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守卫洪都无比惨烈(1 / 1)

一、救援安丰,朱元璋留下后患

刘基人在家乡,心在应天。听过了特使的汇报,他知道自己在家里不能待下去了,必须火速动身。

他不希望朱元璋犯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每个男人都可能会犯。

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必须阻止朱元璋。

朱元璋想做什么呢,难道是……他想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96年,曹操把汉朝的合法皇帝——汉献帝请到许昌,实际上就是软禁起来。从此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借朝廷的名义。谁要反对他,就是反对朝廷,谁要跟他开战,就是在破坏大汉江山。这事,想想都威风。

朱元璋难道要绑架元顺帝?不是,他可没这打算,也没这必要。他想控制的是小明王。这些年,朱元璋虽然一直独立行事,但名义上,自己还是小明王的臣子。要是能把这个小皇帝控制起来,像曹操控制汉献帝一样,那该多好。

而且,有人把机会送上门来了。小明王的救援信,现在还放在朱元璋的案头?上。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汴梁被元军攻破之后,刘福通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守安丰,与张士诚的地盘接壤。张士诚从来不属于红巾军系统,对元朝是忽降忽叛,但双方关系还算和平。

不过,和平与战争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张士诚突然想对小明王下手了。至正二十三年二月,他派弟弟张士信率领十余万大军,以吕珍为先锋,猛攻安丰。而驻守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天完朝汴梁行省丞相左君弼,也应约前来帮?忙。

安丰小城的全部人口还不到十万,能打仗的士兵也就几千人,在吕珍和左君弼的打击下,很快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眼看就要沦陷,刘福通不得已低下高傲的头,向朱元璋求援。为了打动这位名义上的下属,他在信中甚至说,当地的百姓不但易子相食,甚至把死去亲属的尸体都挖出来吃掉,可见是要多惨有多?惨。

朱元璋对刘福通没有任何兴趣,他要的是把小明王救出来,带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控制起来。

刘基对刘福通借白莲教装神弄鬼本来就没有好印象,对他冒充刘世光的后代更是反感。刘福通落到今天的处境,刘基虽然不至于幸灾乐祸,但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不能救。

刘基知道,朱元璋出兵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是想借此机会,彻底控制小明王,达到曹操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通过出兵救援,在江湖上宣扬自己的道义合法性和正统性;三是趁机打击和削弱张士诚的势力,反正早晚是要打?的。

但就算朱元璋想做曹操,小明王也不是汉献帝。后者可是大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前者不过是刘福通树起来的傀儡。这个招牌要真管用,张士诚恐怕就不想毁掉,而是想着自己拿过来供着了。

而且,把刘福通和小明王救出来之后,如何安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不如借张士诚之手除掉,从此朱元璋就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自立门户了。

更严重的是,救援安丰,就要冒与张士诚全面作战的风险,这就彻底改变了刘基与朱元璋三年前制定的“先汉后周”战略。如此一来,朱元璋就要遭受陈友谅与张士诚的两面夹攻,局势相当不利。更可怕的是,朱元璋要亲自北上安丰,那势必带走很多兵力,造成应天空虚,如果这时候陈友谅抓住时机,再和三年前一样率领几十万水军顺江杀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朱元璋一向看重刘基的建议,但这次没听他的。这年三月,朱元璋带上自己最信任的两员大将——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十余万精兵赶赴安丰。

话说朱元璋救援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火候掌握得很有分寸,等他们赶到安丰时,这座城已经就被攻占了。

当他们与吕珍和左君弼一交手,这两人恰好就认输,率兵主动撤离了。

当他们在城里寻找小明王时,恰好就找到了,而他们不想要的老朋友刘福通,恰好就变成尸体了。

刘福通死得不明不白,他的死耐人寻味。如果是安丰城破后被吕珍所杀,那小明王更没理由活下来。但偏偏是很会打仗的老战士刘福通战死了,不会打仗的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救下来了。这过程很理想,结局很圆满,朱元璋想要的效果完全达到了。至于刘福通是怎么死的,没人搞得清楚,也没人真正想搞清楚。

朱元璋保护着小明王,一路护驾到了滁州(今安徽滁州)。这里距离应天不到一百里,方便照顾。朱元璋为小明王安排了当地最好的住所,提供了最好的生活设施,并安排了重兵严格保护。韩林儿对自己的遭遇倒是非常坦然,他早就只是个道具了,也早已经有了当道具的职业道德。以前,他是刘福通的傀儡,现在,他是朱元璋的摆设。既然无力反抗命运,逆来顺受,也不失为一种生存哲?学。

左君弼是天完朝大臣,徐寿辉被杀后拒绝效忠陈友谅。朱元璋派人招降时,他也断然拒绝了。如今,左君弼又悍然与张士诚站到了一起,让朱元璋非常恼火。而庐州这块地盘,自己早就向往多时了。

朱元璋安顿完小明王之后,自己率少数兵马回应天,而交给了徐达和常遇春一项新任务。

带主力攻打庐州,惩罚左君弼!

