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臣好色原天性,只爱娥眉不爱官(1 / 1)

话说左宗棠匆匆赶往金陵,进入两江总督衙署,才跟刘坤一办完交接,未及正顶扶翎,升堂视事,门房匆匆入报,说来了位大名鼎鼎的大名士。

此门房自然已非彼门房。一届督抚一届仆,彼门房又戏弄彭岳南,聪明反被聪明误,惹出祸端,早被刘坤一棍棒侍候,驱赶出衙。此门房乃左宗棠湖南老家远房表侄,得知表叔外放两江,不请自到,抢先谋得看门肥差。其时左宗棠身处后衙,斜靠藤椅,边泡脚边翻闲书。不觉水温渐凉,正要吆喝家仆递毛巾揩脚,听表侄禀报来了个大名士,顺口道:“大名士就大名士,还大名鼎鼎,是铁鼎铜鼎,还是陶鼎石鼎?”

在左宗棠心里,自己征发(太平军)剿捻(捻军),收复新疆,功高盖世,名震中外,谁胆敢跑到两江督衙来,跟咱比名头?偏偏表侄不识趣,还要说:“此人论德无德,论功无功,论言无言,可名声之响亮,并不低于表叔,更别说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流。”

左宗棠越发惊诧,说:“自古人想出名,无非立德立功立言,此人一样不沾,何来大名鼎鼎?不怕鼎从空中掉下来,把脑袋砸个粉碎?”表侄说:“此人无德无功无言,却有两条长腿,专往有权有位者身边蹭,借人之光,照耀自己,因而获得大名。”左宗棠不耐烦道:“别此人此人,到底是猪是狗,是猫是狸,其爹娘总给他取有名号吧?”

“王闿运。”表侄这才说出三个字。狂人都不待见狂人,左宗棠一向不喜王闿运狷狂,却看在他跟自己一样仅有举人功名份上,让表侄放人入衙,同时将搁到脚盆边沿的脚放回水里,吆喝家仆道:“再打半桶热水来,老夫还没泡够。”

左宗棠表侄没说假,王闿运名头确实够响亮,官场无人不晓。湖南湘潭人,生于道光中期。少孤无依,为叔父教养。咸丰初年入长沙岳麓书院就读,博览群书,无所不涉,一心想着学成文武艺,贷给帝王家。尤好帝王术,恨不得立即上街逮住李世民或赵匡胤,手把手教其降龙伏虎,经天纬地,以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生封死谥美梦。无奈没人额上写着李世民和赵匡胤字样,放眼人海茫茫,谁才是自己心目中圣主?王闿运略感失落,探知自己所用桌椅,曾为名重一时的湘阴举人左宗棠用过,冒冒失失跑到湖南抚衙,以求一见。其时左宗棠受抚台信任,以幕僚身份主理政务,忙得不可开交,没工夫理睬王闿运。王闿运扫兴而归,又打听到左宗棠老乡郭嵩焘居丧于家,掉头跑到湘阴,进了郭府。郭嵩焘也在岳麓书院读过书,年长王闿运15岁,已两榜高中,入值翰林,因双亲病故,回乡守制。正值洪秀全广西起事,咸丰旨令同样丁忧在籍的曾国藩组建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顾虑重重,久无动静,郭嵩焘觉得此乃汉臣出将入相好机会,岂可轻易放过?与王闿运没聊几句,便匆匆起程去了湘乡。在郭嵩焘奉劝下,曾国藩才下定决心,挺身而出,组建团练,从湖南打到江西,进军安徽,成为抵抗太平军唯一力量。这已是几年后的事情,王闿运也考上举人,离湘北上,进京会试。一路宣讲郭嵩焘耳朵好使,听信自己建言,跑到湘乡动员曾国藩出山,才打造出湘军劲旅,稳住江南局面。意思自己有大功于清,会试考官可得睁大双眼,别漏掉五百年难出一个的大才。谁知考官瞎眼,没录取王闿运。名落孙山,没法在京城待下去,叔父所给盘缠早花个精光,王闿运想起已入值南书房的郭嵩焘,去找他支借银子。京官薪薄,郭嵩焘自给都困难,哪有钱可借?想起咸丰军机大臣肃顺需要塾师,把王闿运介绍进肃府,一边教肃家子侄读书,一边准备下次会试。不久在肃顺与郭嵩焘作用下,曾国藩授任两江总督,王闿运到处吹嘘,说是自己力荐,肃顺才认定曾国藩乃大清救星,保其得获大位。曾国藩大权在握,推举左宗棠招募楚勇,出征赣浙,以四品京堂授浙江巡抚,王闿运又天天把肃顺挂在嘴里,说不是自己给肃顺说好话,左宗棠一介举人,肃府朝东朝西都不知道,哪有如此好运,一觉醒来,摇身一变,湘阴土鸡成为金凤凰?话传入肃府,肃顺心有不乐,欲辞掉王闿运,看郭嵩焘面子,只得隐忍下来。偏偏王闿运不知天高地厚,向肃顺夸口,愿以半部《论语》退洋人。古传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辅主得天下,半部《论语》助主治天下,王闿运能以半部《论语》驱逐洋人出海,岂不大幸!肃顺侧耳谛听,王闿运侃侃而谈道,欧美荒远,无经书文儒照耀,官民无教,野蛮愚昧,冥烦不化,才驶船架炮,满地球闯**掠夺。可召各国公使和海陆提督入同文馆,授之《论语》,开其蔽误,告以圣道,再教之以人世大法,与切己之先务,使其感化,或许会放下屠刀,各回本地,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往来,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则天下太平,世有宁日。

