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全部都是孔门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语、子夏语、子游语、曾子语、子贡语)。这些言论中的思想和观点,都来自孔子的教导。这些话语,现今大多已成为格言。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人见到危难便想到使命,见到利益想到道义。祭祀时考虑恭敬,丧葬时考虑哀痛,这样做就可以了”。
◆探微
孔子和他的弟子常常讲到“祭思敬,丧思哀”,自然是出自执事先生的职业习惯。
杨伯峻先生把“士见危致命”一句译为:“读书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致命”不是现今的致人死命,致为致达,可译为想到、做到,命为命令,可译为使命。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秉执仁德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奋勇向前,这怎么能算有?这怎么能算没有?”
◆解字
弘。“弘”是会意字,从弓从厶。构意源自将弓弦拉圆,使箭矢弹射出去。“弘”的本义为(弓弦)强大。“弘”是一个拟声字,发音来自弓弦的弹射声。“弘”在此用为宏大。
笃。在此用为靠近。“笃于亲”,即笃信于亲属。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有一个学生,向子张请教与人交往。子张说:“子夏怎么说的?”这个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对方值得交往就和他交朋友,不值得交往就拒绝他。’”子张说:“这种说法和我从老师那里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但却包容众人,赞赏有才华的人也同情才能不足的人。如果自己是贤人,对什么样的人不能容纳呢?如果自己是一个不贤的人,别人会拒绝我,我为什么还要拒绝别人呢?”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虽然是小技艺,一定有可观之处。(但是)要做远大事业又恐陷入其中,所以君子不干(这些)。”
◆探微
此章立意同“君子不器”章。“小道”即农圃医卜类技艺事。
显而易见,礼乐之中的丧葬礼仪诸事不在“小道”之中,在孔子眼中,它们是“大道”。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晓一些自己没有的,每月不忘那些学过的知识,这就叫作喜好学习了。”
◆探微
立意同《为政篇》之“温故而知新”。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博学而且坚定志向,恳切提问而且深思熟虑,仁就在其中了。”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铺子里完成他们的制作,君子在努力学习中获得真理。”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
◆探微
因为有“必”字,所以,文过饰非者一定是小人,君子犯错则会知错而改。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看起来很严肃,接近了却温和,听他讲话则深刻。”
◆解字
俨。“俨”是形声字,从人从严:人为类旁,表示与人有关;严为声义旁,表声且表严厉义。“俨”的本义为一个人很严肃、庄重。
厉。“厉”(厲)是会意字,从反转字根厂从表示蝎子的万。构意源自蝎子摆出攻击之姿,即停下来将尾针弯过来。“厉”的本义为严厉,在此用为深刻。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获得信任后劳役民众,未获得信任(便劳役民众),民众就认为这是对自己过分严厉。侍奉君主取得信任而后去劝谏,没有信任,君主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毁谤”。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大品德不能超越界限,小品德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字
闲。“闲”(閒)是会意字,从门从木,构意为用树木棍编扎的栅栏门。“闲”在此处用为界限。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弟子们,洒水扫地和接待宾客的工作还可以。但这些不过是细枝末节,(学问的)基础根本却没有,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之后说:“哈哈!言游说得过分了!君子之道,哪一个应该先传?哪一个应该后传?这就好比草木(发芽生长),应该区别对待。君子之道,怎么可以任意诬蔑呢?从开始到结束都有条理,那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了。”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官做得优秀了一定要学习,学习优秀了一定要去做官。”
◆探微
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格言,也是科举制度的信条。人们常常把它当作孔子的话,只因为它出自《论语》一书,其实,《子张篇》均为孔门弟子的语录,而且大多出自子夏学派。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执掌)丧事达到悲哀就可以了。”
◆探微
孔门弟子安身立命的职业,便是为他人办丧事,充当执事先生。办理丧事,一定要让亲属悲哀,否则便失去丧礼的目的。其二,不能让亲属们过于悲哀,以免出现有损身心的不测事件。由此可见,孔门弟子执业的精准程度是高水平的。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个难得的人才,然而未能达到‘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仪表堂皇啊,子张,很难和你一同并肩履行仁德了。”
◆探微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春秋末陈国阳城人,少孔子四十八岁,出身微贱,为马市经纪人,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死后,他回陈国收徒讲学,形成“子张之儒”,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提出“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的主张。子游和曾子都认为子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然而并没有做到仁。孔子也认为子张过于偏激,但他能博爱容众,广交朋友,“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子张篇》)。子张虽然曾“学干禄”,但终身未仕。
子张容貌堂皇,但因其多言语,喜行动,不那么“木讷”,于是遭到曾子的批评,且羞于与他为伍。
