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实当中正在经历的某件事情,忽然感觉曾经经历过。明明是第一次到访某个地方、遇见某个人,却又感觉似曾相识。大部分有过这种感受的人,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曾经梦见过。更有甚者,把这种感觉说成是时间轮回,或多重宇宙存在的证据。还有人认为,这种体验并没有那么神奇,或许只是大脑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名词——“既视感”(Déjàvu)。
“既视感”这个词是由日本人借用汉字创造或者翻译出来的汉语新词汇。要在汉语当中找出一个和“既视感”最为接近的词,应该就是“似曾相识”。
Déjàvu不是英语,是在英语世界当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法语单词。因为在英语里找不到一个特别准确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于是大家都用了Déjàvu。
19世纪后期,一个法国的研究者埃米尔·波拉克,在他的《心理科学的未来》一书中提到这个词,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这一现象的本质。
“既视感”和“潜意识”
虽然距Déjàvu的提出到今天已经有140多年了,研究者也一直在努力试图解释Déjàvu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可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法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定论,只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造成“既视感”Déjàvu的种种可能。
先来看看精神分析是怎么说的。说到精神分析,就不得不提弗洛伊德。“本我”被弗洛伊德认为是我们心理结构中最内核的一层,它代表了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欲望、恐惧等,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而自我(EGO),则是心理结构的中间一层,是我们的意识层面。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自我有时不允许本我中的种种冲动浮现到意识中来,自我像是一个卫士压抑着本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去周遭的环境中寻找符合本我的东西。因此,当我们经历Déjàvu的时候,是在被不自觉地提醒着某个无意识的幻想的存在,这些幻想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平时是被锁着的,但当环境中有些线索提醒了它们的存在时,它们就会渗入意识的王国。
这样看来,“既视感”像是本我的无力抗争。弗洛伊德提出,这些体验来自受压制的欲望,或者与受压力事件相关的记忆。对于这些记忆,人们不能像正常记忆那样去回忆。他同时认为,人们在疲惫和压力大时,更容易产生幻觉记忆。
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位大神荣格也对Déjàvu很感兴趣。有一次他到非洲去旅行,从火车的车窗向外看,看到一个瘦瘦的黑皮肤的人靠在一柄长矛上,火车继续前行,他写道:“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这种感觉伴随着他的整个非洲之旅,荣格在他的书中将这种感觉称为“来自久远的已知”。他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了“集体潜意识”,即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在——一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后来又被个体的人类体验为Déjàvu。
“既视感”的分类
现代心理学界认为,“既视感”可能包含这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已经经历,就是某种场景好像在什么时候经历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特点是感觉强烈,细节清晰。而且不仅仅是视觉,连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周围的一切,都好像是过去某个时刻的拷贝。就如同过去某个事件A被你遗忘,然后突然想起来。但实际上并不是恢复了什么记忆,这种场景一般很短,只有几秒到几十秒。
第二种是已经想过,就是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这种感觉和前面提到的场景经历不同,你所经历的不再是场景、环境、动作,而是某种感觉,无论这种感觉是愉悦还是郁闷,都是一种久别重现的感觉。所以带给你的首先是惊讶,然后才是这种感觉本身所能带给你的影响。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极端情绪,尤其是在你接近失控的时候。
第三种是已经拜访。这种感觉是我觉得最神奇的,但是这种感觉的经历者相对而言是最少的。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个人到达某个陌生的、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时候,感觉周围的环境却是如此熟悉,好像自己对周围的细节了如指掌,又好像曾经在这个环境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人都只经历过这三种Déjàvu中的一种或两种,只有极少数的人三种情况都经历过。
记忆的“存储”
要了解既视感,可能还得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记忆是怎么回事。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重塑自己的大脑。一般来说,和情绪密切相关的记忆容易转变成长期记忆,此刻让你回忆之前的人生,能够浮现出来的场景应该都是那些激动的、喜悦的或悲伤的、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场景。
记忆分很多类型。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被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与先前的记忆相匹配,于是,这段记忆就被激活,并且提取出来。
就信息存储而言,计算机和人脑是很相似的,但也有许多不同。相比计算机,大脑似乎更容易遗忘。研究发现,对过往事件的回忆过程,在神经层面上更接近于重建,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读取。计算机读取一张照片,第二次再去读取,它还是一样的,然而大脑读取记忆的过程不是这样。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仿佛城市之间的道路,长久不用就会出现经久失修的情况,这些记忆就被忘却了。
那么,这些被遗忘的孤岛还能再被发现吗?是可以的。一旦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比如某种味道、某个故人重新出现了,重建了大脑和失散记忆的连接,那些过往的记忆就会神奇般的一夜复得。这种经历很有诗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中就描述过:“成年后一块玛德琳糕点的味道,裹挟整个少年时代的记忆汹涌而来。”
记忆的“错觉”
除了记忆失散外,另一种记忆故障叫记忆变形。有些时间久远的记忆经过千百次回味之后,可能变得与事实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
回顾往事的过程类似于考古学家一次又一次发掘古代城池残骸,每一次都会在还原的基础上改变一些细节。如果要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几乎不可能。今天对于一些遗迹的重建,实际上是历代考古学者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后,与遗迹本身的一种糅合。
《记忆的七重罪》里边就提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学教授被人控告强奸,但是他的不在场证明是滴水不漏的,因为案发当时他正在接受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采访。更凑巧的是,他当时接受采访的这个话题就是记忆是如何不可靠。后来对被害人进行调查,发现原来是被害人受到袭击之前,正好在看这段电视采访,情急之中,她的大脑把看到的电视里的内容和遭到性侵的事件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全错误的记忆。她却丝毫没有察觉,坚信自己记住的就是案件的真实过程。
