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第十(1 / 1)

论语新解 唐汉 3165 字 2个月前

本篇各章内容,主要围绕礼仪展开,即如何实施丧祭冠婚礼仪、如何接待宾客迎来送往。通篇没有对话,多有实例。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到了乡党们面前,循规守矩十分柔顺,好像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他在宗庙和朝廷上,则是开口便说,只是很谨慎。

◆解字

恂。“恂”是形声字,从心旬声:心为类旁,表示与内心世界有关;旬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次序将祭日循环一遍。“恂”的词义为内心世界循守规矩,按部就班。

如。“如“的本义为柔顺,引申后又有假如义。此处用其本义。

便。“便”是会意字,从人从更:更表钻木取火的工具。“便”的构意源自随身携带取火的工具,本义为方便。引申后又有随便、顺便义。此处用为开口便说了出来。

谨。“谨”是“仅”(僅)的假借字。“僅”字从人堇声,词义为人生孩子一胎只生一个,泛化后,表示仅仅。“谨”借“僅”的形、音、义,以言置换本字的人旁,表示一次只说一句,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即出言谨慎。

◆探微

此章似乎在说孔子的言谈举止,实际上是在讲礼仪。说话要讲场合,不同场合,跟不同的人讲话,要有一定的分寸。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

(孔子)在朝廷,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十分柔顺;与上大夫说话,一句一句地说,一副庄重的样子。君主在的时候,孔子脚下来回移动(内心不安),一副恭敬的样子。

◆解字

訚。“訚”(誾)是“闵”的假借字。“闵”字从门从文,构意源自不再**的母牛**,本义为吝悯。“訚”借“闵”的形、音、义,以言置换本字内里的文,表示恭顺无言的意思。

踧。“踧”是形声字,从足叔声:足为类旁,表示与腿足有关;叔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数落义。“踧”的词义为一个人局促不安时脚在地上来回磨蹭。

与。此处用为给予,也就是将一脸的恭顺奉献给君主的样子。

◆探微

孔子深谙官场之道,不愧是一位给弟子讲解礼仪的大师。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君主召唤孔子去接待宾客,(他的)脸色立即凝重起来,脚步也稳重起来了。作揖时一定立定(站好),左右手(起落划一):衣摆前后(飘动有序)。趋前时,就像鸟儿舒展起翅膀。宾客回返后,必定向君主汇报说:“宾客不再回头了”。

◆解字

摈。“摈”(擯)是形声字,从手宾声:手为类旁,表示与双手劳作有关;宾为声义旁,表声且表宾客义。“摈”便是双手作揖面向宾客,即接待宾客。

勃。“勃”是“孛”的本义转注字。“孛”字从子从放射字根,构意源自小孩突然跑开。“孛”的突然变换义由转注后的“勃”字承继,“孛”则成为汉字形声系统的声义偏旁。此处用其本义。

躩。“躩”是形声字,从足矍声:足为类旁,表示与腿足有关;矍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鹰眼瞪视义。“躩”便是像鹰一样,一步一步稳重而雄壮地走过来。

揖。“揖”是形声字,从手咠声:手为类旁,表示与双手劳作有关;咠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集聚义。“揖”便是将双手合到一起,即作揖。

襜。“襜”是形声字,从衣詹声:衣为类旁,表示与衣服有关;詹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颤抖义。“襜”便是新衣穿在身上时抖动的样子。在此用为新衣齐整。

顾。“顾”(顧)是“雇”字的本义转注字。“雇”字从户从隹,构意源自一只鸟站在门上观看放哨(其他鸟已进入屋室内)。在右边增添表示头脸的页,便创设出转注字“顾”,承继初文的本义,即回头观望。此处用为回顾。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

(孔子)上朝进入公门,弯腰弓背(一副鞠躬的样子),好像此地没有他容身的样子。他从不在中门站立,行走不踩踏门槛。

经过君主的座位,面色便凝重起来,脚步也稳重起来,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脚步走到堂上,又是一副鞠躬的样子,屏住呼吸好像没有气息的样子。

(散朝)出来,走下一级级台阶,脸色呈现放松,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好像鸟儿展翅。

回到(朝堂)上站到自己的位置,又是一副脚下来回局促(恭敬不安)的样子。

孔子入公门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国外会见君主时)双手执拿玉圭,弯腰弓背恭恭敬敬,好像力不胜举的样子。上举时如同作揖,放下时如同受授他人,神色兴奋时如同作战。脚步紧凑,好像循着直线行走。敬献礼品时,脸上有容纳(欣喜)的表情。私下相会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探微

