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预演和复习?(1 / 1)

如果说,睡觉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疲劳,梦的作用是什么呢?

有人觉得,如果晚上做梦了,就说明没睡好,要是“一夜无梦”,那就是高质量睡眠的象征。千万别把梦当成一个“捣蛋鬼”,认为它是来破坏我们的睡眠的。恰恰相反,一些研究认为,做梦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白天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恢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其实是天天做梦的。有时候觉得自己没做梦,那只是醒来之后我们把做过的梦忘记了。

研究发现,脑电波在白天清醒的时候,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总的趋势是,频率会变慢,振幅会变大。在睡眠的某个阶段,脑电波的频率比较慢,所以叫“慢波睡眠”或者“安静睡眠”。

但是,当脑电波频率越来越慢,慢到一个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弹,频率就变快了,这时振幅也会变低,同时还会伴随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等现象。在这个阶段,眼球会不停左右摆动。所以研究者也非常形象地叫它“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叫“快波睡眠”。这个现象是在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名学生发现的。他们发现,此时观察睡眠者,他们不仅眼睛动得很快,脑电波也像是处于清醒状态。

快速眼动

为了研究梦,研究者想了一个办法:当观测到实验参与者的脑电波开始活跃,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时,就立即把实验参与者叫醒,然后问他:“你是不是在做梦?”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回答说:“我的确是在做梦。”由此,研究者便推测,“快速眼动睡眠期”应该是我们做梦的阶段。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我们的眼睛也会像醒着的时候一样不停乱转。我们是不是只在这个阶段才做梦呢?起初研究者的确认为,只有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做梦。但是,近期的研究却发现,在“慢波睡眠期”里,我们也会做梦,但做梦的概率要低很多。而且,这个阶段的梦,和“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不太一样,并不是形象生动的,通常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正梦见自己在考试。但是要问他具体的细节,比如考场什么样的?旁边坐的是谁?是什么类型的考试?考什么题目?他就答不上来了。所以,有时候我们醒过来,梦境的内容记得一清二楚,每一个细节都特别清晰,但有时只能记个大概。

我们是如何把梦遗忘的呢?白天经历的事情要忘掉是很难的,但是梦为什么很容易会忘呢?这就要说到睡眠周期了。睡觉的时候,“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不断交替,脑电波频率从快到慢,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这样循环下去。从快到慢再到快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通常是90分钟,我们一晚上要经历4~5个睡眠周期。如果我们醒过来的时间恰好刚刚完成了一整个周期,自然地从“快速眼动睡眠”经过“慢波睡眠”而进入清醒状态的时候,对于梦的记忆就会被抹掉,这时醒过来就完全不记得自己做过梦了。如果你“一觉睡到自然醒”,就是在刚刚完成几个周期之后醒过来。如果醒来之后,还记得自己做的梦,就说明不是自然醒,而是被吵醒的。

被吵醒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是被闹钟吵醒的,在醒之前,闹钟响了很久,很可能在你的梦里会出现和铃声有关的场景,比如远处的教堂在敲钟,学校的上课铃响了,过马路的时候一辆自行车狂按铃。如果是用手机设闹钟,可能会梦见自己的手机响了,有人给你打电话,找不到手机,找了半天,忽然醒了过来,原来是闹钟。如果外面正好在下大雨,把你吵醒了,你在做的这个梦里,很可能会出现和水有关的场景。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进入梦里。梦里出现的东西和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但并非绝对相关。关于梦的含义、如何解梦,下文会详细来说,现在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理论一:信息筛选理论——梦与记忆的形成有关

关于为什么会做梦,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自古以来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有关梦的理论,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认为,梦可能和记忆的形成有关,做梦其实是帮助我们筛选记忆。因为,白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这些信息都会输入大脑,但很多信息没有价值,大脑不需要花精力去记住。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把这些没用的信息过滤掉——有用的就放到“记住”的篮子里,没用的扔到“忘记”的篮子里,还有一些可能会放到“一定要记住”的篮子里。

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觉得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白天经历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活动,或者被某件事情感动了,觉得一定要记住。白天非常兴奋,到了晚上很有可能会做和白天经历相关的梦。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就在处理白天的各种信息。在整理信息的时候,这些信息碎片活跃起来,构成了我们的梦。梦只是记忆形成过程当中的一个“副产品”。

理论二:大脑调节理论——梦就像计算机休眠时的屏幕保护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理论是“大脑调节理论”,认为梦绝对不是什么“副产品”,而是用来调节睡眠中的各项生理指标,比如调节体温、补充神经递质等。说白了,梦就是不断地刺激大脑,让我们不至于“睡死过去”。

睡眠时,我们身上的好多器官可能不明白大脑在干什么,就停止了运转,所以要时不时刺激它们一下。当大脑觉得某些区域好像休眠时间太长了,可能会有“睡死过去”的风险,就会刺激一下,唤醒一下。像医生查病房,看到1号床病人睡得好像有点久,就来推一推,看到动了一下,知道没什么事,再去看看别的床的病人。我们可以把梦比作计算机休眠时的屏幕保护,只要确保屏幕——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始终处在“可激活状态”,至于屏保的图案,也就是做梦的内容,都无关紧要。

