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战略规划并不需要预测,战略规划的立足点是在今天而不是未来,它只要求企业为未来做好行动计划和资源支持。
战略规划并不是对未来的准确预测
【德鲁克语录】
如果我们一味地预测未来,那只能使我们对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怀疑。战略规划之所以重要,正因为我们对未来不能准确的预测。
【活学活用】
为什么说战略规划不是预测?德鲁克给出两个理由:其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每个人都可以看一看当前的报纸,就会发现报纸上所报道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十年所能预测到的。战略规划之所以需要,正因为未来不能被预测。其二,预测是尝试找出事物发展的最可能途径,或至少是一个概率范围。但是企业的发展往往是独特事件,它将不在预设的路径或概率范围之内。预测往往并没有什么作用。
德鲁克认为,战略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他的组织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我们今天必须为明天来做哪些准备?”问题不是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所了解的信息在目前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战略规划并不涉及未来的决策,所涉及的是目前决策的未来性。决策只存在于目前。
得州仪器就是一家成功用战略规划主导企业未来发展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前期得州仪器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公司,经营涉及笔记本电脑、企业软件、打印业务、国防工业、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多项业务。各个业务板块发展都不错,但并不是业内最好,各业务在全球市场上排名皆在十名左右,只有数字信号处理器业务在全球排名第一。是维持现状,还是围绕核心业务发展?这是个战略问题。
为了准确地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州仪器的高层多次召开会议,经过慎重选择,他们决定将笔记本和电脑、国防工业等业务全部卖掉,将全部精力与资金投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和ANALOG(模拟)领域。他们认为,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只有全力竞争才能成功,所以,他们选择了最具有前景的数字信号和模拟领域。这一战略抉择是成功的。在全球半导体公司排行榜中,得州仪器位居世界第三。在通信芯片领域得州仪器堪称霸主,其全球约50%的G**手机芯片市场占有率让业者只能望其项背。
在得州仪器的战略规划中,战略决策者并没有对未来的竞争动向进行预测,而是强调了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所作出的准备:他们砍掉了一些并不能在业内获得领先的业务,而是将资源转移到具有领先优势的业务上,确保优势业务在未来市场上持续领先。从得州仪器可以看出,成功的战略规划并不需要预测,战略规划的立足点是在今天而不是未来,它只要求企业为未来做好行动计划和资源支持。
决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资源转化为成果
【德鲁克语录】
战略规划是思想、分析、想象和决策的应用,强调的是责任。
【活学活用】
在德鲁克眼里,企业管理者应通过有组织的、系统的反馈,对照着目标衡量战略决策的成效。任何决策都要有成效,而衡量成效的重要标准是促进资源转化为成果的多少。他认为,最权宜、最机会主义的决策,以及那种根本不做决定的决策,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无效决策带来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是世界的旗帜,索尼、松下、丰田等企业成为世界级品牌,美国制造则节节败退。在生死存亡之际,美国以IBM为首的公司开始生产个人计算机及各种配件。美国公司首先找到日本人,问其是否愿意给美国代工。日本的企业集体反对,只有NEC做了规模不大的投入。
于是美国又去韩国和中国台湾寻找,把辅助产品交给他们代工。结果,韩国的三星、LG得以迅速崛起;中国台湾新竹工业园也大规模地生产电脑配件,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基地。日本的企业很后悔,在笔记本市场奋起直追,最后在整个电脑硬件领域只在这块市场有一席之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互联网的建设,美国企业再次找到了日本,日本人觉得互联网只适合于军事应用,再次集体拒绝了美国企业。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韩国和中国远远走在了日本的前面。
日本曾经是全球领先的游戏产业大国,但曾独领**出品了无数款风靡全球游戏的日本游戏业,在网络游戏时代来临时却反应迟钝,坚守在以掌机、家用机为主的电子游戏市场。韩国近些年抓住机遇,在网游市场中独树一帜,不仅独霸本国市场,还在亚洲各国不断拓展市场。中国网络游戏厂商们也凭借着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有了立足之地。在人才储备、游戏策划、程序开发等方面有着强大实力的日本游戏厂商则逐步落伍,虽然后来为进军网络游戏付出过诸多的努力,无奈最后皆以失败告终。
三次战略决策失误使得日本在全球的IT潮流中远远落后,现在日本的优势仍在工业制造,与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相比,它已经落后了一个层次。所有企业制定战略时都不能草率,都要对所处历史时期的特定经济规律深刻把握,对宏观环境和行业动态有透彻理解,对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能力有深入了解。如果战略错误,企业将遭遇重大挫折。
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源投入是正确的,这是战略的重要责任。德鲁克说,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战略规划强调的是责任——促进资源转化为成果的责任,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战略规划的关键所在。
