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偏见和偏差:认为自己没有偏见本身就是偏见(1 / 1)

先讲个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需要加厚战斗机装甲来提高飞行员的生存概率,但是那时经费有限,只能够对局部升级加固。问题就来了,究竟哪个部位最关键呢?要把有限的装甲装备上去,抵御敌人的火炮,他们决定采取统计调查的方式。于是他们检查了每一架战斗机返回时受到的损伤程度,计算出飞机整体的中弹状况,再根据模型数据去分析,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分析发现盟军飞机普遍中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有的机翼几乎被打成了筛子,而相反中弹最轻的地方是驾驶舱以及尾部发动机,许多驾驶舱连擦伤都没有。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加厚机翼,而正当他们准备给机翼加厚装甲的时候,一位统计学家阻拦了他们。

这位统计学家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他认为应该加厚的是驾驶舱和飞机尾部,理由非常简单,在这两个位置中弹的飞机都没有飞回来。

幸存者偏差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重要的偏见或偏差,那就是幸存者偏差。我们逛博物馆的时候,常常会感慨那些古代的工艺品制作精良,美轮美奂,坚固耐用,几千年下来依然保存完好。我们还会感慨几十年前的家用电器或老爷车经久耐用,甚至可能“吐槽”现代的工业产品不经摔,因为在我们生活中用坏了、破了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和博物馆展品或老电器同时代的绝大部分物品又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也因为脆弱和简陋而被历史淘汰了?

能留到现在的肯定是当时那些物品里的佼佼者,或者是被佼佼者们精心保存下来的。比如皇室的陪葬品,本身就是顶级的物品。

另一个例子是当你或你的亲人得病的时候,尤其是得了重病,经常会有人适时出现,并且一本正经地推荐来自非正规医院的所谓神医或者祖传偏方,还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这个绝对好,绝对有用,我家的谁谁就是这么治好的。设想一下,那些来自非正规医院的所谓神医或偏方,究竟有没有治好他的亲戚呢?假设这个推荐人是一个诚实的人,的确是治好了,但是这个所谓神医或者偏方如果治了一百个人的话,一百个人当中又治好了几个人呢?

类似的还有算命先生,以及很多人喜欢看的星座占卜。我们虽然都听到过身边非常熟悉的朋友说某某事真的很准,但是依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们都是概率背后的幸存者。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有一天我邀请你到我家做客,你看着我打开了冰箱,发现里面都是可乐、啤酒、速冻油炸食品、各种巧克力和高热量的食品,你会怎么想呢?你会觉得我是假冒的健身人士,嘴上说着什么健康饮食,背地里却干着这样的勾当,对吧?而事实是什么呢?因为我对饮食要求非常严格,蔬菜、水果、鸡胸肉、牛肉、鱼片这些东西消耗得非常快,反倒是你刚才看到的这些东西,有些是朋友送的、有些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有些是偶尔解馋的。总之虽然这些东西占到了我目前食品储量的主流,看上去都不太健康,却并不能够代表我真实的饮食结构。

类似于成功学鸡汤,通常都是“幸存者”的故事,这就使得大量的失败案例被刻意或不经意地隐去了。对于幸存者偏差最有趣的思考在于,我们要获取某一件事情的完整信息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对于专业的统计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误差是不可能的,所以看待事物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消极偏差

另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消极或负面偏见,简单地说就是与正面信息相比,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敏感,比如我们常常会注意到的关于空难的新闻。

大家会觉得空难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所以就会印象很深刻,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飞机恐惧。但事实是什么呢?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看,飞机事故后的生还率在90%以上。哪怕你是一位每天都要坐一趟飞机的空中飞人,从概率上来说,你需要上万年才会遇到一次重大的事故,而且还不是致死事故。要碰到一次这样的事故,你的飞行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十几倍才行。而相比之下,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数量和死亡概率明显高得多。但是因为太频繁、太普遍了,媒体也懒得报道,所以就给人一种相比坐飞机,坐车其实并不危险的错觉。

首因效应

人与人的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会形成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最长,持续的时间也非常长,相比以后得到的信息,首因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都会强。首因指的是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不仅是人,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你小时候第一次接触某种动物的经历,当时的印象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要改变这种印象是非常难的。所以跟人家交往,尤其是相亲,得特别认真地对待,否则很有可能要花一辈子去改变第一印象。类似的还有职场面试,它背后的确存在这样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近因效应