有时候,我们睡觉时身体会突然**一下,按照这个理论,很可能就是大脑以为身体快要死了,所以让你**一下,看看是不是还活着。关于“睡觉的时候突然抽搐”,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当肌肉彻底放松的时候,大脑会误以为我们在自由落体,于是立即启动“应激反应模式”,指挥全身肌肉行动起来,试图在下坠过程中抓到什么东西。于是,本来已经放松的肌肉就会突然收紧。

理论三:外部警觉理论——在梦中,我们依然保持警觉

也许大脑就是不想让我们好好睡觉。因为大脑觉得危险随时会临近。在了解了恐惧之后,理解这样一段话也不难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人类学家唐·西蒙斯(Don Symons)提出过关于梦的“外部警觉理论”。他认为,前面说到的“大脑调节理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梦境有很强的视觉性,在听觉和嗅觉上却相对苍白很多。

回想一下,很多梦都像是默片。梦里有对话,你也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听到声音。至于嗅觉,更是从来没在梦里闻到过味道。

关于有没有听觉是有点争议的。有人说,能够听到梦中人物对话的声音。但是对于嗅觉,几乎没有异议。为什么我们的梦没有气味呢?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嗅觉和其他感觉不同,处理嗅觉的直接相关区域是在嗅球,不在大脑皮层,所以受大脑活动的影响比较小。西蒙斯的“外部警觉理论”是从进化角度对此来分析的。

西蒙斯认为,人在睡觉的时候,不得不将自己暴露于外部真实世界的危险之中,这时我们的防御力是最低的。所以在潜意识里,必须要通过某些感官来监察外部环境。如果把所有的感官全都用来做梦,你很可能就闻不到浓烟的味道,也察觉不到逐渐逼近的猛兽和敌人。至于为什么做梦的时候视觉效果最强烈,可能是因为睡觉的时候本来就是闭着眼睛的,而且通常天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就让“看不见的视觉”用来做梦。

“外部警觉理论”认为,我们睡觉的时候始终对周围保持警惕。那为什么有些人会睡得很死,打雷都听不到,闻臭袜子也没反应?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当我们觉得这个环境很安全,就会放心大胆地睡;如果你今天露宿街头,除非你经常露宿街头,不然肯定一晚上都非常警觉。还有,如果在考试前夜,或者第二天要特别早起,晚上也可能会醒来好几次,因为怕睡过头,心理上觉得不安全。

“外部警觉理论”看上去有道理,但是它跑题了,没有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理论四:危机模拟理论——梦是对危险世界的提前演练

同样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有另一套理论,那就是“危机模拟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名芬兰神经科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又被加拿大科学家加以完善。“危机模拟理论”认为,梦是对危险世界的提前演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而做梦就是把我们已经遇到过的危险情况,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组合起来反复练习、反复模拟。有一天真的遇到,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我们会梦到追杀、坠落,就是因为祖先在远古时代遭遇过这样的事。梦是个庞大的数据库,集成了我们祖先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的逃生经验。每做一次噩梦,都是一次安全演练。

这套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噩梦,对于美梦也可以解释。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很多美好的事情,为了让我们在面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时候不至于太喜出望外,以至于乐极生悲,于是就在梦中预演了很多遍。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放心不下我们!

上面这些理论看上去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答案呢?仔细回味一下,每一种都说得通,但每一种又似乎不能解释所有的梦。所以,梦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梦?在大脑的秘密被完全破解之前,关于梦的谜题仍然会是个谜。

我亲眼见到我家的猫睡着睡着会被吓醒,感觉像是在做梦,当然,这是我的主观猜测。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

没有一只动物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时被叫醒后会告诉你,我做梦了,即便它告诉你,你也听不懂。不过,的确有人设计过类似的实验。根据实验推测,至少大鼠可能是会做梦的。研究者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发现,大鼠在睡觉的时候也有“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于是继续实验,他们白天让大鼠学走迷宫,同时检测它们大脑中海马体的活动,海马体是和记忆有关的一个脑区。然后让大鼠睡觉,在它们进入“快速眼动期”时,再去测它们的脑电波,结果发现,这时的脑电波和它们在学走迷宫时候的脑电波非常相似,甚至能够通过脑电波,判断出它们在梦里走到迷宫的哪个地方了。这说明,大鼠们在睡觉的时候,不仅回忆白天做的事情,而且回忆得非常具体。

其他动物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有成果的实验。不过,许多研究者相信,猫和狗应该也是会做梦的。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猫和狗在睡觉的时候,嘴角会抽一下,小腿会蹬一下,这很可能就是在做梦。如果根据“快速眼动期”来推测动物是否会做梦的话,穿山甲是拥有平均最长“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