在战略规划中要利用趋势而不是对抗
【德鲁克语录】
善于利用结构性趋势的人很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想要对抗趋势,不仅极其困难,也是毫无前途的。
【活学活用】
德鲁克认为,在大多数行业中都可以看到结构性趋势的变化。结构性趋势在短期内对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它远远要比短期性波动重要得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家和管理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短期波动上。事实上,谁利用结构性趋势,谁几乎就能必然取得成功。
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三次革命,农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日本软件银行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始终认为,在信息化社会的第三阶段,提供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微软、英特尔、思科、甲骨文等国际知名企业是毋庸置疑的主角。但是,只有信息化社会的第四阶段来临,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网络公司跃出台面,革命才算是真正成功。那时信息产业的成长幅度也会比现在的个人电脑产业大得多。这是孙正义坚定的“未来趋势判断”。
孙正义的梦想是:“当信息化社会进入第四阶段,我希望软件银行能够名列世界前十大企业。老实讲,我的志向是成为第一,在我心目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为实现这个目标,孙正义做了规模宏大的部署。他用别人觉得疯狂的方法,在20世纪的最后6年时间里,投资600多家IT公司。每当孙正义看到有前途的公司时,他就猛扑过去。其中对雅虎的豪赌让孙正义一战成名。孙正义的雅虎股票每股投资成本约2.5美元,市场价则冲高到250美元,升值整整100倍。到2000年,软银已成为国际网络业的最大股东。2000年初,软银股价比发行价升值90倍,孙正义身价达到顶峰700亿美元。
在日本,最大的在线游戏公司、最大的入口网站、最大的电子交易网站、最大的网络拍卖服务公司,都是孙正义的,他曾自豪地说道:“在日本,我们就等于雅虎加Google加eBay。”孙正义认为,从拨号到宽带,不过是网络革命性改变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手机宽带上网将会是下一个主流。现在,全世界一年卖出两亿台个人电脑,手机的销量是电脑的5倍,手机上网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为了在手机宽带上网领域成为下一个NO.1,2007年软银为此投入155亿美元。拿到手机上网主导权后,孙正义将要采掘下一个金矿:手机上网购物。孙正义说:“这个大趋势刚刚开始。”
孙正义顺应商业发展潮流而占据鳌头。当结构性变化出现时,一如既往的人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迅速改变的人将迎来机会。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对抗大势必然会失败。德鲁克说,在短期内与趋势抗争非常困难,而且长期与趋势抗争几乎是毫无希望。企业管理者应该时刻审视并努力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以顺势而赢得未来,绝不能因对抗形势而处于被动。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在与用创新创造未来
【德鲁克语录】
创造未来的真正含义是创造一个不同的事业。
【活学活用】
创造未来的真正含义是创造一个不同的事业。在德鲁克眼里,这个事业的创造是指将一个包含不同经济实体、技术及社会的构想加以具体化。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千变万化,要想持续赢得市场,就应当不断关注任何一个可能拥有潜在市场的创意,善用创新打开新市场,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担任IBM首席执行官。当时的IBM亏损严重。1994年,郭士纳应邀在华尔街进行公开演讲,他利用这个机会向听众展示了IBM未来的网络化战略构想,并强调IBM要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中充当领袖。一年之后,郭士纳将IBM的战略总结为“电子商务”。当时,能够对这一战略概念充分理解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一度搞不懂郭士纳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电子商务战略使IBM从单一的计算机硬件供应商转变为IT服务商。电子商务战略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包含软硬件在内的信息架构构建服务和企业流程改造服务。它向客户传递的价值内涵是,通过IBM提供的IT服务,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方便而有效率地从事商业活动。这个战略的确立,犹如一把手术刀,彻底切掉了IBM身上的毒瘤,创造了奇迹。1996,IBM历经1991到1993年高达80亿美元的亏损后,奇迹般地迎来了春天,一举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美元的利润。
2002年初,IBM现任CEO彭明盛上任。当时的商业前景不容乐观,互联网泡沫破碎,IT神话破灭,网络走下神坛,众多计算机生产商、网络服务供应商、各大网站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现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很多人还没想明白应对未来的举措之时,IBM又适时地推出了新的战略——“电子商务随需应变”。这个战略的重点是“随需应变”。这四个字揭示了IBM公司IT服务方式转型和提升的重点,它剥离出PC业务,同时开始收购普华永道和无数软件公司,力求通过打包齐全的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方案解决的一体化服务。
