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战鄱阳定天下(1 / 1)

一、首场遭遇战,徐达立大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初九,朱元璋终于等到徐达从庐州回归,可以凑齐全部主力,到了行动的时候了。朱元璋留下李善长守应天,自己亲自率领二十万精兵,以及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几乎全部重要将领,起程西进。但文官他只带了两个,就是刘基和夏煜。

七月十七日,朱元璋的船队顺利驶入了鄱阳湖。四天以后,他们与汉军在康郎山附近相遇,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水战,也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一场水战,就要在这片水域打响。两百多年后的中韩日露梁海战与之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双方在湖面上摆好阵型,大战一触即发。没有电影胶片记录下这段宝贵的历史,也就无法清楚直观地看出,双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陈友谅的船中有很多巨型战舰,船分三层,船体太大,士兵需要骑马巡逻。每船可容纳几百人,专职的船员就有几十个。

而朱元璋这边,主力舰还是三年前在龙湾缴获的陈友谅战船,还有很多是渔船改装的。三年过去了,陈友谅的造船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力战舰的吨位又比三年前上了一个档次,而朱元璋这边,因为忙于应付战争,平息叛乱,战船的制造水平和规模却没有什么提高。

陈友谅的巨舰在朱元璋营内引发了一片担忧之声。不少人觉得这仗真没法打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刘基与朱元璋都认为,大船看似可怕,但行动不方便;小船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行动自由,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术。当然,这些话不过是在给自己打气,想稳定众人的情绪而已,他们自己也不会当真的。

徐达不愧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在大家一片悲观情绪中,他果断地站了出来,主动要求出任先锋。要知道徐达可是二把手,亲自充当先锋官实在是浪费人才。而且说实话,朱元璋真舍不得,这可是自己最器重的大将,万一出个什么意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但徐达并不是有勇无谋的粗人,他既然敢出战,肯定是想给众将做出一个表率,同时他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天,七月二十一日,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能见度很好。当严阵以待的汉军军官,远远看到朱元璋这边有上百条小船,排着松散的阵型向自己阵营猛冲之时,禁不住纷纷笑出声来,感觉像是一帮小孩,哭着闹着要揍全副武装的蒙古战士。心说这些人是赶着投胎吗?军官就命令开炮,而这些船小,好掉头,轰了半天也没击沉几艘,反而让它们冲到了跟前。

徐达一声令下,几百条小船分成了十一队,每队围住一条汉军大船。别看徐达的船小,士兵的武器一点不落后,他们手持火铳和神机弩,对着大船一阵猛轰。有的甚至跳上大船,和汉军贴身肉搏。

徐达手持长刀,冒着密切的炮火,率领亲兵登上了一艘巨舰。这一年的徐达只有三十二岁,年轻气盛,身手矫健,根本不知道害怕两个字怎么写,全然不在乎随时可能遭遇的冷箭。双方在甲板上展开了激烈拼杀,距离这么近,大船上的重炮已经完全派不上用场。在徐达他们的猛烈攻势下,慌乱的汉军渐渐招架不住,被杀得满船乱跑,更有的直接跳水突围。徐达指挥手下分层进攻,把船上的汉军清理得干干净净,完全控制了这条船。

徐达不是常遇春那种打架上瘾的人,觉得今天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又发现回营是顺风,于是下令开着巨舰撤退。吃了大亏的汉军当然不甘心,跟在后面猛追,徐达他们在前面猛跑。就在这时候,风向突然变了,成了逆风。徐达这下可真着急了。

眼看越追越近,大船上的汉军军官不由得非常得意,不过这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又上当了。

早已等候多时的俞通海船队赶过来了。他们一字排开,用火炮向汉军猛轰,而处在逆风方向的汉军,火力被完全压制,不大工夫,十几艘大船就被打沉,其他船只能赶紧逃跑。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甚至连风都在帮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徐达在设计这个方案时,很可能征求了天象专家刘基的意见,不然,很难做到如此精?准。

徐达那边一切顺利,朱元璋的运气却不太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徐达会搞突袭,张定边也会,甚至更凶猛更有杀伤力。

张定边不跟陈友谅请示(知道肯定不批准),就擅自带着几条战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闯入朱元璋的船队,可以说人挡砍人,佛挡杀佛。朱元璋派出三十多条船去拦截,结果都成了张定边火器的牺牲品。

更可怕的是,张定边一不小心,居然发现了朱元璋的坐船。怪只能怪朱元璋自己,长一张比马还长的脸不是错,站到船舱外面吓唬人就不对了。张定边这个得意啊,命令手下开满舵,直击朱元璋。