◆群言
杨伯峻:子张的为人高不可攀了,难以携带别人一同进入仁德。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到孔夫子说,人不能自己达到情绪失控,一定是在亲人的丧礼上才如此吧。”
◆探微
孔子知晓人们从小接受的信条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男人,不能轻易落泪,要放纵情绪,只有在亲人的丧礼之中了。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
曾子说:“我听孔夫子说道,孟庄子的孝行,其他都容易做到,唯有他没有辞退父亲的僚属,沿袭父亲的政治主张,这是很难做到的。”
◆探微
孟庄子,鲁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人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参见《学而篇之十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执政的孟氏让阳肤做士师(法官),阳肤请教于曾子。曾子说:“上层(执政者)已经失去了道义,民心早已失散。如果得到了实情,就应该悲哀怜悯(他们)而不要感到欢喜。”
◆探微
法官是审判讼案的,其职责就是审出实情,按律定罚。法官“如得其情”,当然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曾子却告诫阳肤“勿喜”,原因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曾子话语中的矛头指向上层执政者,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深深同情。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
子贡说:“商纣王的不好,不如人们所说得那样过分。所以君子们厌恶处于下游(失败的位置),天下的罪恶都堆放到他身上。”
◆探微
殷商灭亡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族群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十个氏族组成的邦联体必然走向解体,新的国家形态要从中产生。这就像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众多的血缘族群制小国形成的分封包容制终将被地缘制大国所代替。其二,便是殷商末季寒冷的到来,种水稻的商王国被种小麦的周王国所代替。纣王品德上的善与不善,与之关系不大。后人将殷商的灭亡归咎于纣王的荒**暴虐。更有人编造出了酒池肉林和妲己剖孕妇的故事,真正成了“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典范。子贡聪明过人,敢于陈述真相,敢于说出真理。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像日食月食一般。错误,人们都能看见,改正了,人们都敬仰。”
◆探微
光辉万丈的太阳和月亮尚且有日食月食,人何能无过矣,此章与“小人之过必文”相呼应。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从那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主张和学说,没有(像雨滴)坠落湮于地下,而是流传在人间。贤者认识大道理,不贤者认识小道理。没有不保存周文王、周武王的主张和学说的。夫子何处不能学,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
◆探微
“吾少而践,十五有志于学”,孔子出身贫贱,未能进入贵族公学,也未能投靠名师学习,只能自学成才,甚至边干边学,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正是由于孔子的自学经历,孔子的学说,长于实践理性,短于逻辑理性;长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短于历史科学的逻辑追溯。但是,一个人从十五岁开始,边干边学,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人真正是少有的。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馆)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会上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能比孔子强。”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拿宫墙打个比方。我的墙只高到人的肩膀,谁都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好处。孔夫子的围墙高达数仞,你如果找不到进去的大门,自然也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壮美,各种房舍的富丽。能够走进这个大门的人真是太少了。武叔他老人家这样说,不是很自然吗?”
◆解字
仞。“仞”是形声字,从人刃声:人为类旁,表示与人(身高)有关;刃为声义旁,表声且表刀刃(取半)义。“仞”便是普通人的身高的一半,即四尺。此处用为量词。
◆探微
孔子死后,子贡要树立孔子的光辉形象,将孔子立为圣人。宫墙之喻,以及下一章的日月之喻,都是在说孔夫子的高不可及。
树立孔夫子为圣人,是从子贡开始的。子贡是个绝顶的聪明人,他知道,要想驱鬼,必须借助钟馗,要想拔高自己,必须树立老师。这一传统,形成了中国文人的师承门第。今天的文化人仍在沿袭这一传统。悲乎?喜乎?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孔子是毁谤不了的。其他有贤德的人好比是丘陵,还是可以逾越的;孔子好比是太阳和月亮,是没有办法超越的。一个人即使自己不想见日月,那怎能伤害得了日月呢?只能更多地看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我看你对孔子那么恭敬,难道孔子真的比你更有才能吗?”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表现出聪明智慧,同样,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聪明,所以开口的时候不能不慎重。孔夫子(我)永远也赶不上,就好像攀登着台阶要升天一样,是做不到的。孔夫子如果得到国家的重用,他要树立什么就能树立什么,他在道上行走民众就会跟着他走,远方的百姓也会被吸引而来。行动起来一定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其死也悲哀,哪里还有什么赶得上呢?”
◆探微
其实,这一章应是《论语》一书的结尾。此章赞语,不仅是子贡,也是所有华夏文人对孔子的赞颂。这里有崇仰,但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式的自我比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