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1 / 1)

论语新解 唐汉 4536 字 2个月前

本篇大多为格言短语。许多格言使用至今。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布兵列阵之事。孔子回答说:“祭祀和礼制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就起身(离开了卫国)。

◆解字

陈。“陈”(陳)是会意字,从阜从东,构意源自将肩上的棍囊(东)取下,靠在高台边上。“陈”的本义为陈列。“陈”又是“阵”字的假借本字。也就是说,“阵”借“陈”的形、音、义,以车置换本字的东,表示排列起来的兵车,即列阵准备开战。此处“陈”字乃“阵”字的通假。

◆探微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孔文子将攻大叔疾,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两段话如出一辙。

孔子自陈返乎卫,灵公问兵陈,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也生病了,(众人中)没有能够高兴的。子路满脸怨气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固守自己的贫穷,小人贫穷时就会为所欲为了。”

◆解字

兴。“兴”(興)是会意字,从収从同,构意源自两性欢爱时的后位**。“兴”的本义为兴致勃发,在此用为高兴。

滥。“滥”是形声字,从水监声:水为类旁,表示与水有关;监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铜鉴义。“滥”便是从铜鉴溢流出的多余无用的水。“滥”的本义有二:一是浮滥无用;二是溢流泛滥。引申后,又有漫无准则、质量低劣义。在此用其漫无准则义,即小人贫穷后便会为所欲为。

15-3

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学识丰富(强识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我只是凭借一个主张(礼)把知识连贯起来。”

◆解字

贯。“贯”是形声字,从贝串声:贝为类旁,表示与货贝有关;串为声义旁,表声且表串系义。“贯”便是穿系起来的一串货贝,引申后,又有贯穿义。此处用其贯穿义。

◆探微

什么是“一以贯之”?自古以来便说解甚多。此语又见《里仁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从形象上讲,一以贯之,就是像钱串子那样把零散的知识串成一串。

汉代儒生认为,此处“一贯”中的一指的是“践行”,强调“行”比“知”高,孔子说的是用行为来贯穿一切知识。宋代儒生则认为,“一贯”中的一指的是“忠恕”,即曾子所解答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认为,孔子此处的“一”,应该是礼制。孔子的一生是“克己复礼”的一生,孔子的职业是循“礼”的执事,孔子给君王们说项的也是礼。无论是谋生,还是追求的目标,都不外乎“礼”。正是凭借“礼”,孔子把散乱的知识贯穿起来。正是礼的召唤,才有了孔子的践行。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子路)由啊,知晓仁德的人很少了。”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什么也不做,就能治理天下的,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什么呢?自己恭敬地坐在向南的那个位子上罢了。”

◆解字

◆探微

老子与孔子都讲“无为而治”。但是,两个“无为而治”内容不同。孔子的“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不去仿效他人,按自己的方法行事,也就是按照道法自然的方法做事。老子用的是“为”字的本义“仿效”。孔子用的是“为”字的引申义“作为”。

由这句话来看,先有老子还是先有孔子?由此能推出一宗公案吗?当然,先要证明,在简牍记事的时代,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写在竹木简上以后,后人不会刮削删改,不会增添内容。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行事。孔子说:“言语忠诚信实,行事恭敬实在,即便到了蛮荒落后的国家也会行得通。讲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恭敬实在,即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时,看见这六个字立在面前;乘车时,看见这六个字刻在车厢前的衡木上,这样做然后再行事。”子张听后,马上把这个六个字写在衣服带子上。

◆探微

“言忠信,行笃敬”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参于前、倚于衡、书诸绅”则表示处处可见,时刻提醒自己。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正直呀,史鱼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他像飞出去的箭矢那样正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仍然像箭那样正直。君子呀,遽伯玉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昏暗就把自己(的才能)卷起来藏在怀里。”

◆探微

史鱼,卫大夫,曾以尸谏,并见效。孔子此章的重点在于赞叹遽伯玉(参见《宪问篇》“遽伯玉使人于孔子”)。赞叹遽伯玉则是给自己解怀。俗话说,哭别人的恓惶,解自己的冤枉。此时“天下无道”,所以孔子无法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只好把自己的才能蜷缩起来。

纵观《论语》,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此处又讲“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与之交谈者而没有交谈,会失去贤人;不可以与之交谈者而与之交谈,浪费了口舌。智者既不错失贤人,也不浪费口舌。”

◆探微

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便难了。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贪生而损害仁德,有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者”。

◆探微

后边一个“仁”字作“仁德”讲,即君子们应该具备的品德。乃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另一角度的解读。纵观孔子的一生,处处讲仁,时时讲仁,标榜自己克己复礼为仁。然而,孔子热爱生命,更热爱生活,即便活得很艰难他也想活得长久一些。所以,他决不会“杀身以成仁”。因此,他“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都嫁给不会杀身成仁的人。总而言之,此话是说给他人听的。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孔子说:“工匠想要制作好产品,必定要先磨利他的工具。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有贤良的官长,结交有仁德的士人。”

