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1 / 1)

论语新解 唐汉 5841 字 2个月前

本篇各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品评人物。本篇共品评24人,其中,孔子的弟子占了一半,其他人物占了一半。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说公冶长:“他可以娶妻成家了。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不是他有罪。”后来,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解字

缧。“缧”是形声字,从纟累声:纟为类旁,表示与丝绳有关;累为声义旁,表声且表绳索悬挂义。“缧”便是用绳索捆后吊挂起来。“缧绁”为双音复合词,通常指用绳子捆绑起来的犯人。

绁。“绁”是“泄”的假借字。“泄”是会意字,从水从世,构意源自从树叶上滴落的雨滴。“绁”借“泄”的形、音、义,以纟置换本字的水,表示用为吊挂(悬下来)的绳索。

◆探微

公冶长。齐国人,孔子弟子。其人在《论语》中唯此一见。他因何被关押到狱中,原因不知。孔子说:“非其罪也”,可见是蒙冤入狱。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政治不清明,他不会遭到刑罚。”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探微

不论社会政治昏暗还是政治清明,都能得到任命的人,显然是一个能见风使舵,没有政治主张的人。这种人与孔子不在一股道上。孔子认为自己是“道不遇,乘桴浮于海”。孔子又认为,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的君子,应该是“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这种人应该是“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相比之下,南容是君子,或者是一个小人。如果南容是一个小人,孔子为何将侄女嫁给他?

世上那些敢于作“烈士”的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成为前赴后继的烈士,此乃人心。孔子也不例外。古往今来,凡事一旦牵扯到亲情,许多人便会言行不一。孔子也不例外。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

孔子评说子贱:“君子就是这种人!(那些说)鲁国无君子者,这种人又从哪儿来的?”

◆解字

斯。“斯”是会意字,从其从斤:其表簸箕,斤表斧斤。斯的构意源自木工的锛子。“斯”的本义由转注后的“鐁”“撕”二字所承继,“斯”则表示引申后的砍削义。又用为汉语虚词中的指示代词,表示这、此。由代词又虚化为连词,表示于是、就。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你像一种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孔子说:“是个瑚琏”。

◆解字

瑚。“瑚”是形声字,从玉胡声:玉为类旁,表示与玉有关;胡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显现而出义(“胡”字从古从肉月,本义指胡人散发出的狐臭味,在此用为显现)。“瑚”在此用为双音节复合词中的词素,表示显现义。

琏。“琏”是形声字,从玉连声:玉为类旁,表示与玉有关;连为声义旁,表声且表连接义。“琏”为“瑚琏”一词的词素,表示多个个体的连接。“瑚琏”,一种古人用为佩饰的成串玉器。

◆探微

孔子在前边讲“君子不器”,此处又说子贡“汝器也”。子贡显然听说过“君子不器”之类的话语,所以反问道“何器也”。孔子十分机智地说“是个瑚琏”。言外之意是此器非彼器,佩玉华美而珍贵,挂在人身显著处。不似锅碗瓢盆,不像干戈刀斧,更不是犬豕马牛,且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孔子机智,无愧“至圣先师”之尊号。

孔门弟子中,子贡很能干,长于言语,擅长外交和经商。最有特点的是,子贡是一个有钱人。有钱人不是瑚琏又是什么?子贡是孔子身上的瑚琏。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而无辩才”。孔子说:“哪里用得上辩才。驾驭他人凭借口才雄辩,常常遭受他人的憎恨。(我)不知冉雍是否有仁德,但哪是用得上辩才呢?”

