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发声”,看到这个词相信很多人会好奇,我们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难道它自己也会发出声音吗?但事实上,只要是正常人,耳朵都会自己发出声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躺在被窝里,隐隐约约地仿佛听到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声音……你分不清这个声音的来源,你可能会以为那是幻觉,但事实上,它很可能就是我们的耳朵发出的声音。
听起来有点像耳鸣?虽然从表现上看好像差不多,但是从性质上讲,我们通常认为耳鸣是不正常的,但是“耳内发声”是一种正常现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耳鸣比较容易被我们“听”到,但“自发型”耳朵发生的音量非常非常小,只有10~20分贝,所以除非周围极其安静,不然我们是很难听到的。
10~20分贝是一个什么概念,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通常马路上的环境音在70分贝,人们正常交谈大约50分贝,在安静的教室里窃窃私语是20分贝,而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我们定义为10分贝。参照这个标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0~20分贝,那真的是要万籁俱寂才有可能听到。
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要说耳朵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耳朵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耳朵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外耳(outer ear)、中耳(middle ear)、内耳(inner ear)。当声音以“空气分子振动”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耳朵后,会先通过外耳的“听管”达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在中耳,会有三块“听小骨”,它们会组成一个活塞,把鼓膜的振动传送到内耳。在“内耳”中,我们有两套系统:一套是以“耳蜗”为代表的“听觉系统”,还有一套是以“半规管”为主的“平衡系统”。
我们今天的主角,就住在这个“耳蜗”(cochlea)里。“耳蜗”这个名字很形象,它的形状就像“蜗牛壳”一样。在外耳和中耳,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来传播,那么一旦进入内耳,就会转变为“**的流动”。
“耳蜗”里面充满了**,就像一个“大鱼缸”。而这个“鱼缸”里有许许多多的“水草”,这些“水草”也有名字,叫“听毛细胞(hair cell)”。我们之所以会听到声音,就是因为这些“听毛细胞”随着**摆动,产生了电位的改变,这些电信号借由神经元一路传输,最终到达大脑的听觉皮层。
耳朵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在我们人类的耳朵里,大约有1万6千个“听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另一种叫“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它们的比例大约是1∶3,也就是说,“外毛细胞”的数量是“内毛细胞”的三倍;而且它们排列得相当整齐,一排“内毛细胞”、三排“外毛细胞”,就像我们在运动会上走队形一样。
虽然大家都是“运动员”,但是参加的项目不一样。我们前面说到,“听毛细胞”通过摆动将“声音讯号”传入大脑,这个其实具体来说是“内毛细胞”在起作用。很多研究都发现,“外毛细胞”跟我们接收外界的声音似乎没什么关系。但是它既然存在,肯定是有用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内毛细胞”像“水草”一样摆动时,“外毛细胞”也会在流体的作用下拉伸或者收缩,就像“橡皮筋”一样;而伴随着“外毛细胞”的“形变”,“内毛细胞”的摆动变得更加剧烈。也就是说,“外毛细胞”其实是一个“信号放大器”,就像我们**秋千的时候,如果有个人在后面帮忙一推一拉,秋千就会**得更高。
当然这也只是科学家的推测,因为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怎么去解释呢?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可能的作用。而我们能今天说的“耳内发声”很可能就与“外毛细胞”的自主运动有关,相当于是信号放大时的一个副作用。就像我们录制节目的时候,难免会有电平噪音,如果我们把音量调大,那么背景噪音也会被放大。
虽然背后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样一种特性其实已经被运用到临**了。比方说,当一个婴儿刚刚降生的时候,医生会检测听力功能是否正常。可是婴儿不会告诉你能不能听到声音,于是,我们就利用“诱导型耳内发声”的方式,在耳朵里放出一个声波信号,看看内耳是否也会自主地产生一个声音。这就是我们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