以上四章讲符合礼仪的仪态。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紾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

君子不用黑红色或深灰色做衣服的饰边,红色或紫色不用来做贴身的内衣。

到了暑天,无论是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外边都要加穿外衣(才能见人)。冬天(穿皮衣,外面要有)罩衣,黑色衣服配黑色羔羊毛,白色衣服配白色鹿毛,黄色衣服配狐毛。居家穿的裘服要长一些,但右手的袖子要短(这样会方便用手)。睡觉时一定要盖被子,长度比照身高加一半。下面铺上厚厚的狐皮或貉皮。

只要不居丧,佩饰可以随心所欲。只要不是整幅布缝制的衣服(祭祀时用),要妥加剪裁使之合体。穿着黑羔羊皮衣、戴着黑色帽子不去吊丧(丧服为白色)。新月初显的吉日,要穿好朝服去拜见君主。

10-7

齐斋,必有明衣布。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

斋戒时要穿宽大的袍子,沐浴后要穿用麻布做的明(浴)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食物(不吃荤腥),居处时要迁到外屋且独坐达旦。

◆解字

齐。“齐”字原本是象形字。“齐”字又是“斋”字的初文。“斋”(齋)字从齐从示,意谓祭祀时要穿戴齐整,以表示虔敬。此处“齐”字用为“斋”,意谓斋戒。

◆探微

这种穿戴及斋戒礼仪对执事先生格外重要。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丝切得越细越好。

粮食有了霉味,鱼和肉变质腐败,不吃。食物因久变色,不吃。烹饪时夹生或焦煳,不吃。错失吃饭的时间,不吃。肉类没有按礼仪规定宰割,不吃。没有和这些肉类相配的酱,不吃。酒席上的肉虽然很多,不能多吃,以免超过了主食。只有饮酒可以不限量,尽兴畅饮,只要不喝醉就行了。街市里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还没有撤席的时候吃一点姜,但不多吃。

◆群言

中国的食不厌精,以及丰富而博大的饮食文化,与孔子的教导不无关系。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

为公家祭祀时,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祭完便分给众人)。祭肉不能存放三日,超过三天,便不能吃了。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时不言语,睡觉时不交谈。

◆探微

此章和以下几章,述说孔子在琐事面前仍不忘礼仪。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虽然只用简单的粗食、菜汤、瓜果祭祀,一定按照斋戒的礼仪行事。

◆解字

齐。此处“齐”字用为“斋”,意谓斋戒。

◆探微

李零先生认为“瓜祭”是吃瓜前用瓜把祭瓜。吃瓜前用瓜把祭瓜,恐怕天方夜谭吧。李零先生又说:“齐,读斋,是严肃恭敬的样子。原文是说,吃粗饭,也要一脸严肃。”

10-12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座席没有摆正,不坐下去。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与乡党一起饮酒,要等拄杖的老者先离席,(孔子)然后再离席。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

乡党们演出傩戏时,(孔子通常)穿着朝服站立在门前台阶上(观看)。

◆解字

傩。“傩”(儺)是形声字,从人难声:人为类旁,表示与人有关;难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陷入其中义。“傩”便是一个人陷入沉思之中。引申后,又指古代驱逐恶鬼的一种仪式(由人假扮恶鬼赖在人间,长久不去)。此处用其引申义。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托人问候异地他邦的朋友时,(出发时)一定要再次拜谢并亲自送别。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馈赠药品,(孔子)拜谢后收下来。说:“我未能通达药性,不敢食用”。

◆探微

大人物赐食,接受后必须当面尝之。赐药不同于赐食,不能当面尝食。由此可见,孔子一生唯谨慎。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后问:“伤了人没有?”没有问马的情况。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君主赐给饭食,孔子一定在席上坐正先尝一下。君主赐给荤腥肉食,孔子一定在煮熟后先供奉祖先。君主赐给活的动物,孔子一定会先畜养起来。如果陪同君主用饭,待君主祭祀后,先为君主尝饭。

◆探微

臣下为君主尝饭,也是一种礼仪。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患病,君主到家中探视。孔子把头朝向东,在被子上面放上朝服,让束带拖到地下。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君主有命传召,(孔子)不等车马套好便开始步行(先走)了。