只可惜张定边高兴得太早,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定律,没发现突袭者后边还有人突袭,让及时赶到的常遇春一箭射中,差点当场栽下湖去。部下被迫保护张定边逃走。

逃过一劫的朱元璋,又看到一艘巨舰快速驶过来,心有余悸,正准备命令开炮,眼尖的卫兵告诉他,徐达就在船头。朱元璋这才松了一口气。

徐达把巨舰平安开回本方水寨,恭请朱元璋上舰,参观他的战利品。朱元璋久经沙场,见过不少大世面,但这么大的战船还是让他开了眼界。不过这不算最重要的,徐达还带来了其他东西,更让朱元璋眼前一亮,非常开心。刘基多亏没在现场,不然八成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甲板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一堆汉军人头,整个水寨之内一片欢腾,鼓乐齐鸣。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徐达向朱元璋汇报,共计一千五百零七个。朱元璋大喜,告诉众将:“我们都如徐将军这样勇猛作战,陈九四何愁不灭,湖广何愁不?平?”

兴奋的士兵发出一阵欢呼声:“大帅英明,大帅万岁!”这声音响彻在每个人耳端,这声音直刺云霄。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这是他们必胜的决心。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表情,每个人都把手中的武器高高举起,向不在场的陈友谅示威:你小子等着吧。

不过就像女人的脸色一样,男人的心情也是说变就变。接下来朱元璋的一句话,就让徐达非常痛苦,差点当场就跪了下来。

二、自作聪明,陈友谅铁锁连船

徐达表现出色,当然期望有更多表现机会,朱元璋却说:“徐将军速回应天,协助百堂(李善长)先生守城。”徐达一听,当场就呆住了。

徐达刚打了一天,很不过瘾。他知道鄱阳湖这样的大场面,多少年也未必赶上一次,当然不愿走,但朱元璋却有自己的打算。

他担心张士诚突袭,别说这种可能性一点没有。李善长拉关系搞赞助还专业,打仗那是真不行。徐达不是常遇春,总能以大局为重,尽管心里十分不乐意,他还是收拾起委屈,收拾好东西,开船走了。

朱元璋这一招非常聪明,其他人的血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如果徐达还在,他们不能和二当家争功,有劲不好使出来。只有让徐达走,才能彻底释放这些人的狼性,让他们杀个痛快。

话分两头,历史不会因很多人的不懈奋斗做出任何改变,却会因个别人的一时糊涂变得面目全非。白天吃了大亏,很有些愤愤不平的陈友谅回到大营,召集部下开总结会。就在手下议论纷纷、没有头绪之时,一个奇招突然在他脑子里闪现出来。

把自己的大型战船,全部用铁索连起来!

相信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就好奇了,陈友谅难道没看过《三国演义》,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吗?这问题问得好,在1363年,这部小说还没写出来,而作者罗贯中,还在张士诚手下当谋士。他的理想是王佐之才,而绝对不甘心做个写书的。后边我们会讲到,鄱阳湖大战与罗贯中笔下的赤壁大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曹操的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受不了江水的颠簸,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倒是合理选择,陈友谅的士兵都习惯水战,根本没有不适应的问题,有这个必要吗?

张定边最忠于陈友谅,但也最喜欢和皇上唱对台戏,以显示自己有独立思考精神。但这一次,张定边暂时爬不起来了,没有人阻止这个方案。

陈友谅也有自己的道理:大船联结在一起,步调一致,就等于在水面上建立起了一座能够移动的巨大堡垒,让朱元璋的小破船根本没办法攻击。

第二天,双方继续交战。不出陈友谅所料,他的流动城堡展现出了强大优势,占尽了便宜。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朱元璋的小战船就如同玩具一样袖珍,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撞都能给你撞沉。大船之上,士兵们火炮火箭齐发,编织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小船根本没有反抗的力气。不大工夫,几十条船就被击沉,而陈友谅那边毫发无损。

这样下去有全军覆没的趋势,如何得了!朱元璋急了,提剑站在甲板上,并传下命令,如有船只退得比自己的旗舰还远,随船监军就立即杀船长!但就算这样,杀了十几个船长,依然无法阻挡本方战船的溃逃,陈友谅的火力实在太猛了。