说得肃顺哭笑不得,心想再留此公在府,待把肃家子侄教成顽石,后悔都来不及,于是加倍结算束脩,把王闿运请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闿运愤然出京,南下走进湘军祁门老营,以曾国藩贵人身份,唾沫四溅,劝其反清复明,自己愿以半部《论语》辅其得天下,再以半部《论语》助他治天下。曾国藩觉得好笑,不予理睬,还警告盛康诸君,此人好为大言,毫无实用,戒其勿近。适逢李元度徽州失守,鲍照休宁兵败,敌军压境,祁门危殆,老营人心惶惶,幕僚各自打点行李,准备逃命。只王闿运坐在屋里,手奉书卷,风雨不动安如山。曾国藩闻知,觉得意外,让盛康去看王闿运在读什么书。盛康回说读的《论语》。曾国藩肚里哼哼,这是读《论语》的时候吗?又嘱盛康去看王闿运书童干什么,回说正在打点行装。曾国藩不再吱声。趋利避害,贪生怕死,乃人之常情,然故意做作,足见此人多么虚假。也就任其去留,毫不理会。不久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东逃,死于热河,慈安与慈禧联手奕?,发动政变,捕杀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消息传到江南,王闿运捶胸顿足,直怪肃顺不听忠言,若让自己半部《论语》退洋人,大清平安,咸丰不死,肃顺又何至于身首异处?满人没救药,又跑进已移驻安庆的湘军老营,再次动员曾国藩拥兵自立,别替满人卖命。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王闿运自觉没趣,离开曾幕,去浙江游说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待见,王闿运只好浪迹天涯,就食四方。四方食不好吃,在外转上一大圈,转上数年,才面黄肌瘦回到湘潭,开馆授徒,企图舌耕自给。十多年战乱,江南百孔千疮,十室九空,谁读得起书?也就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没人上门,缸无粮米,妻儿只能跟着挨饿。十天半月,还能坚持,长期衣食无着,谁受得了?老妻嫩妾活生生饿毙,一帮儿女死的死,半死不活的被好心人领走,留下王闿运独自躺在**,奄奄一息,只等咽下最后一口气,黄泉路上去会妻小。幸有目不识丁的铁匠、石匠、木匠数名,靠手艺谋生,勉强存活,因同情王闿运,自动送些糙米进屋,把他从阎王殿里拽了回来。王闿运无以为报,唯有教匠人们断文识字。匠人靠两手干活,断不断文,识不识字,有何关系?只不便见王闿运难堪,不得不拜其为师,偶尔上门假意听课。其中有位小木匠叫齐白石,儿时曾上过两天私塾,认得几个字,喜欢附庸风雅,咏诗作词,每次见师傅,都会带上两首,恭请斧正。诗如粗叶,词似糙草,俗不可耐,哪入得王闿运法眼?又不好直说,怕人家一怒之下,不再上门,自己饿死屋角,只得说是薛蟠体。齐白石问薛蟠体是啥体,王闿运说就是薛蟠所创诗体。齐白石又问,薛蟠是男是女,何方高士?王闿运说薛蟠是男,系《红楼梦》里人物。齐白石倒也听说过《红楼梦》,想不到自己一不小心写出薛蟠水平诗作,喜不自胜,隔日又送上数首新作,外加腊肉一块,请王闿运赐教,看符不符合薛蟠体。

