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眼睛的实验课(1 / 1)

眼睛的主要成分是水

人的眼球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大球和大球前面微微凸起的部分。凸起的这部分主要是角膜和晶状体,它们一起负责“聚焦”功能,让眼睛能够把东西看清楚。而后面那个大球里面主要是玻璃体,占到了整个眼球的80%。玻璃体后方的眼球壁上是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这些名词听起来很熟悉,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捐献角膜、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等。

如果玻璃体出现问题,液化、变性,就会导致视网膜脱落,因为玻璃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支撑视网膜。玻璃体,听名字就知道,应该是一个透明的球体,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透明的凝胶体。如果玻璃体内出现了一些不透明的东西,就是玻璃体混浊,也叫“飞蚊症”。这时就会感觉眼前总有一个小飞虫,抓也抓不到,揉眼睛也没用。

玻璃体里面没有血管,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漂亮的水晶球。在这个水晶球前方有一个凹面,正好能够容纳晶状体。晶状体也是一个有弹性的透明体,它的弹性比玻璃体大很多,形状和玻璃体也不一样。玻璃体几乎是个圆球状,而晶状体是扁圆形,直径大约是9~10毫米,厚度是4~5毫米。这么一个很“Q”的东西就躲在瞳孔后面,如果不好好爱惜它,让它变得混浊了,就会得白内障。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弹性越来越差,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老花眼。晶状体是负责聚焦的,如果弹性不足,不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得了老花眼,就需要戴眼镜,人为帮助聚焦。

说到眼睛,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照相机。瞳孔好比光圈,可以放大或缩小来控制进光量。晶状体相当于镜头伸缩。视网膜就是光学照相机的胶卷底片、数码照相机的CCD感光元件。如果拿拍过的胶片对着光看,会发现上面的人都是倒过来的。在视网膜上,像也是倒着的。因为照相机和眼睛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小孔成像。所以视网膜只是收集视觉信息,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经过大脑处理后构建出来的、被还原过的图像。就像照片冲印出来,人又变成正的了,所以大脑的处理就跟洗照片差不多。

但是,大脑的工作原理要比洗照片复杂。因为洗照片只得到一个单纯的影像,而大脑还需要告诉我们,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做几个小小的实验。

实验一 眼球移动

第一个实验非常简单,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一个人就可以做,当然,有朋友或家人两个人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实验步骤是这样的:在手里拿一支笔。眼睛盯着笔看,然后慢慢地移动笔。这个时候,你的眼球应该是平稳地跟着笔在动。记住笔运动的轨迹,然后把笔放下,眼睛再跟着刚才那条轨迹走一遍。这时没有笔来指引了,仅仅凭着想象走一遍。注意你的眼球,它是不是再也无法平稳移动,只能跳跃式移动呢?

如果感受自己的眼球运动有困难的话,可以找个朋友做一遍,你来观察他的眼睛。其实,这跟拍照是一样的。当我们拿照相机拍照的时候,我们会对焦,拍完一张,拍下一张的时候,我们会把照相机移动到下一个目标,再对焦。这就相当于眼球的快速移动。如果要拍摄一段连续的视频,我们就会拿着照相机跟着运动的物体走,这就像是我们的眼睛跟着笔动。当笔没有了,我们的眼睛也就从“视频”模式转换到“拍照”模式了。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你可能不会注意自己的眼睛到底是怎么动的吧?

实验二 夜间色盲

我们没注意到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在夜晚看到的世界都是黑白的。仔细回想一下,半夜起来上厕所,房间里的家具、窗帘有颜色吗?你可以试试看,把房间的灯关掉,窗帘拉上,看看眼前的世界,是不是没有颜色呢?