朱元璋留下了自己手中最好的两张牌。但是三国大将张辽曾经驻守过的庐州,城防相当坚固,城内粮草储备充裕,左君弼在当地军民中都很有威信,徐常二人围攻了两个月,还是没有任何进展。他们也不敢向朱元璋请求更多援军,只能硬着头皮坚持攻城。

转眼就到了四月。朱元璋的动向,早已通过间谍的情报,传到他一个老朋友那里。此人听说之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集结军队,去问候朱元璋及其家属。

这位老朋友就是陈友谅。

对于龙湾的惨败,他永远不能忘记;

对于江州的丢失,他永远耿耿于怀;

傅友德的背叛,他一想起来就咬牙切齿;

向朱元璋复仇,永远是他最想完成的工作。

陈友谅把武昌及周边能够集结的军队全部召集起来,把能够开动的主力舰只全部集中起来,真实数目不详,但对外宣称是六十万,甚至把全家老小都带上。他要给朱元璋最严厉的惩罚,也希望更多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

这一次,他的人马是三年前的两倍多,战船更多,火力更强。

这一次,他要吸取龙湾痛失好局的教训,再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

这一次,他还有强烈的复仇欲望支撑。这种信念,甚至比武器本身更有杀伤力。

二、四万对六十万,朱文正死守洪都

朱元璋人在应天,身边没有了徐达和常遇春两大干将,以及十余万精兵,如果陈友谅这时候来进攻,他将要面对的局势,恐怕是不堪设想。

这也是刘基早就向朱元璋提醒或者说警告过的。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危局却没有发生。陈友谅是来找朱元璋报仇的,后者就在应天。当汉军开过江州时,陈友谅却做出了一个让支持者心痛不已,让反对者嘲笑不止,让围观群众莫名其妙的举措。而正是这个举措,不仅改变了战局,甚至直接改变了陈友谅一生的命运。

汉军突然接到最高指示,不继续东进了,转而南下,穿过鄱阳湖直奔洪?都。

这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即便洪都是华中重镇,是江西行省省城,但如何与应天府相比?为什么不立即攻打应天,难道是要等徐达他们回防吗?

难道是因为刘基还在,陈友谅害怕了?

也许让陈友谅做出这种决定的,是洪都的守将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堂哥朱兴隆的儿子,出生年月不详,但这一年朱元璋不过三十六岁,朱文正估计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让这么一个过于年轻、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人,来守卫洪都这座如此重要的省城,陈友谅当然有理由相信,这是上天馈赠给他的一份厚礼,自己没有理由不笑纳。

而且,根据掌握的可靠情报,朱文正还是一个花花大少。他经常出没于洪都的花街柳巷,徘徊在城中的青楼粉宅,让本城的大小名妓赚得心花怒放,让当地的富家公子恨得咬牙切齿,让全城百姓有了共同话题,让手下官员不敢怒也不也敢言——人家可是朱元璋的侄子。

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应该代替朱重八好好教育一下;这么一座唾手可得的大城,不顺路拿下,也太对不起自己了。陈友谅八成会这么想。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二十三日,这原本只是普通的一天,太阳依然正常升起,空气依旧潮湿闷热,赣江照常向北一路奔流,朱军照样正常守在城上。可当换班的士兵习惯性地登上城楼,向前眺望之时,即使他们已经得到了通知,却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惊,久久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

赣江之上,庞大的战船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夺目的战旗层层叠叠,如同给江中铺上了一条巨大的地毯。陈友谅的大军到了。装备精良的船队绵延出去数十里,能够绕城墙一周多;数十万披挂整齐的士兵,甚至比洪都的全部人口还多。这座城市注定要面临一场生死考验,而最先受到生命威胁的,无疑是那些守城的卫兵。也许一场交锋之后,第二天早上的太阳,他们就永远无法看到了。