在老家一待数年,天天跟村夫野老厮混,王闿运甚觉掉格,又卷了铺盖,离开湘潭,来到长沙,欲谋个体面饭碗。就因曾国藩戒其勿近一语,没人敢接纳,王闿运流落街头,不知何往。忽闻郭嵩焘不容于官场,以养病为由,辞职归乡,又以看望前辈为名,跑到湘阴郭家,狼吞虎咽,吃了两顿饱饭。郭嵩焘心生同情,给曾国荃写信,说曾侯相已故,湘军老人日见凋零,湘潭名士王闿运文翰翩翩,又与湘军将领多有交往,还是赶紧花钱请他动笔,将湘军将士功劳勒成一书,以免传闻失实,功烈不彰。与大哥一样,曾国荃也鄙视王闿运,回函说确实该写部《湘军志》,但不能让王闿运来写。正好曾纪泽扶父灵柩回长沙,郭嵩焘带王闿运去见,旧话重提。曾纪泽厚道,看郭嵩焘面子,开出大额预付稿酬,把撰写《湘军志》大任交给王闿运。王闿运欢天喜地,拿着大把银子,昂然走进青楼,狠狠快活了一把。有道是名士风流,自己名声在外,皆因穷困,一直风流不起来,现在大钱在手,也该享受享受名士待遇才是。流连青楼数月,银子花得差不多,才想起光顾做名士,《湘军志》未著一字,也不是句话,赶紧逃离长沙,回到湘潭,闭门造起车来。很快手头告罄,只能写信给曾纪泽,再讨稿酬。不久曾纪泽银票寄到,王闿运拔腿就往湘潭城里跑,又想去过把风流瘾。快到城边,才止住脚步,心想名士要风流,也不一定花大钱,老往青楼跑呀。于是相中隔壁乡间叫周妈的寡妇,花点小钱,聘入家中,白天为佣,夜里为妓。周妈不到三十,粗壮结实,做家务是把好手,**功夫也了得。王闿运非常满意,心想只要是真名士,何处不风流,犯得着上青楼砸钱?周妈还有一特长,就是头梳得好,每次将王闿运脑后枯发梳得条分缕析,再结成小辫,扎上红头绳,煞是抢眼。从此王闿运睡非周妈不香,食非周妈不饱,片刻离不开周妈。无论出访湘军老人,或查找文物档案,都会带上周妈,且亲笔书写“王氏侍佣周妈”名刺,出示给人。得意时还忍不住自指脑后小辫和红头绳,说李莲英梳头工夫好,周妈也不差嘛,况周妈侍辫又侍寝,李莲英有本事侍辫,有能耐侍辫吗?意思自己比太后还要风光。

周妈侍辫侍寝,王闿运日子还算滋润。可久而久之,坐吃山空,周妈不干了,扬言要走人。王闿运不舍,想起被人领走的女儿逐渐成年,托巧嘴撮合,择漂亮聪慧者嫁给四川总督丁宝桢儿子为妻。为报亲家,丁宝桢寄赠盘缠,邀王闿运入川游学。王闿运欢喜得不得了,即携周妈西上成都,主持尊经书院。《湘军志》即将成稿,也带在身上,略作增删,刊印成书,四处兜售,所入不少。然王闿运偏执轻狂,不讲史德,以爱憎颠倒事实,不惜笔墨,夸大湘军败绩和烧杀抢掠劣迹,楚人读之惨伤,视为谤书。曾国荃更是大为光火,扬言要砍掉王闿运脑袋。王闿运不服气,说是效法司马迁和陈寿,秉笔直书,执意把《湘军志》写成大清《史记》和《三国志》。想做司马迁与陈寿没错,只是司马迁和陈寿没拿过志主银子,王闿运拿人钱,却日人娘,自然不容于湘军将领,一时骂名四起。王闿运后怕起来,请亲家丁宝桢作序,欲借其声望,封住世人嘴巴。丁宝桢不敢趟此浑水,要王闿运去找左宗棠,左宗棠名震中外,又是湘楚老人,他若认可《湘军志》,谁敢放屁。王闿运觉得在理,带着周妈顺江东下,赶往金陵,来到两江督衙门前,求见左宗棠。

王闿运带周妈进入后堂时,左宗棠还仰在椅上泡脚。泡得舒服,已歪脑斜身,酣睡过去。嘴巴大张,一高一低,鼾声如雷。五指一撒,手里书卷往脚盆里掉去,还是正在添热水的老仆动作快,伸手一把接住,塞回左宗棠怀里。左宗棠收住鼾声,胖身一扭,竖竖圆腰,同时睁开眼皮,嘟嘟囔囔道:“书呢,咱的书呢?”

没等老仆回话,左宗棠发现前面站着一男一妇两人,不冷不热道:“壬秋(王闿运)来啦?是不是又来劝说老夫揭竿而起,反清复明?老夫老啦,反不起,复不动,你还是另找高明吧。”王闿运低首上前,弯腰道:“闿运知道侯相乃大清忠臣,不敢造次。”左宗棠道:“那你要干什么?”王闿运几乎是哀求道:“可否待侯相泡过脚,再去书房,慢慢叙话?”左宗棠不乐道:“不见盆里刚添了热水,老夫正好泡脚吗?老夫古稀之人,气血不够,足底易生凉,泡脚可活血暖身。有话在这里说一样,又没有外人在场。”

老仆已添完水,转身搬来两张凳子。王闿运强忍屈辱,让周妈扶自己坐下,递给左宗棠两张名刺,一张写着“湖湘村夫王闿运”,一张写着“王氏侍佣周妈”。左宗棠瞧瞧名刺,抬眼看看周妈,打趣道:“老夫没记错,壬秋也快奔五了,此妇看去没到三十,你怎么叫他妈呢?湖南话里,娘即妈,妈即娘,你还有这么年轻的娘?”