危急时刻,陈友谅的老部下丁普郎站了出来,使用自杀式战术冲向敌军,像颗流星一样毁灭了自己,稳住了形势,主帅朱元璋趁机逃了出来。

不过,明天的太阳还要升起,明天的战斗还要继续,只要你待在鄱阳湖,就要面对陈友谅的移动城堡,你无法逃避。

这一战严重损害了朱元璋军队的士气,面对这样的连锁巨无霸,很多军官重新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绝望情绪在军中迅速漫延。有人甚至建议朱元璋立即退出战场,撤回应天。

唉,不争气的东西,要是徐达在就好了。

朱元璋起兵十余年来,没有一次比这时更凶险。大难临头,并不仅仅是四个汉字,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时候,郭兴站出来了,他给朱元璋支了一着。

朱元璋一听,觉得可行,就问刘基。刘基说有困难,还差一个重要的环节。随后,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那么,刘基又有什么高招呢?

三、草船不借箭,专门来放火

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军中高挂免战牌,任凭汉军怎么辱骂叫阵,就是坚决不出来。陈友谅与手下商量,先观察一下对手,看他们玩什么花样,也不急着发起总攻。

刘基的高招,难道就是闭门不出吗?这可有损他神机妙算的盛名了。

眼看到了下午,也没见对方有什么动静。陈友谅不免为自己的杰作扬扬得意,心说,朱元璋,能奈我何?你不敢出来,以为我就不能找你了吗?你的死期不远了!

陈友谅打算亲自到甲板上观察敌情,卫兵把他拦住了。

“陛下,外面风很大!”

说来也怪,未时 前后,一直晴好的天空突然变阴,猛烈的东北风肆无忌惮地刮了起来,带起巨大的水浪打在甲板上,把卫兵们吹得睁不开眼。

越是这个时刻,守卫越容易出漏洞,敌人越可能趁机捣乱。

果然,水面上突然出现了七艘战船,顺着风势,快速向陈友谅大营驶来。甲板之上,立满了身披铠甲,手执利刃的士兵。这些人想干什么?由于风实在太大,而且是逆风,那个年头的火炮又很不稳定,汉军军官不敢命令发炮,害怕误炸了自己人。

眼看战船就要驶进汉军水寨,军官忙命令放箭,虽说逆风射不准,连绵的箭雨还是不断落在了对方士兵身上,把这些人射得如刺猬一般。放箭的汉军看了,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弓箭手们很快就笑不出来了。他们吃惊地发现,这些浑身插满箭的士兵依然直立不倒,战船也继续高速冲了过来。这是哪门子法术,太邪恶了!

眼看这七艘战船冲到了汉军大船面前,这回大家总算看清了,那些站在船头上手持刀枪的,原来都是披着铠甲的稻草人!见过世面的老兵,立马知道大事不妙。而没怎么打过仗的新兵,还站在原地发愣。

噩梦,才刚刚开始。悲剧,注定不会草草收场。这些船大老远辛辛苦苦地跑过来,可不是为了玩草船借箭的游戏。它们商量好似的分头散开,从船舱底层中变魔术似的钻出来百十个士兵。他们显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全然不顾继续射过来的箭雨,扔出大铁钩紧紧钩住汉军大船。随后,他们把成捆点燃的芦苇,奋力扔向大船。那可是浸过油的!船上的稻草人也被他们点着了。熊熊大火把七条战船变成了火船,并且引发了震耳的爆炸声,火借风威,风助火势,很快烧向了汉军大船。而这些突击队员,也用这种最悲壮的仪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陈友谅的战船再大,也只是木船,船舱、甲板和桅杆全都是易燃品,而且大风也很好地发挥了鼓风机的作用,近百艘大船不大工夫就着了火,越烧越旺。各船军官们赶忙下令维持秩序,并立即组织灭火。但大船一旦着火,想扑灭谈何容易,由于战船都被铁索紧紧拴住,想驶开避火,都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

如果我们能拍摄下那一天的卫星云图,甚至会发现东经116度,北纬28.5度附近,存在大块明显的红色。大火烧上甲板,惊吓了战马,引发了严重的踩踏伤人悲剧;大火烧到船舱,把轮休的士兵永远毁灭在房间里;大火烧进军械库,引爆了火药,引发了可怕的连环爆炸。大火甚至把军需船都烧着了,一桶桶的菜油都被引燃,一袋袋大米都被烧煳了,损失无法估计。大火从水中一直蔓延到康郎山下,害得陆寨的人都爬起来救火。

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烧坏的军旗、烧得摇摇欲坠的船舱。随处可见提着水桶救险的工兵,带着火苗狂奔的伤员。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熊熊大火把一张张苦脸映衬得更加悲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都祈祷这场大火只是一场噩梦,都盼着自己能够尽快醒来。