幸运的是,洪都城墙已经做了改造,距离江面足足有三十步之远,陈友谅要攻城,只能从地面上开打。

收到陈友谅大军没有直奔应天,而是全部开往洪都的情报之后,朱文正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不扮纨绔,不装脑残,不显得好欺负,陈友谅能打过来吗?陈友谅来了洪都,而且居然还带上了全部军队,这对自己的亲叔叔,是多么大的一个帮助。

一个几十万军队的统帅被你牵着鼻子走,这种感觉何等美妙。

洪都不是成都,不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有了朱文正,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年轻同样强悍的助手,陈友谅来得容易,想走就困难了。

朱文正这个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收起花花公子的行头,披上三军主帅的战袍,杀气立即从眉宇之中显露出来,让军官们不寒而栗。

“陈友谅已经来了,各位现在想走,还来得及!”

他冷峻的目光从每一个将领脸上扫过,那意思无疑是在说:“你们可以投降……试试!”

在那一刻,军官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把能够摧毁一切的利剑,在它的光芒之下,任何多余的想法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末将誓死效忠元帅!”突然间,有人喊了出来。

“誓死效忠元帅!”众人群情激昂,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绑在了同一条船上,而舰长就是这个年轻的吴国公亲属。

朱文正火速分配了任务,薛显守章江、新城二门,牛海龙守琉璃门,赵国旺守澹台门,最辛苦的是赵德胜,他一个人要负责防守宫步、土步和桥步三门。

而最重要的抚州门,朱文正却指派了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这个决定引发了很多人的不安。但是,朱文正有他自己的考虑。

朱文正率领两千精兵作为机动,随时增援最艰苦的地方。在这个没有手机和电报的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可以想象朱文正有多辛苦了。

四月二十四日,大队的汉军出现在了抚城门下,果然,陈友谅选择这里作为了突破口。汉军士兵们首先填平了护城河,然后架起十几部云梯猛攻,并且用投石车向城上发射。而城上的士兵则用早就准备好的岩石滚木招呼他们。

几天过去了,汉军毫无进展,最忙碌的人,不是外面攻城的士兵,而是营内治伤和收尸的后勤人员。

陈友谅火了,命令搬来几十辆攻城冲车,在弓驽的掩护下,对着城墙轮番猛冲,把城墙撞出了一个长近百米的大洞。领头的军官一招手,几百号汉军就满脸兴奋地冲了进去。

工夫不大,这帮士兵又满脸恐惧地逃了出来。在他们的后面,是刚倒下的几十具尸体。据幸存者后来回忆,他们进去之后,碰到了朱军,手持长长的竹管子向他们冲过来,这种竹管能打出铅弹,击中之后非死即伤,谁也惹不起。

这支火枪队的指挥官,就是那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以后也成为了大明开国名将,他叫邓愈。

邓愈表现出了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稳重,他知道修补城墙已经来不及,立即命令在现场扎起栅栏,把缺口先堵了起来,并让火枪手守在后面严阵以待。

陈友谅的援军赶到了,双方围绕着栅栏展开了激烈争夺,火铳的威力虽大,但和现代的步枪还是无法相比的,装弹太慢太麻烦,这就给了对手喘息和反扑的机会。等你埋头装弹时,敌人的刀就砍到你头上了。

汉军潜水般地涌过来,人数处于明显劣势的守军渐渐吃不消,栅栏前面满是尸体。眼看,汉军就要从这些尸体上踏守,踏过这座早就归到自己名下的城池。

不过,如果他们就这么得手,历史就是另外一种写法了。经常看动作电影的人都知道,在最危急的时刻,诸如子弹直飞女主角胸口,炸弹九八七秒倒计时,总有一个英雄及时赶到。

就在这个时候,伴随着漫天飞扬的沙土,一队骑兵突然杀到,闪亮的军刀向着汉军的头上砍去。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主帅朱文正,他得知抚州门危急,就带着援军赶了过来。在铁骑长刀面前,陈友谅的步兵劣势就充分暴露了。

这是一场惨烈的拼杀,双方在栅栏前面丢下了上千具尸体。最终,还是两个年轻人笑到了最后,朱文正和邓愈用他们的血性,赶走了人数占明显优势的汉?军。

此后,陈友谅试图从水关发起进攻,但他的手下却尝尽了苦头。朱文正特制了超长的长矛,从铁栅空隙中向外攻击汉军,让他们损失惨重。

愤怒的汉军士兵试图用手拨长矛,一开始还能收到奇效,但很快就发现这使不得。朱文正让士兵把长矛在火上烘烤,敢于尝试的汉军,双手当场都能给烫熟了。伴随着一阵阵惨叫声起,汉军放弃了从水关突破的念头。

