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臣高煦的下场(1 / 1)

明史 蔡东藩 1647 字 2个月前

仁宗即位之后,改元洪熙,立即命人将夏原吉、黄淮、杨溥等人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官复原职;接着仁宗封杨荣为太常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后来又将杨荣与杨士奇一同升为尚书。于是内阁的职务渐渐重了起来。

仁宗小的时候,太祖曾命他和自己一同阅览奏章。仁宗留心察看,凡是涉及百姓利害的奏折,必定先呈给皇上看。里面有些文字上的错误,都没有标示出来。太祖问他:“你读奏折的时候,怎么不审核一下文字呢?”仁宗答:“偶然的一些笔误,不算什么,所以没有标明。”太祖点头。后来太祖又问他,尧、汤的时候水旱连年,百姓如何生活。仁宗就说尧、汤的时候,广施仁政,惠及民生,因此水旱无忧。太祖高兴异常:“好孙子!有君子的度量了。”仁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屡屡被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诬陷,却始终以诚相待,这才免于祸事。仁宗即位后,任用三杨,政治修明,让百姓休养生息,俨然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仁宗曾经在池边纳凉,吟成一首五言律诗:

夏日多炎热,临池憩午凉。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舞燕来青琐,流莺出建章。援琴弹雅操,民物乐时康。

后人每每读到这首诗,都会想起仁宗的风仪。仁宗又曾经在思善门外,建下弘文馆,与儒臣们讲论经史,终日不倦。夏天的时候,遍赐水果;冬天的时候,又赏赐皮毛。每次都和大臣们说:“朕与诸位爱卿讲经论史的时候,常常觉得津津有味。可一到后宫,对着那些内侍宫女,就觉得索然无味。你们可不要嫌弃朕啊!”皇后张氏是彭城伯张麒的女儿,被册封为妃子的时候,就谨守妇道。成祖曾说仁宗太子的位置得以保全,多亏贤妇从中调停,所以仁宗对她始终敬爱有加。后宫中虽然也有妃嫔,但没什么人获得宠幸。张后之外,只有谭妃一人因为善解人意,才得来仁宗的恩泽。

仁宗册立完皇后,接着立儿子瞻基为皇太子,其余的儿子全部封王。命太子居守在南京,仍有回到南都的意思,并下诏将北京称为行在。仁宗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旧臣,放还永乐时因为坐罪而被判戍边的家属,并恢复魏国公徐钦的爵位。仁宗屡次告诫法司要慎重量刑,并诏谕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三人,给先朝的冤屈大臣们平反,还时常免租税、施赈款。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得了重病,才过两天,竟然生命垂危。朝廷急忙命中官海寿去南京召皇太子瞻基回朝。海寿刚刚到达南京,仁宗就已经归天了。太子当天上路,从南京向北京出发。这时候,有谣言说汉王朱高煦在途中设下埋伏,准备袭击太子。太子的左右都请求加派护卫,或者从小路北行。太子说:“君父在上,什么人敢胡来?”接着骑马入都。走到良乡的时候,太监杨瑛带着尚书夏原吉、吕震,手捧遗诏前来迎接,传位皇太子。太子十天之后继承皇帝位,追尊皇父为昭皇帝,庙号仁宗,皇后张氏为太后,又因为谭妃以死殉主,追封她为昭容恭禧顺妃。仁宗在位只有一年,享年四十八岁。太子瞻基即位后,改元宣德,历史上称他为宣宗。

宣宗立锦衣卫百户侯胡荣的女儿胡氏为皇后,接着又册封孙氏为贵妃。召翰林学士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同参机务,命大理寺卿胡概、参政叶春巡抚南方。从此,每逢各处遇到灾情乱事,宣宗都会派大臣前去巡抚。后来又设置了固定的人员,于是三司的职权比以前轻了很多。

汉王朱高煦徙居乐安之后,仍然心怀不轨。这次听说仁宗突然驾崩,召回太子。本来打算中途偷袭,只因时间太紧,没有来得及实施。宣宗改元的第一天,朱高煦派人献上元宵灯。侍臣对宣宗说:“汉府来使大多是窥探皇上意思的,心存叵测。之前汉王的儿子瞻圻留居在北京,每次都将朝廷的事情偷偷报告给汉王,平均一天要报六七次。先帝担心他泄露机密,就将他贬到凤阳守陵。此次陛下登基,汉王又借口献物,常常派使人前来,不可不防啊!”宣宗说:“永乐年间,成祖曾经对皇考和朕说过,说皇叔有异心,但皇考待他非常厚道。朕也应该效仿皇考,宁可他负我,不可我负他。”朱高煦这时候,正在那边日夜赶造军器,招募壮丁充军,放出死囚犯为自己效命,招揽亡命徒,夺取州府以及百姓的马匹,编立五军四哨,任命官职,派人约山东的都指挥靳荣互相接应,准备先取济南,然后入侵京城。

