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峥
把刘伯温和王阳明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巧合。
二者都是浙江人。刘伯温生于南田,王阳明生于余姚。地理位置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也大体相仿。
两人都有显赫的身世。王阳明乃书圣王羲之之后,刘伯温的先祖则可追溯到刘邦的远亲。
他们均遵从父母之命,娶了自己的表妹,女方却都无法生育。王阳明一直等到五十四岁,妻子诸氏去世之后,才另娶张氏,生下了王正聪。刘伯温则在三十八岁时纳妾生子,但对妻子始终照拂有加。
他们年纪轻轻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二十多岁便考中进士。性格方面也比较接近,心直口快,敢想敢干。因此,仕途都不怎么顺利。但面对不公、挫折乃至生命危险,他们却都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奋,以饱满的热情和不屈的劲头来应对困境,反抗命运。
他们都是文官,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素养,靠自学领悟兵家精髓。两人平生第一次指挥作战就大获全胜,一生参与多次战事也从未失手,可谓百战不殆,用兵如神。
而两人事业的高峰,生命里最华彩的乐章,都留在了江西,留在了鄱阳湖。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这两场战争中,他们面对的敌人,兵力远远强于自己;他们采用的战术,都是火攻。而他们的对手,则都很配合地将战舰用铁锁相连,最终大败,输掉性命。
终其一生,两人都没有位极人臣,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却远高于有明一代的大多数宰辅——公道自在人心。
他们都是文学大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雄文与诗作。刘伯温与宋濂并称明初文坛的双峰,而王阳明则是《古文观止》收录文章最多的明代作者。辞藻不求华丽,笔端常含感情。
他们都是哲学家。王阳明深化陆九渊的思想,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开创阳明心学,为晚明的思想解放辟出一条康庄大道;刘伯温的哲学成就为其事功上的光芒所掩盖,其实他兼融儒道、和会朱陆,是明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郁离子》一书为其哲思的重要总结。
他们的身体状况都不好。王阳明的肺病在当时无药可医,刘伯温则患有严重的肝病,皆无长寿之可能。唯其如此,他们都尤为珍惜时间,不仅要跟外部的困难缠斗,也要同自身的疾病抗衡——战胜外患的前提,实在于战胜自我。
他们去世后都被谥为“文成”,这也是留侯张良的谥号。王阳明祭祀于孔庙,而刘伯温则与徐达、常遇春等屈指可数的开国重臣一道,侑享太庙。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叛乱,挽救了大明。但没有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则根本不可能有这个王朝;王阳明一生桃李满天下,而刘伯温只有一个学生,但这位弟子的分量无比重要,他叫朱重八。这个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在刘伯温的指导和辅助下,开创了一个历时三百年的帝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刘伯温,也就没有王阳明。
对于刘伯温,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并希望能创作一部他的传记,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看到燕山刀客兄的作品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读完此书,我特别认可作者的一个观点,即大明王朝事实上是由刘伯温和朱元璋共同缔造的,前者的贡献,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了。
作者将刘伯温定位为大明王朝的设计师,提法大胆,立论新颖,可能会受到许多质疑,但阅毕此书,相信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通俗历史如何写得好看而不流于低俗,解读精彩却不失之浅薄,既彰显学术功力,又充满阅读快感,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必须直面的艰难考验。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写作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小说创作,绝非靠攒、靠编,个中煎熬,不足为外人道。
我欣赏燕山刀客兄的坚持与执着,钦佩他扎实的史料功底与行云流水的文笔,更因其为创作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感慨良多。鉴于此,我郑重推荐《大明设计师刘伯温》。
刘基:一直被神化,却总是被低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刘伯温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传奇人物,是智谋的化身,是智囊的样板,是智慧的别名。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熟读兵书,过目成诵,精通法术,呼风唤雨。不仅能写出一部《烧饼歌》,精确地预言出了身后五百年的大事小事,还能运用高深莫测、出神入化的法术,帮助明太祖朱元璋以弱胜强,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死敌,建立起明朝。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基 又是什么样的呢,刘基到底是当之无愧的大明开国第一谋士,还是事功被无限放大的一般幕僚?只要我们留意一下相关的图书、影视,就不难发现,关于刘基的事情,人们了解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在这些有限的了解中,更多的也只是传说和八卦,并非历史事实。如同已经去世近千年却是荧屏熟脸的包拯,人们了解的只是传说中的他,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他。传说中的他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越传越神,而真实的他却因为史料的有限越来越模?糊。