◆解字

佞。“佞”是会意字,从人从二从女,构意源自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中间周旋。因此,“佞”有奸佞义,又有巧言令色义,此处用为能言善辩。

给。“给”是会意字,从纟从合,构意源自从多个蚕茧上缫丝。“给”的本义为供给。口给,即随时可以用言语反击,可意译为口才雄辩。

◆探微

冉雍,字仲弓,孔门二期学生,乃孔门十哲之一。冉雍是政事之材,但在孔门四科中却属于德行科,原因之一,是他不爱说话。德行科的人都不爱说话。后来,冉雍接替子路当了季氏宰。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译文

孔子指使漆雕开去谋仕途。漆雕开回答说:“我在(夫子)这里还未能建立诚信。”孔子听后很高兴。

◆探微

漆雕开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年龄较大者,是一个残疾人。孔子让他到社会上谋求一官半职,既是学有所成,也是让他自谋出路。但漆雕开说自己“未能信”,不愿出去谋职。孔子听后反而很高兴。

此节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信”字。以往学者大多将此字解读为“自信”。例如李泽厚便将此章对译为:孔子要漆雕开去做官,他答道:“我对此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据统计,《论语》一书,“信”字用例38次。其中表诚信者26次;表相信、信任者11次;用为使动用法,表使相信、使信任者1次。没有一处需要释为“信心”(包括此处在内)。所以,此处不能译为自信,也不能译为信心。

漆雕开说自己未能建立起诚信,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配称之为孔门可毕业的弟子,还需要老师多多指教。漆雕开自谦,实际上便抬举了老师,孔子怎能不高兴。

◆群言

杨伯峻: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

钱穆:我对此事还不能有自信呀。

南怀瑾:对这种事,我没有自信。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能实行,(那就)乘坐木筏飘浮到海上去。跟从我的人,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后很高兴。孔子后来又说,“仲由勇敢超过了我,但不是所需要的(人)材。”

◆解字

桴。“桴”是“浮”的假借字。“浮”是形声字,从水孚声,本义为漂浮在水面。“桴”借“浮”的形、音、义,以木置换本字的水旁,表示可以漂浮在水面的木筏。

材。“材”是形声字,从木才声:木为类旁,表示与树木有关;才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才干义。“材”便是有才干(可用)的树木。“材”的本义为材料。此处“材”字用为“才”。

◆探微

此节可参考《述而篇之十一》:“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不喜欢追随者有勇无谋,子路恰恰是这种好勇而无谋的人。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

孟武伯问道:“子路是仁者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了一次。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千乘之国,可以让他收取税赋,不知他是否是个仁者”。

孟武伯问:“冉求这个人怎样呢?”孔子说:“冉求这个人,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或者百乘小国,可以让他担任邑宰,但不知他是否仁者”。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束带礼服立于朝廷,可以让他接待外宾负责谈判。但不知他是否仁者”。

◆探微

“子路仁乎?”可直译为“子路是仁人吗?”在孔子眼中,仁者需达到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成为仁人,乃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孔子为上层阶级设定的理想人格。即便有人问孔子,孔丘是个仁者吗?孔子一定会回答“不知其仁也。”

孔子在回答孟武伯的提问时,或说“不知也”,或说“不知其仁也”。实际上,孔子并非不知道,在他说“不知其仁”时,意思是说,这些还不算仁,或者距离仁者还差得远。

孔子在本篇前边说,子贡是一件器。此处又否定了子路、冉求、公西赤是仁者。由此观之,孔门弟子中没有一个仁者。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的标准有多高。

5-9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谁(的头脑)更快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攀比颜回。颜回听说一个道理,便知晓十件事。我听说一个道理只能弄明白两件事。”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聪敏)。”

◆解字

愈。“愈”是形声字,从心俞声:心为类旁,表示与内心有关;俞是声义旁,表声且表渡过义。“愈”便是心中已经(渡过难关)知晓答案。“愈”在此处用为聪敏,即头脑思路更快一些。

弗。“弗“的本义为不再使用,引申泛指不可。此处用其引申义。

◆探微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无论说什么,颜回终日一言不发,像个呆子。孔子说他,下去自己反省,也有所发挥。但从历史记载上讲,颜回没有嘉言,也没有什么业绩,可谓一片空白。从《论语》上看,颜回的最大优点,便是将孔子当作爸爸,终生“不违”。甚至有点傻乎乎的劲头。