御史李浚家住乐安,本来已经辞官回乡。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忙丢下家人换上朝服,从小路赶到京师,上疏禀报。山东的官员这时候也来报告。恰巧朱高煦派心腹枚青去约英国公张辅,请他作为内应,张辅将枚青捉拿,并报告皇上。宣宗派中官侯泰给高煦发去诏书,一再劝勉。朱高煦反而厉声对侯泰说:“靖难起兵,要不是我拼死辅佐,哪能有今天?父皇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将我贬徙到乐安,仁宗又用金银财宝来糊弄我。现在皇上又要威胁我谨守臣节,我岂能一辈子这样下去?你看我兵强马壮,就是横行天下,也不是难事。你还是速速回去报告你家主子,让他把奸臣捉来送给我,免得我动手!”侯泰不敢多说,回到京城后,只好含糊复命。

过了几天,朱高煦派百户侯陈刚递上奏折。奏折中尽是些大不敬的话,并认为夏原吉是罪魁祸首,一定要宣宗将他诛杀。宣宗大动肝火,连夜将诸位大臣召来商议,准备派阳武侯薛禄去讨伐朱高煦。大学士杨荣说:“陛下忘记李景隆了吗?”宣宗转过头去看夏原吉,夏原吉已经脱下朝冠,准备服罪。宣宗不高兴地说:“你这是干什么?莫非是因为朱高煦的奏折?朱高煦没有借口才找你作为口实,朕难道那么愚笨,会被朱高煦欺瞒?”夏原吉叩头谢恩,接着上奏:“如今之计,应该立即整兵,星夜前往,定可一举**平。如果派大将出师,恐怕会重蹈李景隆的覆辙。”杨荣也劝宣宗亲征。宣宗召张辅入内,与他商议亲征的事情,张辅说:“高煦有勇无谋,外强里弱,现在只要给臣两万人马,马上就可以将他绑来,何必要劳烦皇上呢!”杨荣说:“朱高煦认为陛下刚刚登基,一定不会亲征,所以才肆无忌惮。”宣宗点头,于是决定亲征,将朱高煦的罪状申告天地、宗庙、山川、百神,并命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等人随驾。留郑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京城。又派指挥黄谦以及平江伯陈瑄出守淮安,防止朱高煦南逃。部署完毕之后,宣宗统率五军将士,即日出京,战鼓声远达百里之外。

途中,前锋薛禄回来报告,说朱高煦已经下了战书,约于明天出战。宣宗下令大军火速前进。大军到达乐安后,马上围攻四面城门。那时已经天亮,守城官兵慌忙登上城墙,用炮向下攻击。宣宗命人发射神机铳,仰射城上。一时间硝烟四散,声震如雷,守兵全都四散逃生。中午的时候,城墙已经摇摇欲坠,将士们准备攀墙入城,宣宗不肯答应。暂时停止攻打,给城里发去书信,劝朱高煦投降。朱高煦没有回应。宣宗又命人将招降的敕书绑在箭上,射入城中,晓示祸福利害。城里面的人看了敕书,都想捉拿朱高煦献功。朱高煦狼狈至极,偷偷派心腹到御帐前,要求给他一晚上的时间,与妻儿诀别,然后出城投降。宣宗恩准。当晚,朱高煦将打造的兵器、与各处勾结联系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火光齐天,通宵不绝。转眼间天已大亮,朱高煦溜出城门,来到宣宗帐前,俯首待罪。群臣都说应该将他正法。宣宗说:“朱高煦固然不仁不义,但祖宗宽待亲藩已经有了先例。”群臣又用“大义灭亲”四个字,坚决请求加刑。宣宗没有答应,只是令朱高煦入见,并取出群臣的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看完之后,面色如土,急忙叩头说道:“臣罪该万死,生杀由陛下决定。”宣宗命朱高煦写信,将几个儿子一同召到京师。并改乐安为武定州,令薛禄、张本二人镇守,大军凯旋而归。朱高煦的家眷全部绑来京城,宣宗将他们废为庶人,并在西安门内建造一室,称为逍遥城,关押朱高煦夫妇,但饮食像平常一样供奉。王斌、朱恒等人全部诛杀。

朱高煦被关押几年后,宁王朱权上疏,请求赦免朱高煦父子,不见宣宗答应。朱高煦心里非常不满。宣宗亲自前去探视,见朱高煦坐在地上,免不了训斥几句。谁知宣宗转身刚想回去,朱高煦竟然伸出一只脚,把宣宗钩倒在地。宣宗大怒,起来之后,他让人搬来一口铜缸,罩住高煦。那铜缸重三百多斤,朱高煦用力往上举缸,缸竟然被他挪动了。宣宗又命人用炭火熏缸,没过多久,炭火就将铜缸烧得红通通的,任朱高煦力大无穷,也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