但是,他们的噩梦并没有结束。常遇春、赵普胜带着船队杀了过来。这些都是朱元璋手下最强悍的士兵,他们早就做好了一切攻击准备。面对被大火折磨了大半天的汉军,他们的眼中没有一丝怜悯,他们的手下没有一丝留情。他们大老远过来可不是救灾,而是来火上浇油,趁火打劫的。他们劫的也不光是财物,更想要一个个汉军士兵的命。

大风已经不再狂暴肆虐,但战斗却更加惨烈血腥。黄昏的晚霞是红色的,持续燃烧的大火是红色的,双方士兵的头巾也是红色的,红色的鲜血从站着的活人身上,倒下的尸体上,一直流到了湖水中,甚至把周围的水域都染红了。他们身上的伤口来不及包扎,战袍也是遍布鲜血。他们的眼前并没有蒙着红布,看周遭却是一片血红。整个世界笼罩在令人窒息的红色之中,让弱者恐惧,更让强者兴奋。朱军越战越勇,血红的双眼放射出可怕的光芒,杀得即使手中的武器卷了刃,也能让对手吓倒。汉军的意志力完全崩溃,许多人死于刀下,更多人死于大火。幸存者相互踩踏,无数人跳入湖中,拼命游向康郎山。场面何堪一个惨字。

天色终于暗了下来,激烈的战斗也归于平静。打了胜仗的朱军,带着缴获的大批武器,主动退出了战场。而劫后余生的汉军,完全失去了追击的意识与能力。甚至包括他们的统帅陈友谅,也没有了这样的气魄。

那一天,从大火中仓皇逃出去的陈友谅,一定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极度懊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船队,在一天之内就损失近半。六万多人葬身火海,被杀死的数量更多。

更痛心的是,士兵死伤再多也可以重新招募,战船焚毁再多还能继续建造,两个亲弟弟友仁与友贵,以及平章陈普略的死,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让他旧仇之上又添新恨。

可这些不讲理的招数,又是谁想出来的呢?如果上天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要对那个人说,我恨你,如果要加一个期限的话,估计得是一辈子。

四、筑坛作法,才能借到东风

对陈友谅用火攻,还真不是刘基首先提出来的。

那天,在一片悲哀情绪中,郭兴突然说:“元帅,他们的船既然连在了一起,我们应该用火攻啊。”

朱元璋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说火攻倒是可以用,但就怕没条件,朱元璋问刘基:“要什么条件?”刘基摇了摇头:“没有东北风,肯定不行啊。”

陈友谅的康郎山基地位于西南方,如果没有东北风,朱元璋的船不能借风力快速前进,肯定在半路上就被打沉了。没有大风,汉军船队不可能大面积起火,使用火攻的意义就不大了。

那怎么办呢,朱元璋与刘基交换了一下眼神。看到刘基肯定的表情,朱元璋当着众将的面说:“伯温先生,我命你向上天借次东北风,你能办到吗?”

“此事包在老臣身上!”

“伯温先生,军务非同儿戏,事关上万将士的安危……”

“老臣愿立军令状,如果借不来东北风,请元帅以军法处置!”

“这个……”朱元璋心想,我留着你还有用呢,不能说杀就杀啊。他说:“先生这就不必了吧,万一失手?”

“不,事关元帅的战局,事关无数将士的安危,一定要立!”

军营中一片哗然,没有人会想到,伯温先生还有这样的神通?是不是真的?啊?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刘基就把军令状写好了,交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看过之后点点头:“伯温先生,你还需要什么?”

刘基说,一是需要七条船,上面立满草人,以做明天冲锋之用。二是需要建立一个祭台,明天他要在上面作法。

“好!”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各位回船休息,明天休整一天。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再言撤退扰乱军心者,立斩无赦!”众人警惕地交换了一下眼神,知道朱元璋不是说着玩的,都很知趣地退下了。随后,朱元璋留下了刘基?。

那一晚上,朱元璋船舱的灯很晚才熄灭。刘基与朱元璋都清楚,他们遇到了一生中最危险的困境。因此,他们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反复研究每一个可能的变数。

这一年,朱元璋只有三十六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而刘基已经五十三岁,身体一直不好,连日的焦虑,让他的健康出现了严重透支。但为了不辜负朱元璋的期待,为了不让陈友谅得逞,他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这一次,他除了在幕后出谋划策,还要做更多的事情。

第二天正午,瓦蓝的天空上零星地飘着几片云,强烈的光线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空气潮湿闷热,几乎没有一丝风的迹象。在湖边搭起了一个高台,士兵们铠甲整齐,将祭台团团围住。很快,每个人脸上都流出了汗水。

人群自动闪开了一条缝隙,从远处走来一个道士。他很瘦弱,神情严峻,披散着头发,身披道袍,手提把桃木剑。有士兵认出来了,这不就是刘伯温先生吗?