王闿运脸上一红,嘿嘿笑两声,也不辩解。左宗棠又道:“有事说事吧。”周妈倒也麻利,闻言几下打开褡裢,取出一册油墨未干的书卷来。王闿运接过去,双手呈至左宗棠面前,谄媚道:“此乃闿运所撰拙著《湘军志》,本要寄赠北京,请侯相惠存,得知侯相遵旨外任两江,故专程携书东下,当面就教。”

左宗棠也不客气,左手托卷,右手食指去舌尖上蘸一下,捏住卷角,低下脑袋,煞有介事翻阅起来。老仆估计水温渐凉,伸手到盆里试试,问还要不要添加热水。左宗棠没声,眼睛留在纸面上,双脚轻轻抬起来,搁到盆沿上。老仆挪开水桶,拿过干净毛巾,蹲身下去,抱过主人双脚,几下揩干,再塞进厚底布鞋。

老仆收拾走脚盆和水桶,左宗棠坐正身子,继续一目十行,游览《湘军志》。王闿运心里忐忑,试探道:“此番拜见侯相,还有一个请求,不知侯相肯否答应。”左宗棠头也不抬道:“有何吩咐,直说吧。”王闿运道:“请侯相作个序,以便重刊时收入卷首,给拙著增增色。”

左宗棠没吱声,仍在一页页往下翻。越翻越来气,脸色直往下跌。所气书里不见楚军一词,只有左军二字。当初奉曾国藩之令回湘募勇,左宗棠就自命楚军,意在独立门户,区别于湘军,不想到得王闿运笔下,竟抹掉楚军,改成左军,真是岂有此理。且曾军两篇,左军只一篇,与李(鸿章)军没啥区别,这不是对楚军莫大嘲讽么?左宗棠心火往上直腾,扬起《湘军志》,往地上一掷,指着门外道:“拿着你的臭书,赶紧滚蛋!”

王闿运有些莫名其妙,拾起地上书卷,战战兢兢道:“拙著错在哪里,还请侯相明示,闿运改回来就是。”左宗棠提高嗓门道:“不滚是吧?不滚老夫喊人,乱棒打出。”

王闿运只好拉着周妈,仓皇出奔。奔到门外,左宗棠老仆追上来,塞过一包银子,说是侯相看故人面子,略表心意。王闿运想扔掉银子,又舍不得,将银子递到周妈手上。老仆转身走几步,又停下来,似有话要说的样子。王闿运跟过去,打个拱,讨好道:“老哥教我,侯相为何发我脾气?”老仆放低声音道:“你也知道,侯相向以楚军为荣,可你不提楚军,只说左军,与李军并论,侯相能不气愤么?”

王闿运半信半疑,心想左宗棠不肯给《湘军志》作序,定是不愿得罪曾国荃和湘军老人,才故意找借口推托,不然也用不着让老仆追出来,赠银传话。也罢,左宗棠耍滑,咱另找高明去。可高明又在哪里呢?王闿运心想当今天下,能镇住曾国荃者,除左宗棠外,仅剩李鸿章一人,恐怕只能找他碰碰运气。犹豫半晌,才拿着老仆所给银子,购得两张船票,带着周妈,钻入洋船,望北而来。

轮船抵达天津码头,王闿运与周妈下船,先找到周馥,问道:“所寄拙著《湘军志》,到得相国手上否?”周馥说:“刚收到,因为太忙,未及拆包呢。”王闿运道:“未拆包没关系,闿运随身带着一卷,可否请周道引荐相国,好当面就教?”

李鸿章正在审阅盛宣怀所拟赴英贸易章程,哪有时间搭理闲人?可周馥还是答应入衙试探试探。来到签押房,报出王闿运三字,李鸿章笑道:“刚有金陵故人到访,说王闿运拿着《湘军志》造访两江总督府,左宗棠待以泡脚礼,把他骂出衙署,又让老仆赠银安慰,可谓恩威并施。想左宗棠系其湘楚故人,尚且不愿插足湘人恩怨,俺外籍人一个,何必引火烧身?”周馥道:“王闿运苦修帝王术,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却被左宗棠玩弄于股掌之上,自取其辱,实在可怜。”李鸿章哂道:“王闿运有好几个女儿,已择俊秀者嫁入丁家,丁宝桢投桃报李,给名给利,何不跟左宗棠也结为亲家,换取左序?”周馥笑道:“左宗棠七十老翁,已活不得几年,王闿运肯定不愿为一篇序言,付出太大代价。”

既然王闿运不受欢迎,周馥只好出面挡驾。岂料湖南蛮子蛮劲足,王闿运不顾死活,昂着脖子,硬闯北洋衙署。李鸿章不得不放下正事,接待王闿运。这回王闿运乖起来,呈上《湘军志》后,说:“村夫觉得拙著太过粗糙,尤其淮军内容偏少,准备仿曾军篇目体例,增写李军后篇。此番入津,就是请相国批评教正,且以如椽巨笔序之。”