◆探微

工匠凭借利器制作出精美产品,因而,君子要结交贤友,侍奉有仁德的官长,而后将自己熏陶成仁德之人。言外之意,即便你有良苦用心,倘若在昏君贪官手下做事,倘若身处一群狐朋狗友之中,你便与“仁”无缘了。

这是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做起来就难了。例如,孔子便侍奉过卫灵公、卫出公,去见过南子。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

◆译文

颜渊问如何治理邦国。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乐舞采用《韶》乐和舞《武》,驱逐郑国的乐曲,远离两边说好话的人。郑国音乐****,两边说好话的人危险。

◆解字

时。“时”(時)是形声字,从日寺声:日为类旁,表示与太阳运行有关,寺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持拿义。时便是可以持拿(利用)的一段时光,即时间。此处用为四时,也就是四时历法。

辂。“辂”(輅)是“路”的假借字。“路”字从足从各,本义为荒野中走出来的小径。“辂”借“路”的形、音、义,以车置换本字的足,以新创设的“辂”表示专一在路上行走的车(与郊野中行走的兵车不同)。引申泛指车辆。

冕。“冕”是产妇头上戴的裹巾,引申指礼帽(执行礼仪活动时戴的帽子),又泛指其他帽子。

佞。“佞”是会意字,从人从二从女,构意源自一女在两男之间周旋。“佞”的本义为用花言巧语两边讨好的人。此处用其本义。

殆。“殆”是形声字,从歹台声:歹为类旁,表示与死亡有关;台为声义旁,表声且表绳套义。“殆”便是被绳套套住后一步步走向死亡。“殆”的本义有二:一是危险;二是接近、差不多。此处用其危险义。“佞人殆”也可释解为佞人话语中有圈套。

◆探微

本人怀疑,孔子有可能不知道商代的历法,他们不知一日之始在于日出,一月之始在于新月初出,一年之始在于泡桐树开花。每个阴历月划分四个七天,外加一个或两个朔日。每年有十二个阴历月,若用完了,泡桐树还未开花,便再加一个闰月……

孔子不是考古学者,孔子也没有机会研究甲骨文。孔子的历史知识来自道听途说。孔子口中的历史都含有极强的个人目的——那就是为他自以为非常传统的礼制服务。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担忧。”

◆探微

此话已是成语格言。读者可参见《宪问篇之二十八》:“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群言

杨伯峻: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钱穆:一个人若不能有久远之虑,则必然有朝夕之忧。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啊,我没有见到喜好仁德像喜好女色一样的人啊!”

◆探微

孔子这段话是在卫国时所说。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一同乘车招摇过市,孔子认为自己有仁德,南子有女色,执政者与南子在一起,而不与自己在一起,其喜好已经大白于天下。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取位子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有贤才,却不与他共立于朝。”

◆探微

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执政大夫,历任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另见《公治长篇之十七》“臧文仲居蔡。”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很少责怪别人,就会远离(他人的)怨恨。”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人”。

◆探微

古语说:智者忧,巧者劳,无能者无所求。从来不说怎么办啊,怎么办啊的人,自然是一些不求上进,不愿正视问题,没心没肺从而得过且过的人。你对这类人又有什么办法?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一些与道义毫无关系的话,喜好摆弄小聪明,陷进去了啊!”

◆解字

难。“难“的本义为陷入而不得出。引申后,泛指困难、艰难。此处用其本义。

◆探微

自古至今,君子与小人分野。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子贡问仁,孔子答曰:“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其意便在于人以群分。天下最可怕的是,陷入小人之堆而不得出。天下最可贵的是,孟母知其害而择其邻。

◆群言

杨伯峻: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钱穆:相聚群居,终日不散,言谈不及道义,专好逞使小聪明,卖弄小才知,这真难了。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内质,以礼义规范行为,言语谦逊方出口,凭借诚信获得成功。这才是君子啊!”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的是自己缺少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痛恨(自己)死后名声不被人称述。”

◆解字

◆探微

古人言: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死后,如果他的著作,或者写他的著作,不能摆放在图书馆,摆放在人们的书架之上,他的灵魂一定会成为孤魂野鬼。因此“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想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想实现自我,持有这种看法十分正常。如果今世不行,就放在来世吧。

◆群言

李泽厚:君子憎恶这个黑暗世界,名称不符合实际。

杨伯峻: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每遇挫折)君子责求自己,小人责求他人。”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矜持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解字

矜。“矜”是“吟”的假借字,“吟”则是“今”的本义转注字。“吟”的本义为呻吟。“矜”借“吟”的形、音、义,以矛置换本字的口。“矜”便是一个人惨叫时自己又突然忍住了,就像长矛只能捅出到一定程度便收住了。“矜”的本义为矜持,引申后,又有哀怜义。此处用其本义。

党。此处用其朋党义。

◆探微

儒家学说认为,君子不党,凡结党必营私。千百年来,此话无错。现代社会,恰是利用党同伐异,多党相制衡的特性,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公正。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话说得好而推举他,不因为这个人不好而废弃他说的(正确)话。”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这个字是‘恕’!自己不想要,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他人。”