只见刘基大步走向祭台,先对着东方跪了下来,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焚香烧纸,献上祭品。随后,他站起身来,挥动木剑,嘴里念念有词。

离此不远处,七艘插满稻草人的战船已经准备就绪,那些敢死队员,也焦急地站在船头,等待天气的变化,那就是他们行动的信号。但半个时辰过去了,太阳依然高挂头顶,空气依旧闷热,看不到一点风的影子。他们越来越担心,神色越来越焦虑,这风还能不能来呢?

就在一愣神的工夫,远处飘来的云朵遮住了太阳,天色猛然暗了下来,猛烈的狂风卷起了漫天尘土,吹得提枪的士兵睁不开眼睛,吹得扛旗的士兵无法站稳,祭台上的桌子当场被掀翻,祭品撒得满地都是。

刘基依然站在风中,依然在挥舞木剑。他浑身已经湿透,汗水从脸上不停地流下。看着那些惊慌失措的士兵,刘基尽力控制情绪,他知道自己的表演还算成功,还能让他们相信。

刘基本来是个不相信鬼神的人,却要做一些类似巫婆神汉的工作,这其实是他很不情愿的。这个世界上的人,谁能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呢,自己不过是预测对了天气而已。而且这种预测,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朱元璋却希望他表演给士兵看,让这些没有文化的士兵,觉得刘伯温先生有呼风唤雨的法术,更觉得朱元璋不简单,从而稳定军心。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感到有点眼熟?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筑坛借来了东风,帮助东吴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但各位知道诸葛亮哪里来的灵感吗?

镜头一闪,切回陈友谅的康郎山基地。朱元璋的船队已经撤走,汉军士兵连夜清理现场,处理尸体,战船上的铁链也被解开了。

一次战争,不能让陈友谅完全丧失信心,毕竟他还有大半的船队。但他的手下,想起这场漫天大火,就会不寒而栗,永远留下无法磨灭的阴影。

陈友谅还能如何反扑呢?

五、及时更舟,刘基神奇救主

经过二十三日的一战,陈友谅损失惨重,但依然还有战斗力,陈友谅是一个勇于自我检讨、自我否定的人,他又下令将战船的铁索立即拆开。

“我们的兵力远胜过他们,虽然今天失利了,但我军主力仍在。明天,诸位一定要为死去的弟兄报仇!”

七月二十四日,太阳从东方钻出了地平线。又是新的一天,又将是新的一轮较量。朱元璋乘坐旗舰冲在前面,亲自指挥作战,刘基就站在他的身边。朱元璋激励众将:“陈九四昨天惨败,他们士气低落,很快就撑不下去了。我军全力一战,必将全歼他们。凡是在此立功的,都重重有赏,封三代!”

刚打了胜仗,又有重赏刺激的朱军,士气高涨,群情激昂。他们希望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陈友谅彻底葬送在鄱阳湖中。他们希望能分到丰厚的战利品,为自己和亲人改善生活。他们更希望战争尽快结束,让自己有返乡探亲的可能。

而朱军的对手,大都是那场大火中的幸存者,刚刚从鬼门关上逃回来。他们有的失去了最亲的兄弟,有的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有的勉强保住了一条命。他们的眼里只剩下了仇恨,他们的心被愤怒填满。

不是冤家不聚头。在这片本应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亲密恋人依偎缠绵的湖水中,这两批同样生长于江南的男人,这两支同样头戴红巾的军队,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向对方发起最致命的攻击。

他们都号称自己是起义军,都要替江南百姓驱逐蒙古人,但他们之间拼杀起来,甚至比打蒙古人还要卖力,下手更加凶狠。

浓烈的尘烟遮蔽了原本湛蓝的天空,刺耳的喊杀声震撼了原本宁静的湖水。几十万人拥挤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为着不确定的未来而拼得你死我活。攻守之势,在一天之中多次转换,胜败之间,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

眼看战事胶着,朱元璋在船舱中已经坐不住了,提着宝剑站在了甲板上。他的身边是两个旗官,还有一队卫兵。没办法,刘基也只好跟在他身后。在强烈的光线下,他们的衣衫都完全湿透,脸上也半是汗水半是尘灰。