前面举了错误记忆的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还有一种途径是一个原有的记忆通过回忆被重新打开,同时,来自外界的新信息被大脑整合进了这个打开的记忆,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记忆。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把一个word文档从硬盘调进内存,修改编辑之后再存回硬盘,覆盖原来的文档,大脑中的这个过程叫作记忆的再固化。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自然地发生这一个过程,当人们没有意识到记忆已经改变,而把新的记忆误以为是原来的记忆时,错误的记忆就产生了。
在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今天的主题Déjàvu,即“既视感”。虽然说目前我们尚未对Déjàvu的产生原因有确切的定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认为,Déjàvu就是一种错误记忆,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困难,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
再来看看实验心理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爱德华·铁钦纳的观点。他认为Déjàvu是由于知觉过程分裂为两部分:在完全的知觉加工之前,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快速的无意识加工,当前的知觉体验与较早的印象相匹配,就可能产生熟悉感,这两个知觉过程的分离可能来自外界环境干扰或者心理状态变化。比如我们在某一天过马路的时候,无意识地瞥了一下对面的一家商店,但是我们自己却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穿过马路再看到商店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意外的熟悉感。
整体的相似也可能诱发错误的熟悉感。比如说我们到朋友家,客厅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你以前见过的,但是也许整体布局和你以前住过的某个地方有些相似,也可能诱发你的Déjàvu。有一项研究就是给参与者看许多场景图片,一周之后,再让实验参与者来判断他们是否去过这些照片所在的地点。这些图片都来自参与者们没有去过的一所大学,对于那些独一无二的场景,比如图书馆大楼等,参与者基本都不会混淆。但是对于一些日常的场景,比如大学的教室或图书馆的阅览架,参与者就很容易错误判断为曾经去过,这或许是因为教室和图书馆的摆设大多比较相似。
专门研究Déjàvu的学者霍曼斯说,Déjàvu就像是通过视频监控中的模糊图像来分辨某个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被激发了。只不过那些原始情景仅仅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无法完全提取。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某些小的熟悉片段可能会成为产生Déjàvu的来源。比如一次自驾游让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既视感的体验,但事实上可能我曾经试驾过同样款式的汽车,所以同样的味道、座椅、仪表盘的外观、触感等,会让我回忆起可能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曾经有过的记忆。
另一个理论“传输延迟论”认为,把这种似曾相识的信息放入我们大脑的不是别人,更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因为你的既视感所感受到的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0.1秒以前,虽然只差了可能0.1秒的时间,但是会让你错误地认为这件事已经发生过,从而产生既视感。
“既视感”和“想象”
有时,当你仅仅想象了一件事,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这个并未发生过的画面也有可能让你感到熟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曾经读过的某本小说里的某个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在头脑里重现,重新提取出你当时想象出来的那个画面。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亚基拉·康纳的观点认为,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当我们有了记忆,大脑就会忍不住去回忆。但是如果我们的认知时刻都在回忆中产生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在极端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分不清现实跟回忆。那些患有永久性幻觉记忆症的人,会直接把记忆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来感受。
英国媒体报道过一名23岁的青年,他的既视感已经严重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我们的既视感会让我们觉得好像经历过,但他的情况是真实地感受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又经历一遍。因为这样强烈的感觉,他已经不能看电视或报纸,因为觉得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好像活在过去中,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到现在还无法找出确切的原因,但这个病例也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既视感”可能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发现,这名青年患有焦虑症,同时也发现他曾经使用过二级毒品LSD,这些都可能导致他出现幻觉。说这个病例让我想到了电影《搏击俱乐部》里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活在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里,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现“既视感”?一般来说,和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让我们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比较大。比如说青春期的时候,人体的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使人处在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非常活跃,这时就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了。
《科学美国人》的一项调查表明,人群当中有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这并不稀奇,大约1/3的人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特别是15到25岁的年轻人。在报告中,最早出现Déjà vu的时间多是6到10岁之间。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有既视感呢?实验显示,Déjà vu比较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或生病的时候出现,或被不熟悉的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此时大脑无法对收到的信息做很好的处理。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也比较容易出现既视感,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比较丰富,经常遇到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新事物,年轻人的生活往往也更加忙碌,更容易疲惫,因此大脑“打结”的时刻就更多了。
有一个说法,Déjàvu的出现频率在成年早期会达到峰值,而在25岁之后会缓慢下降,直至老年。一些学者认为,Déjà vu的出现是大脑处于健康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因为这说明我们的大脑能够识别出那些“错误的熟悉信号”,起码能意识到眼前这个好像熟悉的景象并非真的遇到过。而当人过了25岁,年龄逐渐增长的时候,识别出这些信号的能力会逐渐变弱,我们开始相信这个信号是真的。
和“既视感”对应的,还有另一种感觉——“未视感”,法语叫“Jamais vu”——未曾相识。举个经典的例子,盯着一个字看久了,字忽然变得很陌生,长时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也觉得不认识了……无论是“既视感”还是“未视感”,人类对它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太多未知,但正是这些神奇的未知,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