这个战略的价值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IBM的季报显示,IBM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在大部分公司都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时,IBM利润增长仍超过预期,绝对算得上一个奇迹。很多人开始对IBM的神奇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IBM之所以能够躲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没有衰退,反而保持一如既往的增长,其最大的功臣当属于2002年开始的战略调整。这种观点在季报中得到印证:利润贡献来自软件和服务部门,而硬件部门则在下滑。
伟大的公司都是善于创新的公司。德鲁克说,在寻找未来的过程中,一个企业所认定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这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奠定其独特地位的法宝。创造未来的真正含义是创造一个不同的事业。而创新是创造新事业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拓宽思路,不拘泥于以往经验和成就,以想人之所未想,为人之所不能为,出其不意,以新制胜,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个潜力无穷的新市场。
最有用的战略信息往往来自于顾客
【德鲁克语录】
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顾客,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活学活用】
德鲁克认为,企业本身打算生产些什么样的产品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成功来讲,并不能发挥关键作用。顾客想要买的是什么,他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这才是有决定意义的——它决定着什么成就一个企业,企业应该生产些什么,企业是否会兴盛起来。
史玉柱是中国最为传奇的企业家之一。因为创办巨人公司,他曾荣登中国大陆富豪榜第八名;又因为贸然修建巨人大厦,个人负债2.5亿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2004年,崛起之后的史玉柱开始成立征途公司,运作《征途游戏》。到了2006年,月利润直逼亿元大关。
史玉柱的成功来自于他对顾客的精准把握。专注地研究顾客,是史玉柱与其他企业家之间最大的差异。“规模稍大的企业家,往往今天邀这个政府官员吃饭,明天请那个银行行长打球,他们70%的时间属于‘不务正业’。我从不琢磨领导们有什么爱好,只一心一意研究消费者,这为我节约了很多时间。”
史玉柱关注顾客的每一个细微感受。他认为,网络游戏这个行业太年轻,太浮躁,对玩家迷恋什么,讨厌什么,一无所知。他说:“每个人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花钱请调查公司去调查,不能拿着一张表在路上拦着人家去打钩,只能去跟他聊天,拉家常。”
为了摸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他先后和600名玩家进行过深入交流,根据玩家的需求设计和增加相应的功能,甚至不惜把行业内陈旧的条条框框一脚踢翻。
例如,原来所有的游戏中,玩家要升级就必须打怪,既枯燥又累人,让玩家叫苦不迭,甚者在宁波有一个人就是在打怪时死在了网吧。为此,他设计了只要按个键电脑就能自动打怪的装置,即使把电脑关了,它还能自己打。这个变化受到了广大玩家的欢迎。
由于揣摩透了玩家的心理,史玉柱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敢说,《征途》是所有游戏中最好玩的一款,没有哪个玩家说不好玩。”
史玉柱对顾客的分析极其到位。他从一开始就把玩家定位为两类人,一类是有钱人,他们为了得到一件在江湖上有面子的装备根本不在意价格是否成千还是上万:另一类是没有钱但是有时间的人,如果不用买卡就能打游戏的话他们没有理由不沉迷于《征途》。
根据对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史玉柱使出为玩家发工资的绝招,“让没钱的人免费玩,让有钱人开心玩,赚有钱人的钱”,甚至可以“养100个人陪1个人玩”。这种免费模式的发展直接刺激了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市场规模增长率以超过70%的速度飞速发展,史玉柱也因此获得了至少400亿元的收入。
另外,在进入网络游戏行业之后,嗅觉灵敏的史玉柱很快就发现,其实不被这个行业重视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更有发展潜力,那里的消费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穷,于是他在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极其迅速地在全国所有的中小城市和1800个县建起了办事处,并很快建立了绝对市场优势。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各种经济力量所创造,而是由顾客创造的。顾客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并使它能继续存在。正是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需要,社会才把物质生产资源托付给企业。顾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企业的战略制定也应该来自顾客的需求。只有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导向,以占领市场为导向,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现顾客为导向,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不要用过时的前提条件做决策依据
【德鲁克语录】
管理者经常问:作为决策依据的前提条件是否已经“过时”?