为了便于指挥,朱元璋将自己乘坐战船的樯桅刷成了白色。这当然是个军事机密,但刘基明白,随着战事的进行,这个秘密迟早会被人注意到。他心里有个不祥的预感,对方很可能要集中火力,猛攻这条战船,因为它太与众不同,太容易暴露了。

刘基一直守在朱元璋身边,警惕地注意周围的变化。突然,他明显地感到前面的阳光反射有异常,似乎是什么在转动。刘基猛地打了个哆嗦,感觉大事不好,这时候也顾不上君臣之礼了,一把拉住朱元璋,大叫一声:“有危险,快换船!”

在卫兵的帮助下,两个人艰难地跳上了一艘小船,还没有站稳,只听几声巨响,他们回头看时,那艘白樯的大船,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不多久就沉没在了湖水之中。

刚刚想发火的朱元璋,被眼前这一幕完全惊呆了。

陈友谅其实没有走远,他一直就在不远处。看到白船沉入水底,陈友谅心情大好,开怀大笑,就差举杯庆祝了。他已经得到了情报,确定朱元璋乘坐的船是白樯的,因此命令集中多门火炮,一举打沉了该船。随后,陈友谅立即布置,让几条大船的上千名士兵,一齐向对方大喊:“朱重八已死,速速投降!”

朱元璋一看这形势,不禁哈哈大笑,他立即传下命令,让几十艘战船上的士兵,也一齐高喊:“元帅安然无恙。诸军须当努力前行,有动摇军心者,立斩无?赦!”

这时候,廖永忠和张兴祖率领六艘大船赶了过来,朱元璋激励他们:“我没事。击败陈九四,就看你们的了!”廖永忠等领命而去,六条战船很快冲入陈友谅的巨舰之中,船上的火炮弓弩齐发,汉军沉浸在杀死朱元璋的喜悦之中,还没有缓过神来,就被击沉了好几艘。其他船只好仓皇应战,但气势完全处于下风,不大工夫,纷纷转头逃开。

远处的朱元璋一见,命令各船发动总攻。朱军士气高昂,而发现空欢喜一场的汉军显然情绪受到了严重影响,不断有船被打沉,在对方的猛攻之下节节败退。陈友谅和张定边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命令全线撤退了。

好事与坏事,从来都是相互转换的。危机和机遇之间,本来也只差一个字。白船的被炸,让朱元璋差点丧命,但因其沉没而带来的朱元璋身亡的假消息,却成功地麻醉了汉军的神经,瓦解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失去了继续拼杀的动力。而由悲转喜的朱军,反而迸发出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

而这一切的转变,没有刘基的功劳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不仅救了朱元璋一命,而且直接促成了这种戏剧性效果。而陈友谅因为这次失败,也被迫改变了战术。他又有什么新花样呢?

六、穷途末路,陈友谅离奇死亡

屡战屡败的陈友谅,再不敢轻易主动进攻。他带着残余的战船退守到渚矶,希望能等待机会反扑。刘基火速做出反应,立即建议将主力舰只暗暗移到湖口,截断陈友谅退回长江的路线,并且设置了随时可以放火的火筏长阵,严防陈友谅强行突围。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困在渚矶的陈友谅进退两难,想继续开战,已经是力不从心,想就此撤退,却又不那么甘心。从武昌出来已经有四个多月了,经过上次大火,粮草已经损失了大半,虽说士兵也死了很多,但活着的人,很快就要吃不饱。饿着肚子怎么打仗呢。陈友谅几次安排人手上岸劫粮,都被当地守军杀退。他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刘基知道陈友谅军心浮动,应该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因此修书一封,让亲兵荒马送到汉军营中。陈友谅拆开一看,果然大发雷霆。信中说:

