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这个词,看上去玄乎,但是了解第六感,可以让我们对于人类的意识和感觉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感觉系统。
第六感和直觉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概念?通常认为,第六感和直觉是大致吻合的,类似的还有潜意识。很多人喜欢把第六感理解成一种预知未来的能力,比如经典影片《第六感》,把它说成一种可以看见亡灵的能力。这些肯定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判断”可以先于“意识”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从四堆卡牌ABCD的任意一堆中抽出一张,卡牌分两种,一种上面写着“好”,另一种写着“差”。AB两堆里“差”牌多一些,CD中的“好”牌多一些。参与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抽牌,在抽了10张卡片之后,仍然不了解情况,但抽了50张之后,大部分人会猜出哪一堆牌更“好”。抽完了所有80张牌之后,他们就会清楚地知道AB堆的牌普遍差,CD堆的牌普遍好。
实验开始前,研究者给被试者的手指连上了一种特殊的电信号探测器,它可以探测手指皮肤的电传导水平。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皮肤电传导水平在抽前10张牌的时候就已经有反应了,也就是说,在他们意识到哪一堆牌更好之前,皮肤已经预先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皮肤肯定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或许,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大脑已经预先处理了一些我们的意识无法察觉的感官信息输入。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心理学教授皮尔斯·豪认为,人们所谓的第六感可以解释为是一种视觉处理流程。他找了10个年龄在19~43岁之间的志愿者,让他们快速查看一个女孩的两张照片,照片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别,比如是否戴眼镜、头发和口红的颜色不同,也可能是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看完两张照片后,被试者要回答两张照片是否一样,并标注出不一样的地方。结果发现,正确率竟然达到了73%。即使只花了很短的时间看照片,即便指不出具体的差别,也能判断出两张照片是不一样的。
看上去不可思议,但这的确就是我们的大脑正在发生的事。豪教授认为,所谓的第六感是类似的视觉处理流程,大脑在忙着处理各种视觉信息,来不及转换成语言表达,于是就有了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
“第六感”这个词本身太过于抽象,如果非要把它定义成预知未来的能力或者超感官知觉的话,现代科学中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这种能力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第六感的这个“六”字本身就有问题。
眼睛代表视觉,探测可见光信号;耳朵代表听觉,探测空气的振动,也就是声音;鼻子代表嗅觉,探测空气中的化学分子;舌头代表味觉,探测食物中水溶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皮肤代表触觉,但是触觉所探测的东西复杂得多,能够感觉到触摸、疼痛、冷热、压力等,都是不同类型的物理信号。
我们为什么怕冷?因为皮肤下面有冷点和热点,热点也叫温点。具体来说,就是一些皮肤感受器只对机械刺激发生反应,产生的就是触觉;而另一些皮肤感受器则对温刺激产生温觉或对冷刺激产生冷觉,前者是热量的输入,后者是热量的流失。
不同的感受器在同一部位的皮肤上的数目是不同的。痛点和触点较多,温点和冷点较少,而相同感受器的数目在皮肤不同部位的数量也不同。光是皮肤的感觉,就不止五种了。如果把第六感定义为超越五感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第六感”可以有许许多多。
内耳的“平衡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想一想我们的耳朵是干什么用的?除了听声音,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感知“加速度”,也就是一种平衡的感觉。一台手机要感受外界的信息,就需要摄像头、陀螺仪、听筒压力、感应屏幕等,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在我们的内耳中,“耳蜗(cochlea)”是真正用来听声音的,其余两个部分——三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和前庭(vestibular),都和听觉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平衡”有关。当我们的头部移动时,内耳中的听毛会随之摆动,根据听毛摆动的方向,三半规管可以侦测头部的“旋转”,而前庭可以记录“直线”方向的加速运动。
身体的“本体感觉”
如果现在闭上眼睛,我相信你依然能够自如地摆出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站在船头的那个经典造型——张开双臂的十字形。虽然闭着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胳膊,但我们仍然知道如何摆姿势。这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有一种探测我们人体自身状态的一种感觉,叫“本体感觉”。本体感觉的信息主要来自骨骼肌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器官,我们叫肌梭(muscle spindle)。它是被包裹在骨骼肌中的一种特殊的纺锤形的肌肉纤维,能够感应肌肉的拉伸变形。还有一些器官也可以传感肢体状态信息,比如感知关节运动的高尔基腱器官(Golgi tendon organ)。当我们在学习复杂动作,比如游泳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整个身体,这时“本体感觉”的反馈就非常重要了。
内脏的“机体觉”
还有一类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天天都能够感受到的感觉——内脏感觉。这一系列感觉有:饥饿、口渴、饱胀、窒息、疲劳、便意、恶心,还有各种脏器的疼痛、性快感,等等。内脏感觉也有一个名字,叫机体觉,指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当内部器官工作正常的时候,各种感觉融合成正常的自我感觉。你觉得自己感觉不到器官在某个位置,因为它是正常的,信号被我们自动屏蔽掉了。
我们所拥有的感觉远远不止五种,所以每个人都有第六感、第七感,甚至是第十三感。在一些特定机制下,神经系统还会表现出一种补偿机制——当我们缺失了某一种感觉,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从而帮助我们形成认知,而这种替代与重塑,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
我们作为一个生物体,无论是监控自己的身体,还是输入获取外界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超能力。在动物界,蝙蝠可以通过超声波来感觉距离,鲨鱼有感受电的能力、鸟类能够长距离迁徙……或许,这些超能力在人类进化的道路上也都曾经出现过,只是太久不用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