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整整一百年之后,这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已经呈摇摇欲坠之势;这个曾经让整个亚洲和欧洲闻名丧胆的帝国,将和历史上那些消失的王朝一样,不可避免地面对衰亡的宿?命。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斗不息。自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拥立小明王韩林儿之后,各地的造反和暴动就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让朝廷和地方官员非常头疼。曾经是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在进入中原并占领江南近百年之后,他们引以为豪的铁血精神和坚强意志,已经被长城之内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太多,镇压反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这年春节,古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上下呈现一片欢庆气氛。这座城市的主人、红巾军首领朱元璋盘点过去一年,心情不错。他不仅连续占领了婺州、诸暨、衢州和处州等大片地盘,还被小明王封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高兴之余,他亲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挂在相府的大堂之上。

更令朱元璋高兴的是,他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首义领袖刘福通的受挫。在上年五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歼灭了刘福通主力,后者被迫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逃往安丰,从此永久地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朱元璋虽然奉小明王为大宋皇帝,接受其册封,并使用其龙凤年号(新的一年是龙凤六年),但他并不是刘福通的部将。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多精啊,在势力还不够强,地盘还不够大,受关注度还不够高之时,正好有刘福通替他挡住元军主力,让自己可以安心地在南方抢地盘。而当刘福通大势已去之时,自己的翅膀也硬了,可以甩开领导自由行动了。

不过,朱元璋依然有两大劲敌,那就是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正好把自己的地盘夹在中间。渔夫出身的陈友谅架空了老领导徐寿辉,自称汉王,控制了湖广(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大片土地,强大的水军随时可以威胁朱元璋的根据地。陈友谅野心勃勃,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汉王,还想恢复大汉江山,当大汉皇帝。当然,他规划的龙椅边上,是不会给朱元璋留位子的,最多在监狱里给老朋友开个单间。

而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则占据了江浙一带最繁华的地区,并与朱元璋的地盘呈现犬牙交错之势,双方的领土纠纷在所难免。张士诚确实不够君子,对元朝是忽降忽叛,大玩猫与鼠的游戏。由于他控制了江南粮食运往元大都(今北京)的运河航道,朝廷对他也有些无可奈何。相比陈友谅,张士诚就没有那么大魄力了,他善于满足,及时行乐,小富即安。

相比这两人,朱元璋更苦,出身更低,低得真是没法再低,已经低到尘埃里了——贫农。他祖籍丰沛,和汉高祖刘邦勉强也算半个老乡,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先后从事过乞丐与和尚两个不体面的职业,二十五岁那年,朱和尚经幼年好友汤和推荐,投入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帐下。他作战勇猛,敢打硬仗,又比一般将领更有谋略,因此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他。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逐步发展成拥兵十余万的重要军事领袖,帐下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和李文忠等虎将。

更重要的是,像老前辈刘邦一样,朱元璋对读书人既轻视又笼络,既利用又防备。既能供在高堂之上,又可玩于股掌之中。战乱之世什么最珍贵?人才!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意志很坚定。他不允许自己手下的大将私自结交文士书生,一旦发现了必定严厉惩处。而他自己,却想尽一切办法,网罗有独到见解、能为己所用的读书人。

谋士和美女,都是朱元璋的爱好。两者的共同点是:第一,发现了就要占有,不能错过;第二,自己占有不了,宁可毁掉,也不能让其落到别人的手?中。

在渡江之前,他的同乡李善长、汪广洋就加盟了他的团队。攻占应天之后,又先后有杨宪、朱升、孙炎和夏煜等来投奔。谋士队伍不断扩大,虽然不及战国四公子纳三千食客那样的规模,但朱元璋爱才惜才的口碑,已经在江南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朱元璋理想远大,自从独立带兵开始,就将刘邦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在他的眼中,善于调理各方面关系和筹集军饷的老乡李善长,就是萧何的翻版,徐达智勇双全堪比韩信,而且又是自己打小就交下的死党,远比韩信忠?心。

不过,这个班子还欠重要一环,张良张子房在哪里呢?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蒙古人,还有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等一群地方势力,朱元璋这个愁啊。他合计,谁能替自己扮演军师角色,分忧解难,出谋划策,谈笑之间,就能让战局发生转机,让敌人损兵折将,让我这个老大,不至于当得这么辛苦呢?