方今之势,干戈四起,以安疆土,是为上策。两国纷争,民不聊生,策之下也。曩者公犯池州,吾不为嫌,且还所俘士卒,欲与公为从约之举,各安一方,以俟天命也。公复不谅,与我为仇。我是有江州之役,遂复蕲黄之地,因举龙兴等十郡。今犹不悔,复起兵端,二困于洪都,两败于康山。杀其弟侄,残其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此逆天悖人之极也。公乘尾大不掉之舟,顿兵蔽甲,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狂暴,正当亲决一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毋乃非丈夫乎?公早决之。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信中对陈友谅敛兵自守、不敢出战的行为狠狠挖苦了一番,说他不是大丈夫,潜台词就是个缩头乌龟。陈友谅大怒:“说我不是爷们,那我就做个爷们的事给你们看看!”于是他传令,把朱军的战俘通通杀掉,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唯一能阻止老大犯浑的张定边,这时候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消息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果断下令反其道行之,把汉军战俘全部释放。并颁布命令:“凡抓获汉军,一律不得杀害,违者军法从事。”消息传来,这些战俘无不感恩戴德,到处传播朱元璋的佳话。这下好了,朱军更坚定了必死一战的决心,反正被俘了就是死;而许多汉军士兵有了侥幸心理,反正被抓住还能活命,还能放回家去。

更可悲的是,陈友谅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正史上居然没留下姓名),因为不赞同皇上的做法,都投降了朱元璋。这简直称得上众叛亲离了,仗还怎么打?

看到陈友谅思维已经混乱,刘基趁热打铁,火上浇油,立即又修书一封,攻击陈友谅心胸狭窄,没有前途。不过陈友谅也真是没事找事,别人给他写信他就看,一看就更加愤怒。

昨吾船对泊渚矶,尝遣使往赍记事往,不见使回,公度量何浅浅哉!大丈夫谋天下,何有深仇!江淮英雄,唯我与公耳,何乃自相吞并?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纵欲力驱残兵,耒死城下,不可再得也。即公侥幸逃还,亦宜修德,勿做欺人之容,隙帝名而待真主。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陈友谅越看越生气,但又无可奈何。他长叹一声,承认自己在鄱阳湖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何不退回武昌,重振旗鼓,找机会再来报仇?

八月二十六日,面对日益低落的士气,日渐枯竭的粮草,无法挽回的危局,陈友谅终于丢掉幻想,下定决心,要从湖口突围。这个决定当然是明智的。不过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在这里,是刘基早已经布置好的船队,陈友谅要闯过去,当然也是非常困难?的。

六十万大军从武昌出发,现在,身边只剩下二十来万,船也不足千条。陈友谅情绪非常失落。

带来了全部家底,现在差不多输了个底朝天。憋足劲一心要报仇,结果只是增加了更多新仇。

他围攻洪都,想以此平定江西,但错失进攻应天的良机,反而给了朱元璋从容准备的时间;他连锁战舰,想给朱元璋压迫式的打击,却被一把大火烧得元气大伤;他炸沉朱元璋坐船,以为毕其功于一役,没想到死对头不但跑了,还能组织反击;他想弃船从陆地逃走,发现这条路依然行不通。

没办法,既然湖口已经被朱元璋封锁了,那只能强行突围。湖口的朱军怎么可能放走他们,立即点燃火筏拦截。陈友谅命令前部冒死开路。

刘基和朱元璋得到情报,哪里肯让陈友谅得手,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朱元璋命令常遇春带领全部能够集结的船只,从后面紧紧追赶。他告诉士兵们,刘基先生已经算过了,今天是金木相犯之日,如果出击,必然取得大胜。众将士果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其实,让刘基来解释皇历,哪天都能说成是好日子。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说,重要的是话语权掌握在谁那里。艳阳高照,你可以说是好天气必然带来好运气;大雨倾盆,也可以说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也要惩罚敌人。房上的瓦好好的,你可以说是我们江山稳固;房上的瓦被风刮掉了,你也可以说是我们要瓦解敌人。

这一仗杀得昏天暗地,从早晨打到黄昏,陈友谅依然无法突围,眼看前面的火筏阵无法突破,后面的追击却越来越紧,朱军的喊杀声听得越来越清楚,他真的着急了。

难道我要困死在这里?

他把头伸出舱外,想看清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危险,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他在世界上看的最后一眼。

一支冷箭射了过来,从他的眼睛射入,直穿头颅。

一代枭雄就这么告别了人间,终年四十四岁。他的死有很大的偶然性,死得太冒失,也太划不来了。但汉军的失败,大汉国的灭亡,从此就是必然的了。

陈友谅一死,一切都没有了悬念。群龙无首,汉军完全丧失了斗志,几乎是全军覆没。张定边不愧是一代名将,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还能保着陈友谅的尸体,以及他的小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陈友谅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慨,我要是不乱跑乱动,一直待在张定边跟前多好。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次年二月,已经称吴王的朱元璋,率领主力船队亲征武昌。张定边和陈理在得到保证生命安全的承诺下,开城投降。大汉政权正式宣告终结。湖广各府,都被朱元璋的军队陆续占领。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有了对张士诚的压倒性优势,消灭后者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失败的陈友谅不仅输光了全部筹码,输掉了六十万军队,甚至连自己的命都输掉了,永远没有了翻本的机会。