陈友谅转攻土步门,发现守将赵德胜也是惹不起的主。汉军放冷箭射死了赵德胜,但他的副手继续组织士兵抵抗,汉军依然不能前进半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被陈友谅视为探囊取物般就能拿下的洪都,却让他越来越头大。四万残兵,愣是把六十万大军搞得没有脾气。

朱文正不愧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他的血性大大鼓舞了士气,坚持了四十多天,洪都居然没有失守,这让陈友谅的耻辱记录上,又增加了重重的一笔。

当年朱元璋攻安庆不下,转而直奔江州,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而陈友谅在洪都城下没有进展时,为什么就不知道变通,还要坚持选择死磕呢?

因为他身边没有刘基。即使有刘基这样的谋士,以陈友谅的一根筋性格,恐怕也难以听得进去。

陈友谅是那种为抢你一根柱子,能把你家房子拆了的人,他从来不容许自己吃亏。在洪都遭受的损失,非要找回来不可。而且,双方的力量对比实在悬殊,如果再围攻下去,没有理由攻不下来。因此,汉军对洪都的围攻,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受挫而停止。

在这一点上,朱文正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这个朱元璋的侄子并非只有不怕死的血性,更有准确判断局势的头脑。

再强悍的战士也有疲惫的一天,如果是日复一日地透支自己的健康,再坚固的城防也有薄弱环节,何况洪都城远远算不上固若金汤。朱文正已经把陈友谅拖了四十多天,已经大大挫伤了他的军心,已经严重消耗了他的粮草,已经为朱元璋争取了宝贵的休整和喘息时间。朱文正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是时候把叔叔拉进这场战斗了。

朱文正立即安排人出城报信,可是,连续派了三拨人,根本就突围不出去,反而白白赔上了很多人的性命,封锁太严密了。形势相当危险,他也非常着急。

三、冒死突围,张子明应天求援

同样的事情,交给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通风报信的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朱文正很不幸,想给叔叔送个信也总是送不出去;他也很幸运,手下有一个叫张子明的人,不仅勇敢,而且聪明。不但不怕死,而且懂得怎么死才有价值。

那个时代没有便利的通信手段,但至少有了飞鸽传书。朱文正不善于放鸽子,只知道派活人报信。当然,洪都已经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真要放个鸽子飞到应天,还真是相当困难的事。

朱文正已经派出了三拨人骑快马出去送信,每次都出动上百铁甲骑兵,把送信人紧紧保护在中间,试图强行冲过包围,每次都被杀了个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这点人相比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如同鄱阳湖里撒下的一把大米。朱文正非常痛心,自己的士兵实在是伤不起了。逼我出绝招!

朱文正摆了一桌好菜,通知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张子明过来喝酒。不明就里的张子明一进房间,一看这架势马上就明白,这是要送我上路啊。更要命的是,朱文正让他化装走水路,并且不派人保护,不想再多死人了。

这不是让张子明用最宝贵的生命来碰运气吗?

张子明没有退缩,坦然接受了任务,当然也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他不但胆大,而且心细。他化装成渔民,孤身一人,在夜色掩护下,驾一叶小舟,驶入了赣水之中。他白天休息,晚上行船,穿梭在汉军控制的江面上,随时有被抓住的危险,但他无所畏惧。

也许是张子明的划船技术实在太好太隐蔽,也许是以前那几批烈士积攒的人品保佑了他,就这样行驶了五天,张子明居然冲出了包围圈,平安到达江州。现在想来,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张子明立即换骑快马,直奔应天,猛敲吴国公的大门。见到朱元璋,一般人肯定会当场号啕大哭,甚至跪着抱住朱元璋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城中将士的悲惨命运,恳求老大赶紧发兵援助,再晚就要城破了。但这样做,就能让朱元璋看得起你吗?就能保证吴国公一定能听你的吗?

张子明却依然保持镇定。他知道怎样才能打动朱元璋,他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他沉着地说,城里死伤非常严重,但陈友谅的损失也不小,而且粮食已经缺乏(这就是没有根据的瞎编了),士气低落,如果我军主力迅速开往洪都,一定会给陈友谅致命的打击。

朱元璋一边听,一边和刘基用眼神进行交流。他决定,立即派人前往庐州,把徐达和常遇春叫回来。

然后朱元璋告诉张子明,让他再跑一次,带话给朱文正,让洪都再坚守一个月(从当时算起,张子明要是能活着回去,至少也得走大半个月),自己会亲自带兵援助洪都。

天哪,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这又得做好随时变成死人的准备了。张子明欲哭无泪,谁让你的角色,永远只能定义为炮灰!