这位大帅才三十二岁啊。为了军国大事,经常从黎明忙到深夜,生了三个儿子,居然没工夫给他们起名字。几个夫人也都明里暗里抱怨老公冷落她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是打仗,就是为打仗做准备。朱元璋愤愤不平地想,我容易?吗?

李善长只能管理内务,无法胜任军师。汪广洋、杨宪之流,写写檄文表书还马马虎虎,说起行军布阵喜欢夸夸其谈,却只是些纸上谈兵,博老大一笑还成,朱元璋真听他们的,还不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朱元璋知道,能充当军师的人才,不是随便就能有的,不是抓一个就能用的,需要他耐心地寻找,慎重地选择。

问题是,大敌当前,你等得起吗?时局紧迫,根本不给你从容挑选的时?间。

过去这一年,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浙东,答案似乎很清楚了。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但是,朱元璋可不是来发展旅游业的,更不是想炒房地产。朱元璋知道,从南宋起,这里就是读书人高度集中的热土,是重要的状元制造基地和培训中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本丞相占领这里,就是为了挖人!

果然,随着朱元璋兵马所至,主动投奔的读书人相当多。但不是谁来都能混饭吃,得择优录用,唯才是举。正在朱元璋为招不到得力助手而苦恼之时,一封来自处州(今浙江丽水)的密信,却让他相当兴奋。

担任处州总制(一州之长)的孙炎来信禀报,经过他的多方调查与走访,确认当地有四位才华出众的饱学之士,不可多得,被尊称为“浙东四先生”。他们都和被朱元璋赶跑的元将石抹宜孙交往密切,但由于元朝死板的民族观念和用人制度,四人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如果这四人能加入我军,对丞相未来的大业,应当会有很大帮助。

孙炎特别强调,其中一位尤其出色,是元统元年(1333)的进士,他人虽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许多他的传说。

这四先生就是: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对于这四个人,朱元璋其实一点都不陌生。他立即向孙炎回信指示,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这四人给请出来,特别是那个叫刘基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让他们落到张士诚那里,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孙炎清楚老大的脾气,当然不敢马虎。做这类游说工作,他经验丰富,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今升了官,底气更足,把握更大,积极性也更高了。

经过孙炎的邀请,四先生中有三个很快被说服,答应出山为朱元璋工作了,这让孙炎心中有了一些满足感。但其中有一个态度非常坚决,无论孙炎怎么软磨硬泡,说什么也不肯出来做官。孙炎已经派人跑了两回,都被他挡回来?了。

不仅如此,他还转交给孙炎一把宝剑作为答谢。

而这个人,偏偏是老大最看好的刘基。

难道我的级别不够,非得丞相亲自去请吗?老大交代的事情办不好,让我怎么敢回应天?

孙炎无比悲催地看着这把剑,越来越失望,越来越伤心:你是不是看我完不成任务,送一把剑让我自杀呢?

看来,三顾茅庐的宿命是无法避免了,而且,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如果三请依然无法如愿,孙炎下定决定,准备甩手不干,亡命天涯。他实在不愿意这样回应天,这样面对老大那双能把一切看透的眼睛。

想到这里,孙炎恨不得愤怒地呐喊:“刘基,你太欺负人了!”

刘基有什么本事,能把说降专家孙炎逼上绝路?能让朱元璋如此看重,要孙炎以他的名义三番去请?为什么刘基不愿意投靠朱元璋?他的顾虑来自哪里?而他为什么又能从大元的进士和五品官,转型成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要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把镜头切回七百年前,切到刘伯温的老家,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