七、鄱阳大战,成就一生伟业

鄱阳湖一战,是元末战争走向的决定性战役,甚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几百年中国的发展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哪一方取得最终胜利,就拥有了割据江南的本钱,甚至可以叫板北方的元廷。而张士诚注定只能当看客。

事实上,参战的双方,无论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必胜的把握。而胜利的天平,一开始甚至还倾向于陈友谅那边。

刘基全程参加了这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大战,一直和朱元璋在一起,他的贡献无人能及,他的策略,也是别人难以想象出来的。这场战争,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为他提供了充分的表演舞台,可以说是他平生所学的一个全方位展?示。

首先,刘基准确预测了鄱阳湖的天气状况,并筑台借东风,通过这种带有强烈表演性质的活动,迷惑了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士兵,大大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他们孝忠朱元璋,为其血战到底的决心。

其次,刘基制定了进攻陈友谅水寨的周密方案,并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天气的变化。可以说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让后者疲于应付。刘基首先用七艘草船实行自杀式火攻,随后又集中精兵趁乱发起猛攻,重创陈友谅,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为以后的战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次,刘基用直觉预测朱元璋的船有危险,及时拉主帅逃命,直接救了朱元璋一命。这也当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后世的学者无法解释,却杜撰出刘基是看“难星过”的结果,大白天哪有星星可看?如果没有刘基在身边,朱元璋必死无疑,这个世界上恐怕也不会有大明王朝了。

最后,刘基建议朱元璋在湖口设伏,又阻止陈友谅从陆路逃跑,并用书信干扰后者的思维,破坏汉军军心,直至逼迫他从湖口强行突围,从而走向完全毁灭之路。虽然陈友谅的死有些偶然,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冥冥之中也有定数。

可以说,刘基的军事才华,在这场大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友谅与其说是被朱元璋打败,不如说是被刘基扼制。是刘基通过自己的眼光、创意与直觉,一次次地瓦解了陈友谅的攻势,一点点地把陈友谅逼疯,一步步地把陈友谅送上了绝路。

没有刘基,鄱阳湖大战肯定是另一种打法,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当然,刘基捉弄陈友谅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自从他三年前出山以后,基本上只做了这么一件事。从龙湾大捷,到江州奇袭,再到鄱阳湖决战,刘基处处给陈友谅制造麻烦,完全配得上陈友谅克星的奖牌。后者恐怕至死都不清楚,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一个书生玩死的。

鄱阳湖大战的结局是让人满意的,但过程却一点也不轻松,甚至危机四伏。主帅朱元璋几次遇险,丁普郎、张志雄和韩成等三十六员大将阵亡,普通士兵和军校的死伤更是无法统计。刘基后来写下了《赠杜安道》长诗,传神地再现了这场战斗的惨烈,取得胜利的艰难,也感慨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再经不起太多的折腾了: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炰烋震貔虎。

拔蕣皖城犹俯拾,探穴九江无险阻。

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坱圠相吞吐。

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

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作灵鼓。

将军金甲箭攒猥,战士铁衣汗流雨。

火龙熺焰绛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鲸鲵既剪搀枪落,草木熙阳鱼出谷。

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徐与杜。

或操陈子之刀镊,或负伊公之鼎俎。

艰难出入矢石下,鞠躬尽力无摧阻。

夙兴夜寐事一人,小心不贰帝临女。

只今四海同车轨,葑菲罔遗遵往古。

琼琚赤芾簉鹓行,鞍马禄食光门户。

天鸡一声金阙启,龙颜有喜常先睹。

顾我愚疏忧患集,病骨崚嶒蒸溽暑。

兴来怀旧倚长歌,星星两鬓丝千缕。

正因为刘基的作用如此突出,朱元璋对他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在庆功的酒桌上,朱元璋很诚挚地感慨:“我不应该去救援安丰(不知道韩林儿听到了,会做何感想),让陈友谅趁我不在,应天城防空虚,顺江而下。如果他直攻下应天,我进没有成果,退没有后路,那就是败局已定了。多亏陈友谅没有攻打应天而包围南昌,战略如此糟糕,不灭亡真没天理了!”

但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也暗暗对刘基产生了提防。多亏这老头只是个参谋,要是有一支自己的军队,那怎么得了!

一个重要决定,在朱元璋脑子里悄悄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