李鸿章不置可否,说拜读完大著再说。要周馥先安排王闿运住下,好吃好喝侍候。王闿运与周妈随周馥走后,李鸿章扔下《湘军志》,该干吗还干吗。

王闿运久等无果,再闯北洋衙署。李鸿章知道湖南人吃软不吃硬,拿出半部《论语》,还有九十六两银子,塞给王闿运。王闿运果然作罢,带着周妈,离津南渡,回了湖南。路上周妈气愤道:“都说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富可敌国,想不到如此小气,送《论语》只送半部,赠银子不足百两。”王闿运说:“你知道个屁,李鸿章那是有意而为。”周妈道:“李鸿章又是什么意思呢?”王闿运叹道:“说了你也明白不过来。”

周妈就往王闿运怀里蹭,逼他非说不可。王闿运只好道:“本名士曾有表示,可半部《论语》助肃顺退洋人,半部《论语》辅曾国藩得天下。谁知肃顺和曾国藩不争气,不纳良策不说,还坏了本名士名声,李鸿章才故意送半部《论语》寒碜我。”

周妈似懂非懂,又问:“那为何又只送九十六两银子,不加四两,凑成整数?莫非李鸿章少此四两银子不成?”王闿运道:“你算算,九十六有多少个十二?”这难不倒周妈,她说:“八个十二。八与十二有何讲究?”王闿运道:“十二为一打,八与发谐音,明白没有?”周妈想想道:“十二一打,要想发,不离八,原来李鸿章用半部《论语》打发你走人。”

王闿运就这样灰溜溜回到湖南。又闻郭嵩焘出使英法时,与刘锡鸿闹翻,被朝廷各打五十大板,夹着尾巴回国归籍,又跑到湘阴,找他了难。意即《湘军志》是你郭嵩焘给咱揽的,惹出这么大麻烦,你郭嵩焘不帮了难,谁帮了难?郭嵩焘出主意,唯有烧毁《湘军志》刻版,或可平曾国荃和湘军老人愤怒。王闿运左思右想,别无他法,只得拿出《湘军志》刻版,堆到郭府门前,请郭嵩焘亲眼见证,一把火烧掉。事后郭嵩焘再给曾国荃等人去函,言明事情始末,曾家与湘军老人这才放过王闿运。为消除《湘军志》恶劣影响,曾国荃又另托他人,撰写《湘军记》,以更为详尽史料,纠正王氏对湘军的污蔑。

惊动一时的《湘军志》风波就此平息。可王闿运心有不甘,过后又重新修订《湘军志》,非做司马迁和陈寿不可。因在金陵和天津受到左李冷遇,愤然删去左军篇和李军篇,矢口不提楚军与淮军,仅留部分内容,以浙江军和江苏军之名,存于志书里。

不过王闿运没亏,经《湘军志》风波,名头越发响亮,被时人视为天下头号大名士,纷纷效仿丁宝桢,请他讲经授课,由从前就食四方变成通吃四方。不幸丁宝桢遽逝,王闿运顿失依靠,大放悲声,不知是悲丁还是悲己。好在张之洞平地崛起,封疆南国,王闿运又想方设法,嫁小女给张家儿子,照样名利两不误。一时间门生满天下,诸如湘人杨度,川人杨锐等,都曾拜在其门下,后成为声震中外的大名士。

此是后话。回头再说李鸿章,细细审过赴英贸易章程,觉得可行,亲笔草拟《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不惜笔墨,大谈富强经,以开导朝廷。国要强,必先富,纵观西洋富强之策,无非商务与船政互为表里,亦即以兵船之力卫商船,以商船之税养兵船。从前商船战舰以风帆为动力,行之不远,各国尚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可自从蒸汽机发明后,动力问题解决,洋船洋舰纷至沓来,风气大开,欲拒洋船洋舰于国门之外,已不可能。洋人可走进来,以货换银,咱们为何不可走出去,以中国货换洋人银子?

说过富与强之关系,李鸿章笔锋一转,又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洋人趋利重商,远涉重洋来华,目的就是发财,咱们同样可派殷商富贾出洋,在洋人身上发财。如此一来,互通有无,互利互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洋人也就不会轻易言战,以免损失自身利益,这于稳固大清江山,有百益而无一害。

朝廷爱银子,更爱江山万年长,深知只有江山在握,才能不断从小民百姓手里征税纳粮,供自己消受。也就被李鸿章奏折打动,复旨同意成立公司,赴英贸易。李鸿章当即函令盛宣怀,招商集股,筹办驻外贸易公司,名字就叫中国肇兴公司。而后派人赴英国伦敦租用仓库和门面,以尽快挂牌开张。挂牌得书牌号,还得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盛宣怀电请李鸿章书写中文名,英文名则交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书写。

李鸿章擅长书法,做翰林时一手好字便誉满京城。早年练王(羲之)字,灵动洒脱,近年学颜(真卿)体,庄重厚实。王字颜体两相结合,漂亮大气,特别适合书写招牌。当即铺开纸笔,笔酣墨饱,写就“中国肇兴公司”六个大字。

放下笔,退后半步瞄瞄,还算满意。盖上印,正要交邮,收到大哥李瀚章自武汉湖广总督府寄来的家书,论及母亲大人,说是感染便血症,遍请名医,久治不愈,甚为焦虑。李鸿章不禁忧心忡忡,想起夫人赵小莲生病时,久服中药不愈,后改看西医,药到病除,也许找洋医开些西药,寄往武汉,给母亲试试,说不定挺管用。