我们的眼睛到了晚上,基本就是色盲,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就变成了色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说到眼睛里的感光细胞了。眼睛里主要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锥状细胞,另一种是杆状细胞。锥状细胞专门处理比较强的光,而暗光则由杆状细胞处理。因此,我们白天看东西,是锥状细胞在工作,到了晚上,就是杆状细胞在活动了。

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的分工相当明确。一个正常人,他的锥状细胞比较多、杆状细胞比较少;如果有人杆状细胞特别多,那么他的夜视能力就会非常强。杆状细胞虽然感光能力极强,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感觉不到色彩。所以我们在黑暗的地方看东西,虽然能够辨别出形状,但看不到颜色。因为这时上班的杆状细胞是个色盲!很多需要夜行的动物,比如猫、狗、狼、猫头鹰等,眼睛里的杆状细胞非常发达,所以它们不是色盲就是色弱。

我们不是动物,不了解它们的感受。或许它们的世界也没有我们想象得单调。就拿小狗来说,你可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说狗的世界是黑白的,只认识黑、白、灰三种颜色。事实上,有研究发现,狗可以看到的颜色很多。虽然它们只能分辨部分波长范围内的颜色,比如蓝色、黄色、灰色等,但是,它们可以感知每一种颜色的明暗变化,能分辨浅蓝色、亮蓝色、土黄色……不过,对于红色和绿色,它们是真的分不清。因为“汪星人”缺乏感知红色和绿色的锥状细胞,所以,它们看到的红色和绿色很可能是一种颜色,只不过有深浅的变化罢了。

虽然狗是红绿色盲,但是它们超强的嗅觉和听觉完全可以弥补视觉的不足。更何况,狗狗的视野范围、夜视能力、分辨色泽明暗的能力,都比我们人类强太多,在我们看来相同的黄色,在它们看来却是十种不同的黄色。不仅如此,它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即使眼睛看不见,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得很好。所以,用红绿色盲的狗狗做导盲犬,是安全的。

实验三 暗适应

在黑暗中,我们除了看不到颜色外,视觉也非常滞后。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中,大约会有4秒钟的时间完全看不见东西。因为一旦进入黑暗的环境,锥状细胞就不工作了,而这时杆状细胞还没做好准备,等到它完全准备好,大概需要30分钟。

这个“准备”的过程其实是在合成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它存在于杆状细胞中,对弱光非常敏感。一旦到了黑暗的地方,视紫红质就会逐渐合成,大约在暗处待5分钟,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待30分钟,就可以全部生成。不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干扰,比如突然有强光闪过,那么之前所有的准备都会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而相比于“暗适应”,“亮适应”的过程就要快得多。所以在黑暗中,如果有强光一闪一闪,我们就会特别难受。晚上开车时看到对面驶来车辆的远光灯,也会觉得特别晃眼,很容易造成车祸。

伴随着“暗适应”,眼睛瞳孔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当我们从明亮进入黑暗,瞳孔会在5秒内扩大到最大直径的2/3,完全扩大,大约需要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瞳孔的直径可以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使得进入眼球的光线增加10到20倍。

因为“暗适应”需要过程,在战争时期,对于需要随时待命的士兵来说,就非常不利了。尤其是飞行员,他们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够达到飞行所需的“夜视”水平。可是打仗的时候,怎么等得起20分钟呢?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斯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红光护目镜。戴上这种护目镜,即便是在明亮的室内,飞行员看到的也是偏暗的红色,这样一旦接到任务,就可以马上进入作战状态了。现在一些暗室里用红光照明,也是同样的道理。

实验四 用余光看星星

现在城市的光污染非常严重,抬头几乎看不到星星了。但是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到星星的。只要你仔细看,用眼睛的余光看,就会发现天空中其实隐藏着好多小星星。

为什么要用眼睛的“余光”看呢?因为在视线的正中心,你是看不到星星的!