孔子不俟驾行矣

◆探微

国君召见,不可怠慢。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探微

此篇和《八侑篇之十五》重复。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后事,应该说:“让我来料理吧”!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虽然是贵重的车辆和马匹,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一概不施拜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时,不会把身体蜷曲起来侧睡(像死尸),家居时不会庄重如客人(直挺身体规规矩矩跪着)。

◆解字

尸。“尸”是象形字,构形源自蹲踞的人或蜷曲身体躺在地上的人。在“尸”下增添死,便创设出转注字“屍”,承继“尸”的尸体义。“尸”则成为汉字形声系统的声义偏旁。此处“尸”字做尸体讲,即蜷曲身体躺在野外的死人。

◆探微

古代的死尸是直挺挺地面朝上躺着,还是蜷曲着身体侧躺在地上?见过野外死尸的人,一定知道孔子在说什么。从礼仪上讲,哪种睡姿更文雅一些?哪种睡姿更自然一些?

以往学者认为“寝不尸”是说睡觉时不仰面朝天,直挺挺,像死人的样子。遵守礼仪的睡姿,应是蜷曲身体侧卧。此话有错。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见到穿执事礼服和孝服的人,即便以前关系非常亲热,一定会严肃起来。见到头戴帽子的病人或瞎子,虽然常常见面,一定会礼貌问候。

看见穿凶服(罪犯)的人则立定(让路),也会立定(让路)给背负重物者。

见到菜肴丰盛,一定会脸色凝重起来。遇到天上打雷或刮狂风,一定会改变脸色(凝重起来)。

◆解字

齐。此处“齐”字用为“斋”,意谓斋戒后的服饰。

衰。此处“衰”字代指披麻戴孝者。

狎。“狎”是会意字,从犬从甲。构意源自狗见到主人后,两腿前立趴在主人身上。“狎”的本义为亲热、热络。此处用其本义。

冕。此处代指裹上头巾的病人。

瞽。“瞽”是形声字,从目鼓声,目为类旁,表示与眼睛有关;鼓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鼓出义。“瞽”便是眼珠鼓出、什么也看不见的瞎子。

亵。“亵”是会意字,从衣从埶,构意源自古人贴身穿的肚兜(可以不解衣扣,手伸里边脱下来)。“亵”的本义为内衣,引申后,又有亲近、亲昵义。

式。“式”是会意字,从工从弋:弋为标枪,工表穿通。“式”的构意源自手握标枪准备投射时所摆出的姿势。“式”的本义为姿势,“式之”即摆出立定不动,让他人先行的姿势。“式负版者”即立定不动,让背负重物(版筑)者先行。

◆探微

此章说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

◆群言

杨伯峻: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孔子)登车时,一定正立站好手握登车用的带子。在车里边,不由内向外张望,不高声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来指去。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脸色刚刚变换,(野雉)立刻飞起,飞翔后一同落到不远处。孔子说:“山梁上的母野鸡,多及时呀,多及时呀”!子路向野鸡拱拱手,(野鸡)警惕地看了几遍就飞走了。

◆解字

色。“色”是“危”的同源分化字。“危”字从人从厄,构意源自用手扼住他人的脖子。“危”的本义为危难。由扼住脖子后的脸色青紫引申出脸色义。此处“色”字指人的脸部表情的变换。

时。“时”(時)是形声字,从日寺声,日为类旁,表示与太阳有关;寺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持拿义。“时”便是可以掌握的时间。此处用为抓住时机,即十分及时。

◆探微

此章置于《乡党篇》之尾,有些不伦不类。

此章是一篇妙文,有情有景有人物。但主旨是什么?本人认为,这是暗示孔子一生遇见危难便会振翅飞走,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真正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啊!

◆群言

杨伯峻:(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雏,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走了。

李泽厚:鸟惊飞一阵后停落下来。(孔子)说:“这山坡上的野鸡真得其时呀,真得其时呀?!”子路去捉它,它多次惊顾,又飞走了。

钱穆:只见人们有少许颜色不善,便一举身飞了。在空中回翔再四,瞻视详审,才再飞下安集。先生说:“不见山梁上那雌雉吗!它也懂得时宜呀!懂得时宜呀!”子路听了,起敬拱手,那雌雉转睛三惊视,张翅飞走了。

孔子遇雌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