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智回到潮阳时,孙中山先生已由上海回到广东,留胡汉民、孙洪伊、汪精卫、徐谦四人驻沪,并任命此四人为南方和平统一的代表。而后又任命徐绍桢为广东省长,沈鸿英为桂军总司令,杨希闵为粤军总司令。此时正好李烈钧回到广州,孙中山便任命他为闽、赣边防督办,并令他收编潮、汕陈炯明旧部,移驻闽边,潮、汕的防地让给许崇智驻守。不久,北京政府下令,命沈鸿英、杨希闵督理广东军务善后事务,沈鸿英和杨希闵已归附孙中山,自然拒绝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孙中山见状心里非常高兴,但因广州城驻兵太多,未免骚扰地方,因此命沈鸿英移防西江。
沈鸿英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于四月一日出动,将自己的军队分批运到三水、肇庆等地。其实,沈氏并不愿意移防,只因自己尚未布置妥当,只好暂时听从命令。北方曹锟、吴佩孚等人唯恐孙中山在广东站住脚跟,危及他们的地位,因而屡次派人向沈鸿英游说,沈鸿英原是个野心家,听了怎么可能不动心?
于是,沈鸿英决定与洛阳的吴佩孚联合,反对孙中山。吴佩孚非常高兴,立即派张克瑶、方本仁、岳兆麟等部队驻扎赣南,相机援助。沈鸿英认为时机成熟,便借移防为名,把军队集中在韶关、新街一带,一面与北军联络,一面计划着攻打广州,并设总司令部于新街。四月十六日,沈鸿英在新街就任北京政府委派的督理广东军务一职,并发了电报请孙中山离粤。通电发出后,沈鸿英当即令自己在广州的军队攻击杨希闵的滇军。孙中山立即调遣滇、桂、粤各军,合力抵御,沈鸿英随即加调大队救应,双方相持了几天,随后沈军战败,退回新街。杨希闵进兵追击,沈鸿英只好放弃新街,退守源潭,和杨希闵相持。此时,沈军留驻肇庆的张希栻部也与孙中山系的陈天太部开战。一时间,风云骤变。
孙中山先生内拟建设,外应军事,十分忙碌。肇庆开战那一天,孙中山正在计划军事,忽然陈策、周之贞来见。二人行过礼后,问起军情。孙中山道:“北江现有大军,一个月内必能消灭沈鸿英的势力,但肇庆方面只有陈天太一人,现在虽有捷报,张希栻已退守禄步,但天太为人急躁,部下反对已久,恐怕不是张希栻的对手。”陈策、周之贞齐声道:“既然如此,大元帅何不派我等率领本部军队和张希栻一战。一个张希栻,很快便可**平。”孙中山大喜,立即令陈、周西征。陈、周各率所部向肇庆进军时,接到前方军报,称陈天太被部下撵走,张希栻重占肇庆。于是,陈、周二人火速前进,在瞭高与张军相遇。陈、周乘着一股锐气,奋勇猛攻,张希栻抵挡不住,只得放弃肇庆,退守禄步。陈策和周之贞占领肇庆,又向禄步进逼。张希栻竭力抵御,正在危急关头,梧州方面的援军开到。当下张军实力大增,打败陈、周,重夺肇庆。随后孙中山派了一团,前去支援陈策、周之贞。经过十多天的激战,终于将张希栻打败。杨希闵那边则联络桂、粤各部,重创沈鸿英军,又追击进逼,与沈鸿英军激战了一天一夜。沈军抵挡不住,退保南雄,向北军方本仁求救。
方本仁本来就是奉吴佩孚的命令来支援沈鸿英的。当下便派出部队,帮助沈鸿英反攻。沈鸿英得了北军的援助,正准备进军,这时粤军谢文炳率领一师军队前来助战。沈鸿英大喜,令谢文炳为右翼主军,自任中路,北军为左翼。一时间,沈军军势大振,一路上抢劫**,向韶关进发。杨希闵等人一面抗敌,一面向孙中山请示。孙中山与左右商议抵御办法,最后决定令杨希闵暂时退守,不要力战,以骄敌军的气焰。等到敌军气衰再行反攻。杨希闵遵令,并不力战,全师而退。沈军随即占领韶关,准备进占英德。