要解释这个现象,就要说到中央凹(fovea),它是视网膜正中间的一个凹陷,里面聚集了非常多的锥状细胞。中央凹本身其实很小,它的视野范围大概只有2°,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我们的手臂伸直,视线到拇指宽度的夹角,大概就是2°的范围。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坑”里,竟然藏了14万个锥状细胞。因此,在这中央2°的范围内,是我们的视野最清晰的地方。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眼睛能看到的范围很大。的确,如果保持头不动,我们最多能看到向外95°、向内60°、向上60°、向下75°的范围。但是,如果要求眼球保持不动,那么我们能看清楚的大概也就只有2°了。在这2°之外,都是非常模糊的,所以,我们需要让眼球不断地转动——当要看清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把眼球转过去,这样,中央凹就正对着这样东西,我们就能看清楚了。所以,眼睛就像一盏追光灯,想看哪里就转过去。

在中央凹,也就是中央2°的范围内,要塞下非常多的锥状细胞,如此一来,杆状细胞就只能让位了。所以,在这2°范围内,是没有杆状细胞的。那么杆状细胞在哪里呢?杆状细胞最密集的地方,是在距离中央5°的位置。还记得吗,杆状细胞是负责夜间视觉的,所以,看星星的时候,要用5°角的余光去看哦。事实上,喜欢看星星的朋友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找星星的时候,往往会“无意间”发现一颗,仔细去看,却又不见了。这并不是偶然,而是5°角的奥秘。

实验五 寻找“盲点”

你可能还不知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两个窟窿,因此,当影像落到这两个窟窿里,我们其实是瞎的。

平时我们不会觉得眼前有两个窟窿,因为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部分,刚好能把这两个盲点覆盖了。可是你还是会问,即便我只闭上一只眼睛,也不会发现有窟窿啊!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编造出一些信息,并且根据周围事物的线索,把这个窟窿填上。

虽然“脑补”很强大,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盲点”的。方法很简单:看着下面这张图,把目光集中在左边的圆点上,轻轻闭上左眼、右眼保持睁开的状态,稍微前后移动一下,你会发现,在某一时刻,右边的十字不见了!然后,睁开左眼,把目光转向右边的十字,再轻轻闭上右眼,这下,左边的圆点不见了!

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盲点”!可是,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大窟窿”呢?原来,大脑根据周围的信息(这里的信息就是“白色”),自动填补了“窟窿”的空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突然消失的十字和圆点。如果下一次,我们换一张红色的纸,那么大脑就会把红色填在那个窟窿里。

为什么眼睛会有盲点呢?答案就在于我们眼睛的构造。眼睛里有一层感光细胞,把眼睛比做一台数码相机,这层感光细胞就相当于照相机中的CCD感光元件,或者胶片。感光细胞对照射进来的光产生反应,把信息传给神经元,神经元就开始处理这些信息,就好比数码相机里的数据线。光有数据线还不够,元件工作要消耗能量,相机里有电线,眼睛里就要有血管来维持这些细胞的生存。如果说让你来设计这台眼睛相机,你觉得应该把这些线路放在感光元件的前面还是后面呢?应该是后面吧?

现在的摄像机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很奇怪,在脊椎动物的眼睛里,数据线血管之类的线路安装在感光元件前面,光线穿过这些线路到达感光元件。

遗憾的是,人们现在还不知道视网膜的构造为什么前后颠倒,或许这种构造本身有优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按照正常逻辑设计,感光元件在前,线路在后,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就有这种动物,头足纲动物乌贼的眼睛构造就是这样的,它们的眼睛里不存在生理盲点。

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会产生盲点呢?你想,感光细胞处理过的信息最终还是要送到大脑,是不是?因为数据线在前,大脑在后,这些信息送到脑部就要穿过胶片或感光元件。在胶片也就是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个点,所有信息都从这里通过,这个点被称为视神经盘,通过其中的自然就是视神经。所有的血管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也就是盲点产生的原因。

实验六 看到眼睛里的血管

按照眼睛的结构推测,这些线路肯定会在我们的视野里留下影子。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密布血管的影像才对。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就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自动屏蔽了它们。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块手表戴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感觉不到自己戴的手表,甚至会去摸一摸,检查手表是不是丢了。仔细去听,会发现家里的冰箱有“嗡嗡嗡”的噪声,但是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除非是在变频的时候。还有一个例子也和我们的眼睛有关,其实我们时刻都会看到自己的鼻子,但不觉得鼻子影响我们的视线。因为鼻子永远存在于你的视线当中,所以大脑把鼻子自动屏蔽掉了,但是它一直是存在的。