原来天津开埠以后,洋商云集,洋人满街,洋医也随之涌入,筹办诊所,开设药店。其中英国医生马根济,曾在汉口和上海做过军医,李鸿章入主直隶和北洋时,受邀北上,给曾国藩和倭仁等人诊过病,后留津创建天津第一家私立西医医院,医术高明,服务优良,深受华洋病人欢迎。李鸿章向来对西技包括西医颇感兴趣,自己与家人生病,喜欢找马根济诊治。马根济不仅医术了得,为人亦非常和善,被李鸿章聘作北洋水师施医处医官,为官兵治病疗伤。便血症属常见病,问问马根济,肯定会有好药。

巧的是,要找马根济,马根济便由毕德格陪同,出现在北洋衙署里。两人是来呈送北洋医学馆筹办方案的。半个月前,毕德格在环水楼给主人读完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又就书里内容,随便聊了一会儿。一聊一聊,便从生物聊到西医,李鸿章说了欲办医学馆的想法,以挑选聪颖少年子弟学习西医,分派水陆军营当军医。马根济也是李家座上宾,常与毕德格见面,混得很熟,过后毕德格便找到他,转达李鸿章意思,两人联手做出北洋医学馆初步方案,送交李鸿章审阅,好尽快付诸实施。

看过方案,李鸿章觉得可行,画押通过。顺便提及母亲病症,马根济说几天前有批西药自英国发过来,其中就有便血症新药,疗效很不错。李鸿章甚喜,让李经方随马根济赶往施药处,拿回西药数盒。武汉远隔千里,须交邮传递,李经方说:“好久没见祖母,挺想念的,父亲何不让孩儿跑趟武汉,为老人家奉汤进药?”

儿子有此孝心,李鸿章自然乐意,说:“为父忙于公务,无以分身,大儿能代至床前尽孝,老人家见孙如见儿,心里一高兴,说不定药未进病便好七分。”当即提笔,修书一封,嘱李经方稍做准备,早些启程。又见肇兴公司招牌字未及交邮,还放在桌旁,一并交到李经方手上,说:“大儿南下时,先去上海打个转,亲送招牌字于盛宣怀手上,免得付邮传递,耽搁时日在其次,万一弄丢,误肇兴公司大事。”

当天夜里,李经方登上轮船招商局货轮,直奔上海而去。盛宣怀见字,欣喜不已,大声叫好,说:“宣怀若像相国样,写得一手绝妙书法,早上街卖字为生,也不用办电报,跑贸易,脚打莲花落,累得两眼发黑不说,还要官场商场两头遭忌受气。”

叫过好,盛宣怀掏出不菲书法润格费,往李经方手上递。李经方不肯接,盛宣怀硬塞到他怀里,道:“又不是给你的,你客气干啥!相国书法远不止值这点钱,宣怀略表心意而已。不看宣怀面子,相国也不会百忙中抽时间,给我书写招牌。”

李经方只好收下。得知李经方还得赴武汉给祖母送药,盛宣怀也不留他,送他登上开往武汉的商船,回头再忙碌肇兴公司的事。待公司所收货物集中装船,盛宣怀便带领员工,押货离沪,自香港出洋,往遥远英国驶去。

一个多月后,货船抵达伦敦。上岸伊始,盛宣怀找家装裱店,拿出李鸿章书法,及曾纪泽派人送来的英文招牌字,一并刻到铜匾上,高挂于肇兴公司大门上方。尔后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公司隆重开业。令人惊喜的是,中国货物一露面,顿时引起伦敦市民极大兴趣,购者如云,生意格外红火。英国报纸闻风而动,纷纷登门,又采访,又拍照,连文配图,一起登到报纸上。肇兴公司由此广受关注,成为英国街头谈资。

报纸传至北京,各国公使竞相传阅,还赶到总理衙门,要求大清派员到自己国家办公司,开门店。总理衙门大臣倒也高兴,入见慈禧,传达公使们请求。慈禧召集御前大臣会议,先表扬李鸿章和盛宣怀肯办事,会赚钱,又让李莲英拿出伦敦报纸,交群臣传阅。

朝臣们本就看不惯李鸿章事事师法洋人,听说他奏请创办驻英贸易公司,便相互串连,准备群起攻之。不料慈禧动作快,早早复旨恩准李鸿章所奏,众臣只得悻然作罢,不好再说什么。现得知李鸿章亲笔书写肇兴公司招牌,还被英国记者拍照登在报纸上,满世界传阅,不由得义愤填膺,指责李鸿章卖国卖得不过瘾,还把字卖到英夷地面上,简直斯文扫地,不成道法。最来气的还是徐桐,指着报纸照片上的门面及招牌字,大声嚷道:“老祖宗发明汉字,是要咱们抄经注典,弘扬春秋大义,作为饱读诗书的儒生和朝廷重臣,李鸿章竟丧心病狂,拿来题写驻外公司招牌,与鬼符般的洋文并列一处,岂不玷污祖宗,有辱国格,该当何罪?微臣强烈要求太后,将李鸿章捉拿归案,明正法典,以儆效尤。”

慈禧知道众臣嫉恨李鸿章,故意小题大做,借风吹火。等他们发泄得差不多,才厉声道:“李鸿章体谅朝廷拮据,想方设法办洋务,兴商贸,无非多筹银两,求富图强。你们觉得他书写招牌字,愧对列祖列宗,我可以让盛宣怀摘下招牌,扔到臭水沟里。然大清厘税不足,财源短缺,万里海疆又不可能不购舰置炮,加强防御,你们肯替我弄钱,或自掏腰包不?”