事实上,刘基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远比我们能想象的大。他既被国人神化,同时又总是被低估,以至于真面目更加模糊。
神化,是说刘基本来没有什么超越自然的力量,他只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正常人。但作为文化符号的他,却拥有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低估,则是说他在终结一个旧帝国、缔造一个新王朝的时代风云中所起到的真实作用,被后人轻易或者轻率地忽略了。
刘基再聪明睿智,也不是外星人,更不是从当代穿越过去的。相比同时代人,他并没有超自然的法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把刘基的业绩归结于其法术及天书秘籍,而不是他的眼光、魄力与头脑,不是他数十年的坚持与努力,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原来这才是刘基:人们将之视为先知与传奇,却忘记了他从小就手不释卷的刻苦;人们只看到了他开国第一谋臣的光环,却忽视了他在元朝生活了五十八年,为官二十五年,经历了四起四落的坎坷。人们只记住了他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夺取江山,却忽略了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刘基的设计规划,大明王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走向正轨;人们只记住了他神机妙算的本领,却忽略了他还是元末明初顶尖的文学家、思想家。即使他的生命定格于五十岁,没有出山辅佐朱元璋的经历,以他的文学才华,一样可以青史留名。
我们喜欢江湖传说中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刘基,我们更有必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刘基。毕竟,没有他,这世界上很可能就不会有大明王朝,即使有,也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可以说,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微妙的影响。
刘基配得上大明开国第一谋臣的殊荣,是毋庸置疑的。他虽然在五十岁时才加入朱元璋阵营,但在之后的攻灭陈友谅、剿灭张士诚及北伐元朝这几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作为朱元璋的首席谋士,他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甚至亲自救过朱元璋的命。没有他的贡献,朱元璋能不能建立政权还真不好说。
但刘基并非无所不能。如果真如传说中那么厉害,他完全不需要给朱元璋担任幕僚,出谋划策,而应该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指挥众生。他也根本不可能在仕元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多大作为,被迫回家著书立说。刘基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功,不是借助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得益于对形势的准确估计,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刘基不仅是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还是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而这一点是长期为国人所忽视的。朱元璋能够夺取天下,遵照的是刘基《时务十八策》的规划;能够顺利缔造一个新帝国,也受益于刘基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在国号的选定、大明律、大明历的颁行、明皇宫的建设、都城与孝陵的选址、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方面,都打上了刘基的深刻烙印。可以说,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刘基规划的跑道之上。
许多人都知道刘伯温可以比肩诸葛亮,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先有刘伯温,后有(作为智慧化身存在)的诸葛亮!没有《三国演义》的神化及其六百年来在中国民间的走红,诸葛亮也不大可能有那样的江湖地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期在张士诚幕府工作的罗贯中,将刘基在鄱阳湖大战打垮陈友谅的经历,改头换面用在了诸葛亮身上,其实,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基本上只是旁观者,指挥作战的是周瑜。刘备三顾茅庐,则是模仿朱元璋手下的孙炎三请刘基。不一而?足。
刘基的历史功绩让后人敬佩,而其晚年更让人唏嘘不已。他最终也无法摆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宿命。朱元璋既成就了他,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也毁掉了他的后半生,让他无法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刘基死得早,既没有见到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一幕,也没有看到自己为朱元璋精心制定的各项制度,不但没有改善民生、凝聚民意、赢得民心,却走到了自己初衷的反面,他也没有看到文字狱的祸害、锦衣卫的猖獗。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的幸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代的历史研究者,都有义务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重写历史。刘基这位知名度如此之高,但又让读者如此陌生的人物,需要更多的作品来解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