颜回是颜路的儿子,颜路则是最早跟随孔子的弟子。本人怀疑,颜路可能是孔子的舅舅。因此有了孔子在人情上的徇私。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材不能用来雕刻,沤烂的土墙不能涂刷,我对宰予,还能有什么(话可以)责备呢?”孔子又说:“早先我对待他人,听他说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今我对待人,听了他说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我因宰予而改变的。”

◆解字

杇:“杇”是“污”字的假借字。“污”字从水亏声,本义指从口中吐出的痰。“杇”借“污”的形、音、义,以木置换本字的水旁,以新创设的“杇”字表示粉饰墙壁的木制泥刀(将泥抹涂到墙上)。“杇”在此处指涂饰墙壁。

诛。“诛”是形声字,从言朱声:言为类旁,表示与言语有关;朱为声义旁,表声且表砍伐(树木)义。“诛”的本义为用言语讨伐,在此用为责备。

◆探微

宰予是孔门弟子中的高徒,与子贡一起,列于言语科的优秀代表。宰予昼寝,孔子为什么给予如此严厉的谴责。钱穆先生认为:“此章孔子责之已甚,甚为可疑。或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词以戒”。孔子骂宰予,不是因为他白天睡觉,而是他言行不一,说大话却又失言。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而不可摧者。”有人说:“申枨这个人是。”孔子说:“申枨有欲望,怎能做到刚呢?”

◆解字

刚。“刚”(剛)是“纲”(綱)的假借字。“纲”字从纟冈声,本义指网具上的粗大纲绳。引申后,又有坚韧义。“刚”借“纲”的形、音、义,以刀置换本字的纟旁,以新创设的假借字刚,表示用刀割断纲绳。引申后又有刚才义,又有坚刚义。“刚”在此用为坚不可摧(此义后来由新造的“钢”字承担),可意译为刚毅。

◆探微

这就是成语“无欲则刚”的出处。一个人有欲望,便有了弱点。没有欲望才能坚不可摧。孔子在《子路篇之二十七》说过:“刚毅、木讷,近仁”。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改变)我,我只想不去强加(改变)他人。”孔子说:“赐啊,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解字

加。“加”是会意字,从力从口,构意源自裂木为板时把石楔顺着裂口一个接一个敲进去。随着石楔的深入,原木最终被裂解为木板。“加”因而有置于其上,置于其中义。“加”在此处用为“改变”。

◆探微

这句话里的“加”字很关键。“加”有置于其上的意思,因此可译为“凌驾、干预、制约”等义。“加”又有置于其中的意思,因此有人译为“欺诲”,译为“强加”。钱穆先生译为“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这些来加在别人身上”。

加在身上的“这些”究竟是什么?南怀瑾先生说“这些”就是“那些事”,但“那些事”究竟是什么事呢?朱熹说:“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天子以为非子贡所及。”朱熹有些滑头,说了等于没说,何况仁者之事何需“加”乎?

“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等。“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大概类同“我所不欲”。康有为认为:“子贡不欲人之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庄子传子贡微妙之说,遗粗而取精,亦不过孔子耳目鼻口之一体耳。近者,世近升平,自由之义渐明,实子贡为之祖,而皆孔学之一支一体也。”

说来说去,关键还是“加”字的形、音、义由来,说清了自然便明白了。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夫子有文采的成篇言说,可以听到啊。老师言说人性和天道,从来没有听到啊。”

◆解字

文。此处“文章”二字,意谓有文采的成篇言说,不是现今的文章。

性。“性”是形声字,从心生声:心为类旁,表示与内心有关;生为声义旁,表声且表出生义。“性”便是一个人生而具备的天性,泛言之,即人性。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子贡认为,孔子从来不讲人性和天道,因此,弟子们“不可得而闻也”。

