杨士奇说:“有一个玺书,更加周到。”宣宗就命杨士奇起草诏书,亲自看过,盖好御印;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与左都御史刘观,一同赶往彰德,把玺书以及大臣们的奏章拿给赵王看。赵王喜极而泣:“我可以重生了!”于是上表谢恩,表示愿意献出护卫。到这里,群臣的争议才慢慢平息。宣宗从此更加重用杨士奇,并且按照惯例每年赏赐赵王。赵王得以岁终,于宣德六年去世。
宣德三年,宫中风起云涌。之前宣宗册立胡氏为皇后,并册立孙氏为贵妃。不到两年,就闹出了一宗废后的大事来。原来孙贵妃出身贫微,是永城主簿孙忠的女儿,小的时候就聪慧绝伦,模样儿也娇美。偶然间被张太后的母亲看见,非常喜欢,当即传旨将她选入宫中。那时候孙氏才十岁,太后的母亲就将她带在身边抚养。张太后的母亲也就是彭城伯的夫人,张太后还是妃子的时候,已经出入宫中。成祖准备为皇太孙择偶的时候,彭城夫人就一再说孙氏贤良,应该被选为太孙妃。
七年之后,太孙渐渐长大,奉成祖的旨意选妃。司天官上奏说星气在奎娄之间,应当在济河寻找佳女。正巧济宁的百户侯胡荣生了七个女儿,将第三个女儿充选。成祖见她贞静端庄,便册封为太孙妃。彭城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很是不平,马上入宫启奏成祖,请他改封。成祖不便出尔反尔,就命孙氏为太孙的嫔妃。仁宗即位后,张后正位,彭城夫人又在张后面前喋喋不休。张后向来寡言少语,任她如何怂恿,也都闭口不答。宣宗登基的时候,心里也稍稍倾向于孙氏,所以册立皇后的时候,便册封孙嫔为贵妃。明初定例,册封皇后的时候用金宝、金册,册封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宣宗特意命尚宝司制成金宝,赐给贵妃。这位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百般取悦皇上,几乎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宣宗年过三十,还没有儿子,不免有些忧愁。曾和孙贵妃说:“皇后有病不能生育,你没病也不生育,难道朕命中不该有儿子吗?”孙贵妃听了这话,忽然跪下,做出一副娇羞的样子说:“臣妾久承皇上恩泽,也觉得有些异样,最近红潮一直不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莫非是……”宣宗大喜,马上说道:“你要是生了麟男,立即册立你为皇后。”孙贵妃假装惊讶地说:“后位已经定下,臣妾怎么敢去抢夺?陛下还是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宣宗大赞:“好贵妃!好贵妃!”亲自把她扶起,抱在膝盖上,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其中已经有了厌弃皇后的话。
流光易逝,转眼就已经是八九月,孙贵妃居然分娩下一个麟儿,宫人报给宣宗后,宣宗喜出望外,马上到贵妃宫中探望,等侍女抱出那孩子,见他哭声响亮,便觉得是个英物。宣宗满面笑容,给儿子取名为祁镇,并慰劳了贵妃几句,接着走出内宫,传旨大赦。其实,这皇子祁镇并非贵妃所生,不过是贵妃想夺取后位的一条密计。她暗中与怀孕的宫女,定了易吕为嬴的密约。恰巧宫女生了男孩,她便将他取来当成自己的儿子,诳骗宣宗。宣宗哪里知道这些,还以为是贵妃亲生的。才过了几天,就准备立乳儿为皇太子。朝中大臣看出皇上的意思,也接连上章奏请。宣宗便召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等人入内,然后问他们:“朕有一件大事,要和你们商议,你们为我做个决定。朕三十还没有儿子,中宫有病不能生育,如今贵妃生了儿子,就应当立为储君。朕听说母以子贵,乃是古制,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中宫呢?你们替朕想一个法子!”张辅等人听了这话,面面相觑,不发一言。宣宗又讲了些皇后的坏话,杨荣就顺水推舟:“照陛下说来,不妨废后。”宣宗问:“废后有典故吗?”杨荣说:“宋仁宗曾经废郭后为仙妃。”宣宗又看着张辅等人说:“你们怎么都不说话?”杨士奇忍耐不住,叩头答道:“臣子侍奉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母亲有了过错,做儿子的怎么敢轻易说出废母的话?”张辅与夏原吉也跪在地上劝谏:“这是宫廷大事,还要好好商议才行。”宣宗又问:“此举会不会让外面的人议论纷纷啊?”杨士奇说:“宋仁宗废掉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因为阻谏而被废黜,至今仍然贻笑史册,怎么能说没有议论?”宣宗沉下脸来,拂袖离开。
过了一天,宣宗在西角门,再次召见杨荣、杨士奇等人,并问他们之前的事情考虑得怎么样。杨荣从怀里取出一张纸,呈给宣宗看。宣宗一看,上面全部都是诬陷皇后过失的,竟然多达二十件。宣宗不禁脸色一变:“皇后什么时候有这些过错!这样诬陷诋毁,不怕宫庙神灵吗?”接着又看着杨士奇问道:“依你之见,到底应该怎样?”杨士奇说:“宋仁宗废后之后,也曾经后悔,陛下还是慎重考虑。”宣宗仍不以为意,让他们退下。又过了几天,又召问张辅等人,张辅等人还是模棱两可。只有杨士奇启奏:“皇太后应该会有主张。”宣宗说:“与你们商议的决定,就是太后的旨意。”杨士奇便不再说什么。宣宗见杨士奇不说话,就让张辅等人退下,命杨士奇跟着他到文华殿。然后屏去左右,偷偷和杨士奇说:“朕也不是一定要废后,但事不得已,你总要给我想个办法啊。”杨士奇一再推辞,经不住宣宗再三恳求,于是仰起头来问:“中宫与贵妃有没有什么过节?”宣宗说:“彼此非常和睦。这几天中宫有病,贵妃还常去探望。”杨士奇说:“既然如此,不如乘中宫有病,让她自己让位吧。”宣宗点头,杨士奇随即退出。大约过了十多天,宣宗再次召见杨士奇,对他连连称赞:“你的这条计策不错,中宫欣然同意让位。虽然太后不许,贵妃也不肯接受,但中宫让贤的意思,已经坚决了。”杨士奇借机进言:“宋仁宗虽然废掉了郭后,但恩赐礼遇都还照旧,愿陛下善始善终,不要分什么厚薄。”宣宗说:“朕就听你的话,决不食言!”于是,废后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