按理说,张子明的任务已经完成,根本没必要独自回去,朱元璋赶紧出兵就是了。但朱元璋却并不想急于发兵,这就是他的智慧。

首先,徐达和常遇春的十万兵马没回来,他不放心。

其次,他想让自己的侄子再努把力,将陈友谅脆弱的心灵再折磨一番。这对完全打败他更有利。但如果洪都就这样失守了呢?那也会是鱼死网破,够陈友谅喝一壶的了。

可见,朱元璋对这个亲侄子的生命安全,还真是不太放在心上。

朱元璋这个命令,是让张子明再拿生命做一次赌注。刚从鬼门关闯过来的张子明没有讨价还价(说多了也没用),痛快地上路了,又从江州进入了鄱阳湖。

俗话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张子明驾船再次驶入赣江时,已经没有了上回的幸运。他被汉军的巡夜船抓住,送到了陈友谅帐下。

汉军中有人认出了张子明,说这是朱文正的心腹。陈友谅难得地做出一副优待俘虏的模样,亲自劝他投降。张子明说自己的家小都在洪都,就这么投降了,朱文正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陈友谅于是劝张子明去说降朱文正,这样一来,对谁不是都有好处?张子明面露难色,说朱文正可是朱元璋的侄子,怎么可能随便投降呢。陈友谅不想浪费时间,他开出了一个足够大的筹码,大得让张子明很难有拒绝的底气。

只要张子明能说服朱文正投降,就可以封侯,而且是万户侯。

当然,陈友谅从来就是个言而无信的人,早上说给你一定封侯,下午就能给你一剑封喉。张子明当然不会当真,但他一定在思考,怎么利用生命中最后这么点时间,怎样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子明考虑了半天,表情非常痛苦。最后终于说:“好吧,我答应。”

陈友谅非常高兴,心说你也不过如此。立即命人准备酒菜,让张子明美餐了一顿。

第二天,陈友谅派亲信押着张子明来到抚州门前,喊朱文正出来说话。陈友谅的军官与张子明骑在马上,后面是密密麻麻的汉军士兵。军官提醒张子明:“你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吗?”

张子明点点头,打马来到城下。城上的士兵搭弓对准了他。朱文正担心陈友谅的狙击手随时会偷袭,坚决不出来。

张子明知道,自己再不说,就永远没机会了。

他用尽平生力气,大声喊道:“我已从应天请来了救兵,大家再坚持几日,一定不能投降……”

话还没说完,身后的军官挥起了长刀,寒光闪过,张子明栽到了地上。他的嘴角仍带着笑容,有一种阴谋得逞后的快感。

陈友谅把经过看得一清二楚,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自己又被人耍了,被一个看似憨厚的人给玩了。他更加坚定地认为,张子明最后留下的那副笑容,绝对不是微笑而只能是嘲笑,笑话的不是别人,就是他汉王,不,大汉皇帝陈友谅。

张子明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陈友谅为了吓唬洪都官兵,把张子明的人头高挂在船头,但他又失策了。为了不让张子明白死,为了坚持到救兵到来的那天,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也要和陈友谅血战到底。

坚持,等待,坚持等待。朱文正带着剩下的不到两万残兵苦苦支撑,到了这个时候,体力精力已经严重透支,完全是靠意志力在苦苦坚持。每每支撑不下去,就要崩溃的时候,想到张子明,想到他的临终话语,想到他的死不瞑目,这些人就重新有了抗争的勇气。

七月十九日,这天本来是平常的日子,却成为了洪都人的节日。围城八十五天的陈友谅,突然命令全部撤军,并由水路进入鄱阳湖,在康郎山扎下水寨。

看着那些巨大的战船渐行渐远,最后完全消失在视线中,洪都城上的卫兵们,兴奋得无以言表,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劫后余生,大难不死,还是苍天有眼,佛祖保佑?但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张子明,他们根本支撑不到这一天。

陈友谅得到确切消息,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到达湖口。他不想在洪都与朱文正纠缠下去了,朱重八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还等什么呢?小小的洪都,并不是我的菜。

可浩渺的鄱阳湖,又会成为你的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