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你的范例片单上。上网看一看这些电影的预告片,有没有你一眼就能认出来的桥段?有没有一些已经进入观众集体意识的标志性场景?想一想你正在写的这部电影,它的预告片会是什么样?你有没有漏掉什么必需的东西?换位思考一下市场人员的工作,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你的剧本,这样能帮助你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惊喜。想几个好桥段出来,给第一幕和第三幕各用一个,然后给第二幕多用几个。再看一遍《夺宝奇兵》,这部影片的开场和结尾都是桥段,中间也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桥段,它们都有助于巩固角色,强化故事,以及提升观影体验。这就是优秀桥段的作用——为故事和角色作贡献(比如《飞跃未来》里的地面钢琴),但又不会对角色或叙事造成干扰。桥段不应该是故事的旁枝,它应该是必要的过场戏的一部分,能够巩固你提出的戏剧论点。

你可能发现了,最成功的桥段往往是在一大群人面前展开的,想想《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里,马修·布罗德里克在游行队伍中唱歌那一段。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桥段是不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要注意,把一个场景或一个动作放在一大群人面前,并不能让它自动成为一个桥段。不要模仿其他电影里的成功桥段,还期盼得到同样的效果。成功桥段的前提之一就是原创性,是大家之前从没见过的。比如《美国派》(American Pie)里的“派场面”。换句话说就是,你也许能辨别出制造成功桥段的原料,然而却没有配方。

回到你的大纲上。看一看主角出场的场景,有没有办法把这个场景升级,提高主角面临的风险,让他更积极主动,更搞笑/可怕/兴奋,更有戏剧张力和感染力。用这种方式检查一下故事的每个阶段,看看你的主要转折和过场戏,怎样能让主角的动作更加吸引眼球?怎样通过高风险的动作而不是通过对白来展示角色的内心,从而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有机会在不违背剧本基调的前提下,把场景升级为桥段,那一定要抓住,不管是在第一幕、第二幕还是第三幕。当然,别忘了,连过山车都会在恐怖的大俯冲之前,先来一段缓慢而平稳的爬升。所以如果你想在电影里加入桥段,就要先在它前面铺垫一段预感,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拜见岳父大人》(Meet the Parents)里有很多优秀而令人难忘的桥段,但它们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编剧格雷格·格列娜、玛丽·露丝·克拉克、吉姆·赫兹菲尔德和约翰·汉博格对剧本的设计,以及主演本·斯蒂勒、罗伯特·德尼罗和导演杰伊·罗奇的精彩呈现。在设计桥段时要记住,一个动作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揭示出了多少与角色有关的东西。脱离实际的桥段很少有机会,甚至从来没有资格被称为“XX式场景”。如果观众不理解也不关心你的角色,以及他的目标和愿望,那你的桥段就不会成功。

2005年9月28日,我们带着加入了新桥段的《陪产假》去各个电影公司做提案,安德鲁·帕奈称之为“巡演”。我们从新线影业开始,接着又去了迪士尼,最后一站是派拉蒙,然后我们接到了代理人打来的电话,让我们原地待命。新线和迪士尼都准备出价,所以我们就不用再去环球了,那是我们原定的下一站。我们跟帕奈在派拉蒙的园区里边吃饭边等,我们的代理人在另一头忙前忙后,比较迪士尼和新线的报价。那天是我们职业生涯中最刺激的一天,一种难忘的体验,我们卖出了入行以来价钱最高的一个提案。

之前那个没有桥段的版本能卖掉吗?也许能吧。它的确让人想起了我们早期写的一些受到制片人欢迎的剧本——《神童》《关岛登月》《居家男人》……它们每一个都是暖心又好笑的剧本。但如果提案里有大场面、大胆而且有机的桥段,会让高管们觉得好像亲眼看到了影片一样,仿佛真的体会到了影片中的乐趣,并且已经知道该怎么卖这部片子了。这样的提案会让电影公司老板抓起电话,打给他的商务总监和我们的代理人说:“这个我必须拿下!”

尊重你的角色,尊重你的故事,尊重你的基调。想办法给你的剧本里加入好看而且有用的桥段。朋友,关于前期准备工作,这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后一条指导了。在大纲里选好位置,设计一些桥段放进去,等你做完这些后,我们就坐下来写一个无懈可击的剧本。

[1] 这句台词出自罗伯特·德尼罗的另一部代表作《出租车司机》。

[2] A型和B型人格,是一类性格行为学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迈耶·弗里德曼医学博士以及雷·罗森曼医学博土在合著的《A型行为与你的心脏》中被提出。他们将一类具备高度竞争性与组织能力,急躁、缺乏耐心、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人群合称为“A型人格”。

[3] 请看本书P178桥段案例章,《陪产假》里的吸奶器段落,成稿日期是2010年5月7日。版权归新线影业所有。使用经过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