【活学活用】
德鲁克说,企业要想赢得当前的市场,管理者就需要具有全新的思维框架。一个企业的建立,首先是思维模式的建立,企业家首先要明确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什么?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只有对这三个前提问题准确把握和解答后,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够持久和有效地发挥作用。任何一种决策都必须从前提出发去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
戴尔公司是当今世界电脑行业的翘楚,很多人认为,戴尔是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不错,戴尔的直销模式历来为管理界所看重,但为什么IBM和康柏都曾经模仿戴尔的直销模式,却失败了?事实上,戴尔成功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它运用前提性思维构建了一整套的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精确地定位了企业战略和顾客需要,从而使任何竞争者都无法照搬和模仿。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都必须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定位自己使企业明确了自己是什么?将成为什么?这实际思考的是企业存在的理由,而这恰恰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只有首先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和努力。戴尔公司正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经营理论而准确地给自身进行了定位。
首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假设。戴尔公司发现,计算机行业都是由制造厂商生产电脑以后,配售给经销商和零售商,由他们卖给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而这样显然使生产者无法获得足够利润,而且也无法完整地体现顾客的需要。据此,戴尔采取直销模式,果断地砍掉中间环节,既能提升自己的效益,也为顾客节省了费用。它们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向客户进行直接销售,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电脑。这就使戴尔公司具有显而易见的竞争优势,通过客户定制,戴尔公司通常能以比零售价还低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计算机。
这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定位,使戴尔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那就是不断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并提供低廉价格的产品。
其次,对企业使命的假设:为顾客创造价值。戴尔认为,随着顾客力量变得愈加强大,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必须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的确定必须从“由内到外”的思考方法转变为“由外而内”的思考方法。他们据此制定的企业使命,迎合了信息时代顾客的需要,因此,得到了顾客的认同和支持。戴尔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了顾客是企业价值实现的评判者,不重视顾客的力量,必然被顾客力量所淹没。这种从最简单的前提出发的思维方法,恰恰是戴尔模式的重要经验。
再次,根据以上两点的设想,戴尔确定了企业实现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设想。戴尔的核心竞争能力实际上并不是直销,而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供应链,通过建立直销模式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定位,使戴尔真正明确了自身的优势所在。
毫无疑问,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凭什么要这样生产。一个具备前提性思维的企业家,时刻都会反思企业行动的依据,从而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经营企业要顾及各种问题,要预想到各种困难,只有善于认识前提的领导者,才是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成功的战略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德鲁克语录】
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
【活学活用】
德鲁克说,明天终归要来,并且一定与今天不同。到那个时候,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如果没有为迎接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一定会遭遇发展困境,甚至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领导地位——遗留下来的不过是维护大公司运转的高昂开支。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企业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
管理者的超前忧患意识,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尤为可贵。我们从众多的企业盛极而衰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企业最好的时候,可能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产品最畅销的时候,往往也是滞销的开端。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是著名的国际大企业,但就是在公司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总经理韦瑟鲁普却开始担心汽水市场将会走下坡路,同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
如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百事公司的员工们相信,如果他们不拆散这部金钱机器,并重新把它建立起来,百事公司就有可能走向衰亡呢?于是,韦瑟鲁普制造了一场危机。