道。“道“在此处用为“天之道”。“天之道”即天帝的主张。“天之道”缩略后又称之为“天道”。

◆探微

相比而言,《老子》一书处处讲“天之道”。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屡屡言之“天命”和“天”,“天道”仅此一处。“天道”与“天命”的区别在哪里?从语义上讲,“天命”更绝对一些,含有更多的施加义。“天道”要客观一些,含有更多的范畴义。老子讲“天帝的主张”,孔子讲“天帝的命令”,哪个更绝对一些?有了“天命”,自然不用讲“天性”。因为“天性”已在“天命”之中!

《论语》讲“性”,除了这一条,还有《阳货篇》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子贡没有听到,不等于孔夫子没说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实行,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探微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勇于实践的代表(孔子认为子路勇而无谋,属暴虎冯河类的士人)。由此节推及:一是孔子重视实践,教导弟子“敏于行”。二是门下弟子自知不如子路的特性,说干就干,想到就干,决不拖延。所以,特别记之。

此章与《先进篇之二十二》有关。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你的父兄都在,怎么可以听说了就去干?孔子让子路先谋后行,谋定而行。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孔子说:“孔文子做事勤敏而好学,不因询问他人感到羞耻,所以死后被谥为‘文’”。

◆探微

孔文子,名圉,“文”是他死后的谥号。卫国大夫,事卫灵公和卫出公。此处谥号中的“文”仍作“文采”讲。意谓这个人在言语和知识方面很有文采。

一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识一定很渊博,言语一定很有风采。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说子产(这个人):“他在四个方面具备了君子之道:一是行为上自己谦恭;二是待奉君上恭敬有礼;三是养护民众恩惠有加;四是役使民众符合义理。”

◆解字

惠。“惠”是会意字,从叀从心:叀为拧线的纺砖,心表内心。“惠”的构意为心中要像拧线一般,将麻束不断给出。“惠”的本义为恩惠,即给人好处。

义。即义理和信义(俗称讲义气)。此处用为义理。

◆探微

子产作为一名宰相,能够做到上述四点,可谓尽职尽责了。

子产。姓公孙,名侨。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为卿,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授予国政。子产执政二十余年,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左传·昭公六年》)是其主要内容。在策略上实行了“宽猛并济”的方针。一系列改革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受到国人的高度赞扬。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人交往,处久了人们反而更敬重他。”

◆探微

晏平仲,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公元前550年晏桓子死,他继任齐卿,连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孔子至齐,曾与晏婴有交往。晏婴认为孔子“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晏子春秋》),因而反对齐景公任用孔子。孔子也因晏婴“事三君而顺”而疑其为人。对此,晏婴答曰:“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并指责孔子“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晏子春秋》)。流露出对孔子的失望和不满。

晏婴注重政治改革,深为齐国面临末世、将为田氏所取代而感到惋惜。他能从现实生活出发,以音乐、饮食为例,表达“相反相成”的思想,又承认“地动说”及事物的可分性,认为“天下有极大、极细”之分别。至战国中期,有人收集其言行编集成书。《晏婴春秋》始见于《史记·晏婴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计八卷,分内外篇共二百一十五章。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居处蔡(地),山路要符节水(藻)路要符牍。怎么能这样智慧呢?”

