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们为什么会尴尬?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1 / 1)

尴尬症,尴尬!

尴尬这种状态其实挺有趣的,不仅是自己尴尬的时候不舒服,看到别人尴尬好像也会不舒服。所以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非常尴尬的话题。

恐惧这种情绪虽然不好受,但是能让我们避免危险;哭泣和悲伤能够让我们释放压力;而同样作为负面情绪的尴尬好像没有太大用处,为什么这种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会保留至今呢?换句话说,尴尬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我们离不开的尴尬

尽管我们都更愿意活在没有尴尬的世界里,实际上这种感受在人类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身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离不开尴尬。下面就先来分析一下尴尬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是自由人。但事实上,只要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人就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你不能飞,也不可能真正回到过去,不可能在岩浆里面游泳……这些物理和生物规律的限制给我们的自由划定了一个范围。而另一重限制我们自由的就是法律法规,它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底线——你不能把别人的钱包放进自己的口袋,不能砸了停在你家楼下的车。在法律之下,还有道德和礼仪的约束——你打喷嚏的时候不能对着别人;野餐完不能留下一地的垃圾;不能每次和朋友吃饭总等着别人买单……这些行为,你要是真的做了也不会被警察抓起来,但会让你不受欢迎。

尴尬很有趣,它是一种更加轻微的限制,提醒着我们注意那些道德和礼仪尚未触到的部分——那些会让别人感到不适的情况。

设想一个场景:你我在正式场合初次见面,应该礼节性地握一下手吧?如果我非常热情地紧紧握住你的手,而且久久不愿放开,想想就有点尴尬吧?握手的时间太久不违反物理规律,也不犯法,礼仪规范中握手时间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是一旦过长了就会让人觉得尴尬。如果你经历过这种被人长时间握手的尴尬,或者你自己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那么下次你和人握手的时候一定会把握得更加精准,以免造成尴尬。

尴尬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未来避免出现某些类似的举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尴尬限制了我们最细枝末节的自由,它的产生源自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准则。但这其实不是坏事,限制一定的自由是让我们更好地享受既有的自由。这对与他人相处合作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乎别人的感受。如果你常犯尴尬症,那么你在社交生活中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合作。

对于社交准则过于敏感或者过于不敏感,都不是好事。但是,恰到好处的敏感是很重要的。我们渴望拥有顺利的社会互动,并渴望了解它的规则,即使有时候真的搞砸了、“犯二”了,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表现出对自我行为的尴尬羞耻,别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信任,因为你能够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这也会使我们的行为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和宽恕。

同样,我们也往往更愿意和那些会感到尴尬的人相处。略微的尴尬使我们更讨人喜欢,更具风度也更有趣。这种不完美可以使同伴放下心来。

你尴尬,所以我尴尬

我们不仅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感到尴尬,也会因为别人的愚蠢而感到尴尬。即便某人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失礼之举,但是尴尬依然会出现,因为周围的人尴尬了。这叫作替代尴尬,是共情的一种功能。共情在心理学上非常重要。

越容易因为共情而尴尬的人,在经历他人难堪时的恐惧就会越深。容易因别人的尴尬而尴尬的人,并不会更容易因自己的行为而尴尬,而是更具有同理心。这是人类这样的社交物种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和镜像神经元有关。

当你犯了一个社交过错或者做了一些非常尴尬的事情的时候,畏缩的状态其实并不是过度反应。尴尬会激发交感神经产生“战斗——逃跑”反应,于是,大脑进入紧急动员状态,这就使你的血压上升、呼吸加快、出汗,还会因消化放缓造成胃部不适、恶心,身体本能地蜷缩在一起。可这个时候你又想表现得自然一些,悲剧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这样反而会让你微微发抖。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会回流到内脏器官,这就使得你的手指脚尖和鼻尖发凉。这些生理反应的出现非但不能缓解你的尴尬,反而会让你这种糟糕的情况加剧。

所以尴尬到底有什么用?既然我们如此重视社交,为什么不把它克服了呢?我们的祖先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淡定地说:“怪我喽?”我们确实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先人们,毕竟应对实体威胁的本能反应的出现远远早于亲吻、握手、聚餐等社会行为。我们还来不及演化出应对这种新型事项威胁的本能,所以在处理尴尬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知所措,把社交恐惧等同于真实的威胁。