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会让你彻底改变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学校里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两个人原本关系很好,因为一件琐事就分道扬镳了。或者你和你家亲爱的昨天晚上大吵了一架,没有和好之前,你可能对他的主要印象集中在:这人怎么这样啊?一点都不知道让着我。可能会把之前那些好的印象暂时抛在一边,这就源自于另一种效应——近因效应。

和首因效应相反,它指的是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是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知会占据主体地位,掩盖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这又引发了另一种思考,就是如果我们要和一个人成为长期的朋友,在临别时是不是要给他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印象呢?所以要送人礼物的话,最好是在派对快结束的时候再拿出来。同理就是写作文的时候,开头和结尾真的很重要。

光环效应

还有一种常见的效应,也是我们认知不客观的体现,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光环效应。就是当你给一个人贴了一个标签,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了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就倾向于根据这个标签去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就好比我们不能接受某个明星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因为觉得他是偶像,是完美的,任何的小瑕疵都不应该存在,都是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当一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变成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坏的,这在两个人的感情关系当中很常见。

刻板印象

通常我们会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笼统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者同一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之处,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行为和社会态度也可能比较接近。比如在地域方面,一提到英国人,很多人会觉得很绅士,美国人狂放不羁,上海人很精明等。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特例的存在,可能这一类人在这个群体当中只占到20%、30%,又或者他们只是统计上的幸存者,因为太标签化了,所以强化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

又比如职业印象。教师文质彬彬、医生严谨,就是我们在和这个人深入接触之前打上的标签,这个特征一旦被固化,就形成了社会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会放到首因效应之前,会成为我们对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当我们在描述某人的时候,会觉得别人的一切都是本该如此;而当我们描述自己的时候,会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影响而导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遇到了“学霸”,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学霸”,否则不可能学习那么好,想到自己学习不好,可能会去找很多客观理由:这两天家里的事情比较多,使得我没有好好地去准备。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或者自我服务偏差,就是说相较于失败,我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成功负责。我们会用一种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式来分析模棱两可的信息,简单来说,如果我考试考砸了,减肥失败了,我可能就会觉得是因为**我的东西太多了,反正不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减肥成功了,那就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这些客观因素同样会影响我们最终取得成功。

信念偏差

信念偏差是指当分析某个论点的逻辑推理是否有力的时候,会因为是否相信结论而产生偏见。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与我们结论一致的答案、论点或推理,而无意识地屏蔽那些可能是对的、但是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总是倾向于生活在我们自己营造出来的温暖世界里,而非客观真实的世界。

在一般人的观念当中,偏见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应该是成反比的,好像读书读多了,偏见就会越来越少,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心理学家勃兰特和克劳福德曾经对将近6000名美国人做过一个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无论认知能力高低,凡人皆有偏见。差异在哪儿呢?差异在于偏见的倾向不同,比如读书读得多或者高认知能力的人,他们的偏见往往针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而低认知能力者的偏见多是族群之间的偏见。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鲁姆通过对婴儿的研究发现,人们从小就懂得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辨别好坏,比如说我们更喜欢照顾我们的人,讨厌那些经常忽视我们的人。正是通过这些经验,我们会展开更高层次的认知以及更广阔复杂的社交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曾经做过另一个实验,将一群人分为两组,并且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是按照实验的特性来区分的,但实际上就是随机分组,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伎俩。实验者给了他们一笔钱,发现这些人在分配这些钱的时候,会将比较多的钱分配给和自己同类的人。由此可见,人天生具有社会分类的倾向。只要人为画出了一条群体界限,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强内部的团结以及对其他群体的抗拒。

研究者还就“是否觉得自己持有偏见”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了志愿者8个关于偏见的案例,然后让他们评价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同时评价社会普遍的看法是否存在偏见。结果大多数人认为别人的看法存在偏见,自己的看法却问题不大,即便之后阅读过相关材料,他们也很少承认自己存有偏见。

这个实验得出了两个结论:一,认为自己没有偏见本身就是偏见;二,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偏见,对于我们个体而言,要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周详,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看待某些事情有可能存在偏见。当别人对你有偏见的时候,也不要太较真,这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人品差,很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另一个可能让人想想感到害怕的是,营销学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在偏见上的弱点。你想想看前面提到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如果把这些知识和其他的一些内容结合一下,是不是你变成了一个可以驾驭偏见、利用偏见的人呢?事实上,我们就是在被这样影响着,当你被一些东西洗脑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它恰恰切入了你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