大脑特别会“p图”。毕竟大脑工作需要耗能,如果在很长时间里都接收相同的信息,当这些信息无意义的时候,就会自动屏蔽,因为还有更多要紧的信息需要去分析。

因为这些血管就长在我们眼睛里,无论眼睛怎样转动,这些血管总是同步转动,基本上处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大脑就会无视它们的存在了。但是如果盯着一个静止的东西看很久,并不会看不见它。因为眼睛其实是不可能完全静止的。就算你努力盯着某样东西很久很久,眼睛还是会不停地向四周轻微抖动。由于抖动刷新了映在眼底的景象,大脑就会认为这是变动着的信息,不会看不见。

我们来想象一下血管的分布大致是什么样的:这些血管是从前面所说的盲点、也就是穿电线的洞出发的,众多的血管从这个小洞里延伸出来,会沿着两边走,尽量避开中间区域,避免影响视野最好的那一部分,也是感光细胞最密集的区域。血管有粗有细,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它们不断分叉。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这些阴影移动了,我们就可以看见它了。因为一旦移动,大脑就会认为得到了新的情报,就能突然看见视野当中的一大堆奇怪的线条了。既然无法通过转动眼睛的方法来看,我们换一种思路,改变进入眼睛光线的角度会怎样呢?如果模仿眼睛平时的抖动,大脑是不是就可以识别出这些图像了呢?

说得有点抽象,其实通过实验就能够理解了,这个实验同样很简单。首先在纸上扎一个小洞,大头针或笔尖扎的洞都可以。或者摆出OK的手势,然后把手指圈出的洞缩到最小,保证透过这个洞依然能够看到光线。闭上另一只眼睛,然后透过小孔盯着一个明亮的表面看,比如计算机的白色屏幕,或者台灯照射下的一张白纸。然后快速抖动手指画小圈,幅度不要太大,在这个抖动的过程当中,要始终能够透过这个孔看到光。你会发现,有很多密布的纹路,细细的,一根一根,就像树枝分叉。如果左右抖动,能够看到垂直的血管,上下抖动的话,看到的是横向的血管,如果画圈抖动,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像。最有趣的就是,这些血管其实一直在你眼前。而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在眼前制造一个不停来回移动的点光源,这样一来,血管在眼底投射下的阴影就会不断移动。

冬天的时候,我们巴不得把整个脸遮住,只留眼睛在外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眼睛不怕冷呢?这就先得解释一下人为什么能够感觉到冷。人体表面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可以感受到冷暖变化的感受器,它们被称为冷受器和热受器。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温度也随之下降,这就刺激了表皮的冷受器,使我们感觉到冷。

人的眼睛是由眼球、眼结膜和眼睑皮肤组成的。眼球的角膜、巩膜部分和体内的器官表面一样,是没有冷热感受器的。眼睑的皮肤上,冷热感受器也很少。更何况,我们的眼睛一直在动,不仅有眼球的转动,还有不停地眨眼,所以,我们眼球表面的温度始终可以保持在适合的温度,不会冻成冰柱子。

除了能够识别色彩,我们的眼睛本身也有颜色。有的人眼睛是黑色的,比我们中国人,也有人眼睛是蓝色的,比如一些外国人,还有绿色、灰色的……为什么人的眼睛颜色会不一样呢?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论什么人,在眼珠正中间瞳孔的位置都是黑色的,而色彩不同的是外面一圈,它叫虹膜。所谓眼睛的颜色,其实是虹膜的颜色。虹膜的颜色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是虹膜当中的色素含量。事实上,所有人种的虹膜里,所含的色素类型几乎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含量的多少。虹膜里只有黑色素,颜色较深的叫真黑素,偏黑的棕色;较浅的是褐黑素,偏黄色。这两种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我们眼睛的颜色。

蓝绿眼睛和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是相似的,蓝眼睛的虹膜里面真黑素比较少,眼珠反射的是浅色的光线,能够进入较深层然后再被反射出来,这个过程当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就被眼睛里的蛋白质散射了,所以虹膜看起来就是偏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