尴尬的事情往往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有时候忽然想起来还是会觉得难受后悔,很容易沉浸在自己过往的社交过失中无法自拔。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消极偏见——在程度相当的情况下,负面事物比中立或者正面事物更容易占据我们的思想。因此,这类记忆就更容易被我们提取并回味了。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回忆,才不会让我们义无反顾地第二次去犯傻。

化解尴尬不如接受尴尬

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都很害怕的一种尴尬就是冷场。与不熟的领导同坐电梯、初次约会,都容易因为冷场而产生尴尬。谁都不喜欢尴尬的冷场,可这偏偏是人与人相处不可避免的窘境。这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很有趣的感受,就是时间失真的体验。明明只有十几秒钟,却感觉像过了半个世纪,度秒如年。

冷场虽然让人备感压力,也说明了我们的亲社会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无视别人,对人际关系毫不在乎,对冷场也就无所谓了。所以有时候人们通过制造冷场来表达敌意和攻击欲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碰到冷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方设法去化解。发挥幽默感是化解冷场最好的方法,哪怕讲一个冷笑话也会让这种尴尬的气氛缓和不少。

可惜冷场的时候,很多人的幽默感或者打岔的能力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因大概是觉得冷场实在太可怕了。一句话,你的尴尬会让大家都尴尬!化解冷场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接受冷场时不舒服的感觉。不妨把此时的尴尬讲出来,也是一个化解冷场的好方法。

有时和相亲对象初次见面难免会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倒不如直说,“抱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坐到你对面突然就觉得有些紧张,希望你能理解。”有时候我们的尴尬反而是对对方的一种恭维,就是显得比较重视对方。适度**内心感受也会让对方卸下心灵防御,这个时候尴尬就容易消解了。

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常常因为想不出合适的话题而感到尴尬。下面这招大家或许可以试一试,想让别人打开话匣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对他本人感兴趣,这对任何人都适用。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最感兴趣,谁都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尊重和重视,话匣子自然更容易打开。可以询问他们的家乡、他的爱好,不过像婚否、年龄、体重、收入、前任这类隐私信息是社交中的禁忌,这种问题可能会让彼此更尴尬。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对方更多说话的机会,而不是那些是或否的问题,在对方的回答当中找到更多的话题,谈话就能够继续下去了。比如说,“原来你也喜欢做菜呀,那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呢?”“我朋友也喜欢咖啡,你有什么推荐吗?”最好用一个问句来结束每一句发言。因为一个总结陈词似的结论就可能会让话题戛然而止。更聪明的方式是在你的结论之后再追加一个小问题,你觉得呢?忽然没话题的时候,不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聊正在做的活动,如果当下的活动不适合作为话题,还可以聊八卦消息、国际时事、新闻热点等。这取决于你们所在的这个场合和谈话对象之间的身份。就地取材,就是你实在找不到什么新话题,可以回顾一下和对方之前谈过的一些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冷场,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一直在认真地倾听。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行动来打破僵局,比如主动给对方倒一杯饮料,邀对方和你一起做一些事。很多聚会场合中,朋友们一起看一些照片、比较搞笑的视频。大家可能并不是真的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而是找一些事情来做,原本四目相对、干瞪眼似的面对面交流,就变成了肩并肩的交流。彼此不再成为互相关注的焦点,双方都会觉得谈话的压力瞬间减小了,就更能够畅所欲言了。所以建议相亲的男女去博物馆或者展览馆逛一逛、看一看,不要第一次见面就面对面坐下来干聊。不仅可以在活动当中找到话题,而且肩并肩的站位避免了大眼瞪小眼的尴尬。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连偶尔的冷场都无法接受的朋友,在冷场中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的朋友,审视一下自己,可能会有自责的倾向。他们往往认为冷场是自己的错,会引发更严重的紧张和焦虑。

冷场的尴尬也是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坏事,有的时候双方刚刚结束了一个话题,都需要一点时间去整理,找出新的话题。这时是需要冷静一下,在重要的话题讨论完毕之后,都需要时间来认真思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或许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想暂停一下。当大家相处起来感觉还不错的时候,这种冷场完全可以接受,没有必要急着打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