北军因屡战屡胜,变得极其骄横,就连沈鸿英和谢文炳的部下也时常受他们凌虐。谢、沈的部下略有反抗,北军便道:“你们没有我们来救,早做了广州的俘虏,被枪毙了。现在不谢我们,倒敢和我们顶嘴!”沈、谢的部下回去禀告长官,长官奉高级长官的命令,令部下士兵退让,不准得罪北军。因此,谢、沈的部下十分不满,都说:“这里既然只用几个北军便够了,何必再要我们辛苦作战呢?我们乐得舒服舒服,让北佬拼命去吧!”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怀着怨愤之意,毫无斗志。这消息被杨希闵探知,当即召集将士讨论进攻策略,决定先攻谢文炳防守的英德,然后再全力进攻重兵把守的源潭、韶关。议定之后,杨希闵立即带领本部军队袭击英德,一来谢文炳不曾防备,二来士无斗志,所以杨军一到,谢军便不战而溃,纷纷缴械。谢文炳带领残军,由阳山、连山一带退入湖南,谁知湘省政府不许他逗留,谢文炳只得把残部交给湘省改编,自己由长沙转赴上海。
杨希闵占领英德以后,一面命师长赵成梁率领本部走小路,在韶关通往南雄的要道平圃司设下埋伏;一面亲自带领一万多人向韶关进军。沈鸿英在韶关听说英德失守,谢文炳退入湖南,十分惊讶,连夜在韶关南面掘壕备战,还把后路兵力全部调到韶关,想一战击退杨军。两军开战以后,杨军进攻非常猛烈,北军也不肯示弱,双方僵持了好几天。此时,赵成梁师已经占领平圃、大桥一带。沈鸿英部下听说后方有失,都请令回兵救应。沈鸿英道:“我若回救平圃,敌人必定乘势进攻,刚好中了他的计策。我们不如拼死力战,打败了杨希闵,赵成梁怎么敢孤军深入?我们不必回去救应,赵军自然会退走。”
杨希闵本以为赵成梁占领平圃、大桥,沈军必然会撤退,却没想到沈军非但不退,反而攻得更加猛烈。惊疑之下,杨希闵与幕僚们商议说:“沈鸿英肯定想先击败我们,再回去救援平圃、大桥。我们不如诈败而退,但留些部队埋伏在左近,他如果追击,我们可以抄袭敌人后路;他如果回救平圃,我们又可出其不意地袭取韶关,倒是一举两得之计。”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杨希闵分派一部分人在左边埋伏,自己率队向小坑方面边战边退。沈鸿英部下将士见杨军败退,都主张追击,沈鸿英道:“放弃东面阵地,只一味前进,固然也是一种战略,但东路敌人如果向韶关进逼,正面的敌人又伏兵抄我后路,那么我军进退两难,必然全部败溃。不如派兵东去,名为回救平圃,实际上从小路走,在新岑塘扎营。如果东路敌人听说正面战败,而自己退去,那最好;如果东路敌军向西进展,我们就抄袭其后路;如果正面敌人乘我分兵回救,全力反攻,我们又可攻击敌人侧面,分一军而有两军之用,才是妙计。”商议定后,沈鸿英便分拨一支军队向东进发。
不料,赵成梁得到正面杨希闵败退的消息,既不退去,又不向西进攻,倒从大桥一路来救应正面,想抄袭沈军的后方。到了新岑塘,刚好遇见了沈军,双方便开起火来。杨希闵埋伏下的军队见沈军向西移动,便向韶关袭击。杨希闵也立即率兵再次攻打韶关,同时分兵去救应赵成梁。到了新岑塘,赵、沈两军正在激战,援军便向沈军后方进攻。这路沈军本打算抄袭两路敌人,谁知反被敌人两面夹击,没过多便溃不成军了。赵成梁等人乘势追击,攻打韶关的侧面。沈鸿英军知道东路军队战败,后路已绝,顿时军心大乱,不战而溃。沈鸿英只得率领残部绕道仁化,退到南雄。杨希闵占领了韶关,又向南雄进逼。沈鸿英军损失太重,无法再战,只得跟着北军退入江西大庾。北江的战事至此才算结束,但东江的战事却正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