众臣这才闭住嘴巴,不再吭声。廷议无果而终,各国公使颇感失望,只好写信委托本国驻津领事,找李鸿章通融。李鸿章来者不拒,表示愿效法肇兴公司,择机派驻贸易公司分赴各国。还打发马建忠和薛福成,与各国领事洽谈,商议具体做法。

驻外贸易之事告一段落,李鸿章还没喘过气来,朝鲜使臣求见,禀报率员来津学习制器事宜。朝鲜西邻中国,北接俄国,东与日本隔海相望,仿佛三国之间一枚楔子,日俄垂涎已久,只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一向对朝鲜尽职尽责,爱护有加,两国关系亲密而稳定。可自道咸以降,中国危机四伏,自顾不暇,无力朝鲜事务,朝方也渐起异心,亲日呼声越来越高。至同治年间,朝鲜国王驾崩,因无儿子,由王室旁支李熙继位。其时李熙才十来岁,由父亲辅政,称作“大院君”。李熙成年归政,父子政见不同,雄心勃勃的年轻国王欲摆脱父亲控制,与王后闵妃联手,与大院君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致使朝政一塌糊涂。日本看准朝鲜破绽,悍然入侵,于光绪二年(1876)逼朝签订《江华条约》,否定中朝宗藩关系。换句话说,自此中国对朝鲜不再具有宗主国责任和义务。

历来大清部院分工,朝鲜事务由礼部管理。至日本大打出手,礼部尚书徐桐等人视朝鲜为烫手山芋,又想看李鸿章热闹,于光绪五年(1879)奏请慈禧恩准,转入北洋大臣监管。李鸿章常念曾国藩传授之挺经,遇事只知挺身入局,从不推卸责任,接手朝鲜事务后,立即给朝方去函,奉劝开办洋务,对外通商,徐图富强。朝鲜君臣只管窝里斗,哪顾得上国家富强不富强?直至两年后李熙才派吏曹参议金允植,率领数十聪慧青年才俊,来津学习制造,意在仿照北洋,制炮造船,以强国防。在李鸿章亲自过问下,朝鲜青年进入天津制造局后,受到多方优待,金允植心存感激,特入北洋衙署叩谢李鸿章。

中朝口语不同,却通用汉字。李鸿章掏出笔来,在纸上写道:“贵国青年习惯天津生活否?”金允植接纸一瞧,以笔答道:“非常习惯。”李鸿章问:“制造易不易学?”金允植道:“不易学,可敝国青年好学上进,表示一定刻苦学习,学成归国,大造枪炮战船,以防敌入侵。”李鸿章道:“好好好!海洋时代已然到来,贵国三面环海,无炮无船,海防自然难固。”

金允植见字,以笔讨教道:“大清正在求富图强,且已卓有成效。敝国也欲效法贵国,本使请教相国,该从何处着手才行?”李鸿章答道:“本督两年前就给贵国朝廷去函,建议兴办洋务,参议先生率员来津学制造,已迈出可喜一步。日后还得开放国门,对外贸易,互通有无。”金允植回道:“敝国物产丰富,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有无必要对外通商?”李鸿章道:“关门自给自足,勉强度日可以,意欲求富,还须师法欧美各国,敞开国门,与亚欧各国商贸往来,以商富民,充盈国库。”金允植问道:“中国有句老话,叫饱暖思**欲。敝国群臣以为,民众一旦富有,难免野心膨胀,胡思乱想,不容易管控。”

大清朝野也全是此等论调,李鸿章耳朵都听起了茧,不足为奇。当即提笔答道:“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想必贵国君臣也略有所闻。”金允植答道:“敝国君臣饱读贵国典籍,在《史记》里读过此语。”李鸿章继续开导对方道:“本督先不说民众富有后会如何,只说对外通商,其妙无穷。西方通则,一国不能无故侵占别国领土,然则国际法之保护力,仅限于共享商业利益之诸国。比如土耳其与欧美各国通商,俄国侵略土国,英国召各国施加压力,俄国只得撤军离去。若土国如同贵国一样,坚执孤立,与各国不通音问,亦无商贸往来,自然早成俄国之食物矣。另有丹麦和比利时等国,皆为欧洲之小邦,早早与各国签约通商,从无别国胆敢欺辱压迫。此即救弱阻强之妙计也。”

金允植似懂非懂,表示以李鸿章纸条为宝,带回朝鲜,交君臣好好学习。临别又递字道:“敝国缺乏外交经验,若对外通商,贵国可否代表敝国,与各国洽谈签约?”