◆解字

恕。“恕”是形声字,从心如声:心为类旁,表示与内心活动有关;如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顺应义。“恕”的本义为从内心顺应他人,即用己心去推想别人的心。引申后,又有宽恕原谅他人义。在此用其本义,即顺应他人。

前面《里仁篇》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为忠恕二字所对应的都是君主,因而取其宽恕义,即君主作了不应该的事,臣下要为之讳,要视而不见,要原谅宽恕。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待他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有赞誉过的人,这也是经过验证的。(有了)这些民众,夏、商、周三代才(能够)直道前行。”

◆探微

孔子“厚古薄今”,势必对古人有所评议,只要有过评议,势必引起一些人的非议。孔子此番话一定有所指而发,一定有人认为孔子对古人的毁誉有错。

“斯民也”,指的是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人。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

孔子说:“我依然能发现史书上缺失的文献。有马者借给别人乘用,现今丢失了吧。”

◆解字

犹。此处用为依然。

及。“及”是会意字,从人从又,构意源自伸手抓住欲跑之人。“及”的本义为及时(抓住)。文中“及”字用为抓住,可释为“发现”。

亡。“亡”字原本是依托象形字,构形源自一个人趴伏地上藏了起来,金文字形变为“亾”,“亡”的本义为人藏匿丢失,引申后又有失去义。此处用其丢失义。

◆探微

“史之阙文”可理解为发现史书上有缺文,也可理解为,发现了史书上所佚失的文献资料。李零先生认为:“这种阙文留下来,是让后来者补正,就像自己有马,借给别人骑。”

“有马者”一句,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依据《汉书·艺文志》的引文无“有马者借人乘之”七字,怀疑这七个字是衍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阿谀奉承的话语败坏仁德。小事不忍耐便会败坏大谋略。”

◆探微

孔子说了两句大实话,孔子说透了两件大实事。前句可参见《学而篇之三》:“巧言令色,鲜矣仁。”后句可参见《述而篇之十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众人厌恶的人(或事),一定要考察啊;众人喜欢的人(或事),一定要考察啊。”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弘扬真理,不是真理弘扬人。”

◆探微

此话的言外之意是,道是人追求的目标,道不是助人成名的工具。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不改正,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而苦思冥想。(但)没有增益(知识),不如去读书学习”。

◆探微

孔子说过更全面的话:“思而不学则怠,学而不思则罔。”此话乃亲身实践以后的收获。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在求道上下功夫,不要考虑吃饭问题。种地的人,常常饿着肚皮吃不饱饭;读书的人,一旦做官就可以领俸禄。君子应该专注学问,不要担心贫困。”

◆探微

孔子从自身的实践中得知:人,越是土里刨食,越会饿肚子。即便饿着肚子读书,只要将来有官做,就能领俸禄,就能不饿肚子。所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凭才智得到的(职位),仁德不能守护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凭才智得到的(职位),仁德能够守护它,如果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民众则不会尊敬。凭才智得到的(职位),能用仁德守护它,又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行为不用礼制来约束,未能达到尽善啊。”

◆探微

原文未曾说出“知及之”的是什么,从上下文分析,应该是士人得到的职位。“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可参阅《为政篇二十章》:“临之以庄则敬。”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可执掌小事却可以担当大任;小人不可担当大任却可执掌小事。”

◆解字

知。引申有掌管、主持义,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此处“小知”乃是“知小”的倒装。

◆群言

杨伯峻: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李零:这段话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验,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了解。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民众向往仁政,甚于(需要)水火。水里火中,我见过进入者死掉了,但没有见过践行仁政而死的人”。

◆探微

此章“仁”字作仁政讲,即执政者以仁德实施政治。水火,前者指烧柴之火和煮食之水,民众须臾离不得;后者指洪水林火,进入者必死无疑。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担当(执掌)仁政,不用谦让于老师”。

◆解字

当。“当”(當)是会意字,从尚从甲,构意为躺在地上的女人用手阻挡。“当”的阻挡义由转注后的“挡”字所继承,“当”则表示引申后的担当义,又由此引申出相当义,引申出执掌义。此处用为担当。

◆探微

这是孔子对出仕为官弟子的一番勉励。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坚定而不苟且。”

◆解字

谅。此处“谅”字用为原谅,即不讲原则地苟且。

◆群言

李泽厚:君子坚持正义而不固守小信。

杨伯峻: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钱穆: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恭敬做事而后食取俸禄。”

◆探微

孔子有感而发,针对那些拿俸禄却不认真做事的人,这是说君子无功不受禄。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接受教育的人没有类别。”

◆探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先驱,最伟大的主张便是“有教无类”。此话展开来讲,便是任何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道义)不同,不必相与谋划(商量)。”

◆群言

李泽厚:所走的路不同,就不必相互商量谋划。

杨伯峻: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使用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探微

孔子一生最痛恨“佞人”,不喜欢花言巧语,不喜欢啰里啰唆。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盲人乐师)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旁。孔子告诉师冕说:“这是台阶。”走到座席旁。孔子告诉说:“这是座席。”等到大家都坐好。孔子告诉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后,子张问孔子:“对乐师说的话,是规矩吧?”孔子说:“是的。这原本就是对待老师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