◆解字

蔡。“蔡”是会意字,从艸从祭,构意源自将蔬菜水果用为祭祀品。上古时代的祭祀品主要是各种鲜肉,将蔬菜水果用为祭祀品,已是晚近时候的事。因此,有了从艸从祭的会意字。“蔡”在此用为大蔡这个地方。

节。“节”(節)是形声字,从竹即声:竹为类旁,表示与竹子有关;即为声义旁,表声且表俯就饮食义。“节”便是可以盛装水或食物的一节竹筒,引申指符节,即刻有通行命令的符节。

棁。“棁”是形声字,从木兑声:木为类旁,表示与木料(树木)有关;兑为声义旁,表声且表话语说出义。“棁”便是书写有文字的木牍。在此仍指过往的凭证,即符节。

◆探微

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执政大夫。姓臧孙,名辰。历仕鲁荘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为人老成持重,维护宗法礼治,对外主张互助,曾开关卡,以利经商。孔子对其评价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在这一章责备臧文仲把聪明用在盘剥商人,收取过路费上。

以往的注释,都把“蔡”释作大元龟。这又是一件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案例。王充《淮南子·说山训》云:“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注说:“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

显而易见,大蔡是地名。大蔡这个地方的沟壑中出产一种神龟。王充说得明明白白。高诱加了一句:“因名其龟为大蔡”。大蔡遂成了神龟的名字,二者可以等同起来。王充原本没说这话,这是高诱的加塞。高诱又说:“臧文仲所居蔡是也”。这话用现代语可理解为:《论语》中“臧文仲居蔡”一句中的蔡,便是出产神龟的那个地方,即蔡地。

“臧文仲居蔡”何以成了蔡文仲养了一只大龟?二十世纪的杨伯峻先生进一步发挥说:“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筮用蓍草。用龟,认为越大越灵,蔡便是这种大龟。臧文仲宝藏着它,使它住在讲究的地方。居,作及物动词用,使动用法,使之居住的意思。”

“臧文仲居蔡”。不再是臧文仲居住在大蔡这个地方,变成了“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屋”。

在古文字学领域中,有人把甲金文的“杀”字讹为“蔡”,随后便是众人的吠声吠影,便有了三人市虎的怪事。在这里,“蔡”字又变成了大乌龟。难道中国的国学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层垒”起来的吗?

◆群言

钱穆: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一般,他的智慧究竟怎样呀?

李泽厚:孔子说:“臧文仲养着一个大神龟,用祖庙的装饰来供奉它,这怎么能叫聪明?”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提问说:“楚国的子文三次出任令尹(宰相),脸上看不到喜色。三次被罢免,看不到怨愤的颜色。(罢免后)会将他在位时的执政措施告诉新任令君。他怎么样呢?”孔子说:“称得上忠诚了!”子张又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些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齐国的崔杼弑杀国君。陈文子仅有兵车十辆,只得放弃家园逃走。他到了别的国家一看,就说:‘和我国的崔杼大夫一样。’于是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又说:‘和我国的崔杼大夫一样’。于是又离开了。能做到这些怎样呢?”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看不出来,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探微

楚国的令尹子文,可上可下,忠于职守,可以称得上忠诚。齐国的陈文子不与弑君乱臣合作,可以称得上清流。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些已很不错了,但还称不上“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思考两次,这样就可以了”。

◆解字

◆探微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历任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四朝。季文子死于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子闻之”,显然是孔子听后人讲起季文子当年之事。

人们通常把“三思而后行”理解为多多思考,思考越多对行事越有利。孔子为什么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呢?

孔子一生奉行“敏于事而讷于言”,想到便做。他一旦想起来了,便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不是一个计划再三,计划好了,然后成行的人。否则,便不会有“厄于陈蔡”之事。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卫国的)宁武子,邦国政治清明时,就聪明;邦国政治昏暗时,就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做到的,他的糊涂是别人做不到的。”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志向远大,(说起话来)文采飞扬,不知道应该怎样修剪(志向和文章)”。

◆解字

归。“归”的本义为人的归返。此处意谓返回鲁国。

简。“简”是形声字,从竹间声:竹为类旁,表示与竹子有关;间为声义旁,表声且表间隙义。“简”便是编连在一起有间隙的竹简。又由竹简一枝引申出简单义。此处用为间隙。“狂间”,意谓直奔向前(穿过间隙),无物阻挡。

