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分享几个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一星期内看完一本书,一个月之后减掉20斤体重,三天内把方案做完,每天跟父母通电话……
这几个谎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时间限制,在某个期限内要把这些事情完成。你会发现,“哎呀,反正还有的是时间;哎呀,最近有很多麻烦事……”各种各样的事让我们把很多计划之内的事拖延下去了。所以下面要说的就是拖延症。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的英文单词很长,是Procrastination,就是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上,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影响个人发展,很多人虽然没有因为一些实际的事例导致受挫,但在与拖延症斗争时的心理煎熬也影响了情绪。
有一句中国古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钱鹤滩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的几乎同一时期,西方一个叫爱德华·霍尔的人在1542年出版了一本书,里边用到了这个单词,Procrastination。但是,直到工业革命以后,拖延症才逐渐具有了现代的含义,即以各种各样的推迟的方式来逃避执行或者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
拖延症到底是个例还是一个普遍现象呢?来看另一份数据。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情况,而正常的成年人当中有多达20%的人每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拖延行为。美国和加拿大专门研究拖延症的专家根据一个数据推算,认为全世界可能有将近十亿人患有拖延症这种疾病,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拖延症。
“拖延症”的六种类型,请对号入座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但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引用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R.法拉利的分类法,他管拖延症叫慢性拖拉症,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几个典型的类型。
第一类叫惰性心理。这类人总是把“明天做”“以后做”这样的词挂在嘴边,不喜欢的、费力气的事能拖就拖,心想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得过且过,不到最后一刻绝对提不起精神来。
第二类是享受最后关头刺激的高效率。我要承认我就经常这样干。觉得自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最后关头时间有限,效率反而大大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体会到征服挑战的快感。
第三类是害怕去做。法拉利教授将之称为逃避型拖拉症患者,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经常会害怕做不好某件事而迟迟不肯动手。这种逃避和恐惧感在心里积累得越多,就越不想做,结果往往也越不理想。
第四类就是追求完美的人。这些人做事是尽心尽力的,但是仍然要拖到最后一刻,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比如,我可能很早就把这篇文章写完了,不断地改,不断充实,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第五类和第六类不是法拉利教授的分类,但也是大家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第五类叫作开始困难症,很多事很难开始,等你真的去做了,会发现可能三四个小时或两三个小时就一气呵成做完了,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开始。
第六类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拖拖拉拉,即使开始之后进展也极其缓慢。这种通常是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想逃避。人都有惰性,一旦有些困难,觉得兴趣不是很大,就会拖,效率很差。解决方法,就像坚持跑步一样,得靠意志力了。
“拖延症”可以克服吗?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一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所以还是早做早了,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要完成它。
说到怎样克服拖延症,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做计划,比如列一个时间表。但是会有这样的情况:你写了一个很周密的计划表,写完之后发现根本没法执行,就算执行了也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干扰,导致没法完成这个计划。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计划谬误。
以我为例,我做一期节目的时候,周一想好选题,周二搜集资料,周三开始动笔,周四录音,然后制作上传,因为我把很多的事情分散到了每一天,每天做的事也不多。这就导致了什么情况呢?我在周一应该确定选题,但是同时想到了四五个很好的选题,就犹豫不决,想明天再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确定了一个选题,但是我忽然接到了一个任务或者要去完成一项工作,可能家里还有一些事要忙,这两件事一来,我就发现自己今天没办法完成了,搜集资料的时间被其他事情占据了,但是心里想没关系,反正还有明天。到了第三天,把第一天、第二天的事都合在一块去做,就会发现,需要完成的工作太多了,压力很大。
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达到一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忽略那些突发的、偶然的、可能会影响我们计划执行的情况,并且高估自己的能力。
人不仅有生理周期,心理状态也是有周期的。你不能保证每一天都是同样的状态,也不能保证不可控的外界因素不会影响到你执行计划。
说了这么多,总觉得好像拖延症是不治之症。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办法,看看哪一款适合自己,便于执行。
方法一:分轻重缓急
第一个就是列计划,我们列计划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我们常常处在多任务处理状态,很少会在一段时间内只需要处理一件事。即使工作或学习上只有一件事要做,你还要生活,生活中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也得完成。怎么办呢?换一个思路列计划:可以把必须做的事情归类到四个象限里——必要及时、必要非及时、及时非必要、非必要也非及时。学会这个方法之后会发现,有一些非必要也非及时的事情完全不用列在计划当中,要去做的是那些及时又必要的事。
方法二:先开始再说
万事开头难,我们往往害怕开始,一旦开始了,再执行下去也就很快了。所以,先开始再说。
小时候写作文,想用一个很棒的开头,然后就想这个开头,想啊想想啊想,从中午想到了晚上。其实,可以干脆先写起来,哪怕用个最普通的开头,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思路越来越顺了,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补充进来,写到最后忽然意识到,原来开头可以这样写。
我们的脑子也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需要先预热一下,然后再逐渐进入状态。当我们觉得开始很困难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开始了再说。
方法三:改变自己的认知
还有一种类型,因为完美主义而导致拖拉,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努力把事情做好没有错,但如果想着要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压力会产生回避心理,最终导致了拖拉。
这时就要说服自己,没有完美的人或完美的事物。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世界变得丰富和美丽。每一件工作即使你完成的时候觉得是完美的,别人也能找出它的缺点,如果你不完成,它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缺陷。
方法四:和不拖拉的人一起做事
拖拉可以传染,不拖拉也是可以传染的。还记得同学一块做作业,比谁先做完吗?这时候效率非常高,往往可能你回家需要做四个小时的作业,在学校里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因此,找些朋友一块来克服这个坏习惯,可能要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但首先,得找到不拖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