韦瑟鲁普和销售部经理重新设计了工作方法,重新规定了工作任务,要求年收入增长率必须达到15%,否则企业就会失败,百事可乐公司也将不复存在。
新制定的目标要求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及由此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最终,韦瑟鲁普采取了其在职业生涯中最艰巨一次的行动,即被他称为“末日管理”的战略。
百事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法,充分运用了各类资产,使公司的现有设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使得资产的循环周转顺畅起来,一些日常管理的节奏也快速起来,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地获得提高,事业也蒸蒸日上了。
末日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下坡路的开始”。要求管理者要有忧患意识,要居优思劣、居安思危、居盈思亏、居胜思败。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危机的到来。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
德鲁克说,由于企业未能着眼于未来,在变革发生时就不得不承受被新情况搞得措手不及这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是任何大企业都承受不起而任何小企业都不需要冒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有责任以未来的眼光关注企业的战略,从忧患意识上强化战略的预见性和未来性,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企业要随时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
【德鲁克语录】
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企业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今天必须为未来做哪些准备工作”。
【活学活用】
德鲁克说,未来的事务都是不可预料的。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更重要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的变化,而是要把握住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把握住“已经发生的未来”,并采用一套系统的策略来观察并分析这些变化。这才能在制定战略决策的时候看得更高更远,避免出现鼠目寸光的僵局。
苹果电脑公司诞生在一个旧车库里,它的创始人之一是乔布斯。苹果的成功,在于他们把电脑定位于个人电脑,普通人也可以操作。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电脑是普通人无缘问津的庞然大物,它不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得花上一大笔钱才能买到手。
乔布斯推出了供个人使用的电脑,这引起了电脑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苹果公司还开发出了麦金塔软件,这也是软件业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突破,开创了在屏幕上以图案和符号呈现操作系统的先河,大大方便了电脑操作,使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利用电脑为自己工作。苹果公司靠着这一系列的创新,诞生不久就一鸣惊人,市场占有率曾经一度超过IT老大IBM。
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苹果公司未能抓住网络化这一契机,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状况日趋恶化,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高达数亿美元。苹果公司想出了各种办法,但种种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
就在苹果公司上上下下愁眉苦脸之际,IT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向自己的竞争对手——陷入困境的苹果电脑公司投入1.5亿美元的资金!此语一出,IT界为之哗然。比尔·盖茨大发慈悲了吗?作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世界各地捐资。但这一回,他却不是捐资,更不是行善,他向苹果注入资金是出于商业目的。
因为比尔·盖茨知道,苹果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电脑霸主,尽管元气大伤,但它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在这个时候,很多电脑公司包括微软的一些竞争对手如IBM、网景等,都利用苹果此时的窘境,提出与苹果合作,来达到和微软竞争的目的。显然,如果微软不与苹果合作,对手的力量就会更增强。
另外,美国《反垄断法》中有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规定标准,市场又无对应的制衡商品,那么这个企业就必须接受垄断调查。如果苹果公司垮了,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占有率就会达到92%,必然会面临垄断调查,仅仅是诉讼费就将超过从苹果公司让出的市场中赚取的利润。
而这时和苹果合作,则可以把苹果拉到自己这一边。苹果和微软的操作软件相加,就基本上占领了整个计算机市场,微软和苹果的软件标准就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其他竞争对手也就只能沦为跟随者了。当然,微软实力比苹果强大,微软不会在合作中受制于苹果。
如果比尔·盖茨只看到了苹果公司衰落对于微软的近期受益,而没有看到苹果的破产在未来对于微软的一系列可怕的不利影响,那微软公司必然遭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麻烦。对未来危机熟视无睹是一个企业衰败的前兆,很多颇富远见的管理者在这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
德鲁克说,如果企业不为未来作准备,就要为出局作准备。管理者作决策时如果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或一时之局,而对未来发展缺少必要的考虑,企业将付出昂贵的代价,轻则发展迟缓,重则面临倒闭风险。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决策的前瞻性,在今天与未来之间搭好过桥,避免到时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