斐。“斐”是形声字,从文非声:文是类旁,表示与文采有关;非是声义旁,表声且表飞扬折腾义。斐然,便是文采飞扬的样子。

裁。“裁”是形声字,从衣??声:衣为类旁,表示与衣服有关;??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戈矛勾啄义。“裁”的本义为裁剪。此处用意为裁度,可意译为修剪。

◆探微

此章话语说在“厄于陈蔡”之时。孔子周游列国,在外漂泊多年,常常狼狈不得志,不免发出“回去吧!回去吧!”这样的感慨。从另一个角度讲,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返鲁的理由,因为家乡有一批有志小子等着教导。

此章关键词语是“不知所以裁之”。李零将此节译为“(我)真不知道怎么指导他们”。李泽厚译为“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裁剪培育哩”。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不记念过去的厌恶,怨恨因此便稀少了”。

◆解字

希。“希”是会意字,从爻从巾,构意源自用葛麻编织的网具或粗布。“希”的葛布义由转注后的“絺”字所承继,“希”则表示引申而出的稀疏义。此义又由转注后的“稀”字所承继,“希”则表示由网具撒捕引申出的希望义。此处用为“稀少”。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耿直?有人向他讨要醋,他向四邻讨要后给了那个人。

◆探微

孔子用一件小事来评价一个人:有人向微生高讨要一点醋。耿直者若有就会给之,若没有便直说没有。微生高没有直说自己没有,而是向邻居讨要后给了那个人。说明微生高是一个很有“用心”的人。

《庄子》和《战国策》都载有一个故事:有个叫尾生高的人,和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久等不来,此时水涨了起来,尾生高为了守信而不离去,最终被水淹死。

“微”“尾”古音相近,有人认为尾生高就是微生高。若微生高就是尾生高,你认为这个人耿直还是有心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待人专说漂亮话,满脸谄媚,勤跪而恭敬,左丘明(认为此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藏在心里,装出一副好朋友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探微

孔子深谙人性,这种颇有心机的“虚伪”之人,表面上是你的朋友,风头一变,就会成为你的敌人。孔子耻与为伍,我们也耻与为伍。

“足恭”一词,源自古时的席坐。恭敬者通常会一本正经地跪起来,把双足并拢压在屁股下。

以上十一章,孔子评论各国政要的品行和所作所为。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和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言说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裘能与朋友们共享,即便用坏也不遗憾”。颜回说:“我愿自己不夸耀善良,不松懈于辛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到你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得到信任,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解字

“施”字又是“弛”字的假借本字。“弛”借“施”的形、音、义,以弓置换本字的方(省掉右上部的入)表示箭射出后,弓弦的松弛。引申后,又有松懈义。此处“施”字乃“弛”字的通假,用其松懈义。

◆探微

此章难在如何释解“不伐善,不施劳”。传统的解释为“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伐”字解读为夸耀,没有异议。“善”字解读为长处、好处似乎不妥。实质上,颜回想说的是,不夸耀自己的为人好,即良善。

孔子四十二岁时,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施”字,传统上释解为施加(其上),对译为表白。本人认为,此处“施”字是“弛”字的通假,同《微子篇之十》“君子不施其亲”句中的“施”。此节话语的主旨与《论语》中的“有事,弟子服其劳”,“劳而不怨”相当。

子路的志向再一次显示了讲义气,重承诺,金钱财货与朋友共的侠勇气概。颜回的回答仍然透射着谦让、谨慎、不辞劳苦的质朴风范。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的理想,让普天下的人都得到应有的东西。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能够看见自己的过错而在内心自我批判的人。”

◆探微

此话是在什么背景说出的,不知。但此话显然是一句气话。

实际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认识到自己犯错后,会在内心自我责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邑,必定有忠信如同我孔丘一般的人,只是不如我喜好学习罢了。”

◆探微

孔子又说了一句大实话:忠信者多矣,忠信且好学者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