外交事务错综复杂,利益攸关,一旦身陷其中,难免纠缠不清,里外不是人,只怕没谁愿跳麻纱桶,自惹麻烦。李鸿章连连摇头,写道:“不可不可,通商乃国家大事,只能自国人处置,岂有交外人代替之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难念,也得自己念,别人念不来。”

金允植哈腰而出,去机器局看望过学技青年,离津返朝。各国驻津领事得知金允植受李鸿章开示,准备回国说服君臣对外贸易,一个个兴致勃勃,尾随而去,希望叩开朝鲜国门,实现通商意愿。谁知大院君反对开放国门,李熙虽认可金允植从北洋衙门所学通商富强妙策,却迫于父亲**威,不敢决断。金允植报国无门,唯有仰天浩叹,双泪长流。

各国领事在朝鲜待上月余,无所作为,只好乖乖转回天津。只美国领事不甘心,与海军准将舒斐尔留守汉城,直至冬去春来,黄海解冻,依然没能与朝鲜君臣说上话,不得不悻然西返,来找李鸿章,看他能否想办法。

李鸿章风格,看准的事情,非办到不可。美国与朝通商意愿强烈,中方正好玉成此事,开个好头。李鸿章召见马建忠和周馥,说:“朝鲜拒美于国门外,你们有法子帮舒斐尔实现夙愿不?”周馥说:“舒斐尔在朝数月,无功而返,除朝鲜内斗不休外,也与其君臣不信任洋人有关,若咱们能出面,情形或许会有不同。”马建忠道:“中方可派员陪同舒斐尔跑趟朝鲜,通过金允植接近国王,晓之以理,定能促成朝美两国好事。”

李鸿章当即表态道:“就你俩陪舒斐尔跑趟朝鲜吧。玉山(周馥)充任津海关道,外事经验丰富,眉叔(马建忠)乃我国第一位法学专家,具有博士学位,精通万国公法,你俩赴朝,定有收获。”周馥笑道:“眉叔兄不姓马吗?马到自然成功。”

依李鸿章指示,周马两人赶到美国驻津领事馆,去见舒斐尔,说了愿陪他赴朝签约意思。舒斐尔喜不自胜,说:“朝鲜人排外,不习惯与咱白人打交道,你俩出面,可解除他们戒心。”马建忠说:“舒将军先准备好条约初稿,见到朝鲜君臣,言之有据,以免空费口水。”

“上年赴朝时,咱就已备好条约初稿,只是没能出手而已。”舒斐尔从包里拿出一份英文册子,呈给马建忠。马建忠精通英法各国语言,翻阅一遍,没啥异议,只是里面只字不提朝鲜为中国藩属国,有些不高兴,说:“李相国愿促成美朝签约,舒将军却将中国撇得干干净净,有些不够朋友吧?”舒斐尔说:“美朝签约,干吗写上中国?”周馥接话道:“朝中为宗藩关系,美国与中国藩属国签约,怎能不提中国呢?”

舒斐尔摸摸脑门,说:“此稿是借鉴日朝《江华条约》草拟出来的,日朝条约不提朝鲜为中国属国,美朝条约提中国,有此必要吗?况且美国堂堂大国,只能与主权国签约,与他国属邦立约,不自降国格,令人耻笑么?”周馥气愤道:“既不承认朝鲜为中国藩属,咱俩何必辛辛苦苦,随你跑朝鲜?”舒斐尔道:“你俩不愿促成美朝立约,咱只好找日本人。日本人只想与美国结好,咱透露一声,他们肯定答应得飞快。”

马建忠深知美国与日本走得近,于中国有害无益,扯扯周馥衣角,对舒斐尔道:“美朝条约写不写上中国,咱俩做不了主,得回去问问相国。”舒斐尔说:“问问相国也行,相国主办外交十年,通晓国际惯例,会同意本将观点的。再说朝鲜乃主权国家,万一与签约国出现纷争,中国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无端受累,又何苦来着?”

两人离开美国领事馆,回北洋衙署见李鸿章,禀报与舒斐尔会面经过。李鸿章沉吟道:“舒斐尔所言,不能说毫无道理。毕竟中外宗藩关系属旧时事物,欧美列强不承认不说,连朝鲜、越南、缅甸等中国藩属国也含含糊糊,一方面想留着藩属之名,好让中国出钱出力,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图谋不轨,暗里防范,一遇风吹草动,便抛开中国,投入欧美列强怀抱。越南与法国《西贡条约》,朝鲜与日本《江华条约》就是这么来的。”

周馥不满道:“欧美不承认咱与周边国家藩属关系,可他们凭借船坚炮利,四面出击,把别国变成自己殖民地,岂不可耻之至?”李鸿章说:“与藩属国不同,英法等国所建殖民地,不仅进驻军队,负责国防,连政事、商务、外交皆大包大揽,一竿子插到底。中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有余力管理藩属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