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神奇的“盲视”:看不见,却总能猜对(1 / 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不见东西,却能够准确地说出物体的形状,并且顺利地避开所有的障碍物,甚至可以将信件分毫不差地塞进邮筒。明明什么都看不见,但又好像什么都能看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盲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矛盾:既然已经“盲”了,又怎么谈得上“视”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在脑子里打一个问号:这么神乎其神,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先来说一个案例吧。在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有一位名叫D. B.的患者,他从14岁起,就有严重的头痛病,同时,他左侧视野的感觉能力也比较差。34岁的时候,他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医生给他做了脑部扫描,结果发现,在右侧大脑的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左侧视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摘除肿瘤,医生不得不切除他一部分的右侧视觉皮层,这也造成他的左侧视野有一个很大的“盲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世界的一半被窗帘遮住了”。

手术很顺利,但是,在对这名患者进行术后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好像每次都能够非常自然地握住医生的手,尽管有时候这只手就位于他的视觉“盲区”内。这个问题医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就把这名患者介绍给了一个英国心理学家,让他来研究,而研究的结果,更让人吃惊。

看不见,却总能猜对

在一个实验中,这名患者被要求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光点看,跟我们之前讲的“裂脑人”的实验很像,目的是要固定他的视觉中心点。然后,在他左侧视野“盲区”内,研究人员又亮起了一个光点,问他,能够看到这个亮点吗?

患者很明确地回答,看不到。但是真的看不到吗?研究人员不死心。他于是让这名患者无论如何都用手试着去指出这个光点的位置,就算你看不到,你也随便指一个。结果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他居然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光点在屏幕上的位置!

然后,研究者又做了进一步实验:在他的视野盲区内,画了一条直线,问他,这条线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尽管他还是一再强调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但几乎每次,他都能够“猜”出正确答案。当人们告诉他,“你都答对了”,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于是,在1974年,“盲视(blindsight)”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这里有一个比较“阴谋论”的想法:会不会他们其实是能够看见,但是故意装作看不见,好像自己有特异功能?事实上,当时有一部分科学家也是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直到另外一个病例出现。那是在2008年,一位荷兰神经心理学家研究了一名因为中风导致双侧初级视觉皮层全部损坏的病人,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看到任何东西。大脑扫描的结果也证实,他的初级视觉皮层是没有任何活动的。

研究人员把他带到一条堆放了各种杂物的走廊上,并且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他通过走廊,结果他非常顺利地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物!他甚至知道要侧过身子,从靠得很近的垃圾桶和三脚架之间挤过去,虽然他表示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侧身,并且对自己下意识的举动无法给出解释。

视觉的路径,盲视和盲人

“看不到”但是每次都能“猜对”,还可以完美地躲避障碍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之前说过,当一束光进入视网膜(retina)后,会经由视神经(optic nerve),首先来到一个叫作“丘脑(thalamus)”的地方。丘脑位于大脑的正中心,是一个“感觉信号的中转站”,它会收集人体的各种感觉信号,然后把它们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对应区域。

对于视觉信号来说,在经过“丘脑”之后,会先投射到位于我们后脑勺的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然后再传输到更高级的视觉皮层,比如往上走(往头顶方向走),是运动和方位的处理,我们会知道这个东西具体在什么位置、是静止的还是移动的,等等;而往下走,会经过处理形状、颜色、物体识别等等的区域,主要是让我们知道这个东西长什么样子。

这是大脑处理视觉的主路径,大约90%的视觉信息都会这样走,那么还有10%去了哪里呢?它们会经由“视神经”,到达位于中脑的一个叫“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的地方。上丘和我们的眼球转动有关,所以在上丘处理完之后,它会把一部分信号发送给和“运动”相关的额叶。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条路径和“影像的形成”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和“由视觉引导的运动”密切相关。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或许就是“盲视”产生的原因。

90%的视觉信息走不通了,但这10%的和运动相关的路还是完好的,所以他们即便什么都看不到,还是可以奇迹般地对物体做出动作上的反应。然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除了绕过障碍物,有些“盲视”患者还能够准确地说出物体的形状。那不是和我们刚才说的矛盾了吗?因为“形状的认知”是由第一条通路来完成的,可是既然最基础的一环已经损坏了,照理说就不可能进行更高级的处理了。

所以,有一部分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假设:也许当皮层受损之后,还是会有一些完好的皮下组织,可以完成信息传输的任务,只不过因为大脑皮层的损坏,而无法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也就是说,大脑其实什么都看见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盲视”的“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盲人”是不一样的。普通的“盲人”并不具有“盲视”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失明是由于眼睛受伤导致的;而“盲视”患者,他的双眼、包括视神经,都是完好的,能够正常接收光信号,只是在大脑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虽然为什么会有“盲视”依然是个谜,但是这个现象可以说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视觉”的认知。“大脑对于视觉信息的处理”和“人们有意识的视觉体验”并不是同一回事。“视觉”可以独立于人的“意识”,或许我们真正看到的,要比我们以为的更多。

这让很多人想到了“潜意识”。也许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发现“潜意识”的神经机制。我们现在说“潜意识”,想到的是弗洛伊德,但事实上,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有类似于“次要知觉”“意识只是表层”的概念提出。当时只是一种哲学思辨,而现在,我们的确发现了这样的实例,并且有许多科学家在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试图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解释。

大部分神经科学家认为,只有大脑皮层的活动才会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而在皮层之下,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的神经组织,它们是否也会产生意识呢?而这些意识又是否能被我们“意识”到?事实上,近些年有一些科学家提出,皮层下的活动也可能产生意识。

那些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大脑的奇妙世界。而随着人类对于自我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我相信还有很多我们固有的认知会被颠覆;但其实,把时间往前倒退两千年,这些问题早已经被探讨过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