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巨富—金宇中
“待遇的大宇”是金宇中所提的一个口号,“接收的大宇”则是人们对大宇集团的另一种褒贬莫名的称呼。与此相映成趣的金宇中的两个绰号:一个是报界和经济界人发明的“接收大王”,另一个则是政府给的——“整顿倒闭企业的奇葩”。
【管理方圆】
△抢先下手
1936年12月金宇中出生在韩国磊邱市,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他来到了汉城,就读于当时韩国最著名的中学京畿高中。他的中学时代适逢朝鲜战争的爆发,由于生活困难,金宇中过了一段半工半读的生活。当时他一边读书,一边卖报纸。在卖报过程中他发现,谁最早拿到报纸,就可以抢先占领比较好的售报位置,卖出的报纸也就多。于是他总是抢在别人前面最早赶到售报点,第一个拿到报纸,然后赶到市场附近人比较多的地方去卖。结果,别人一天只能卖四五十份报纸,他却每天都能卖出一百多份。从卖报中,金宇中获得了最初的销售经验,那就是,只要你肯努力,凡事抢先一步,就可以超过别人 。
1960年3月,金宇中从韩国延世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毕业。在他毕业前两个月,金宇中就被当时韩国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公司——汉城实业的老板金容顺相中并招至麾下。在汉城实业,金宇中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贸易知识,同时也得到了老板的赏识,31岁那年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但他觉得自己终非池中之物,不应永远埋没于白领阶层中。于是就在当上销售经理后不久,金宇中告别了汉城实业,走上了开创自己事业的道路。
在大宇创业之初,金宇中就表现出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捕捉机遇,并迅速采取行动的卓越能力。公司开业前,他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对世界纺织品市场进行了分析。他知道,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在美国。但他也明白,美国的消费者要求高,变化快,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进军美国市场是不明智的。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片广大的市场上——东南亚的印尼和新加坡。他已经注意到,在这些热带国家中,丝织品的市场是十分广大的。于是他便去了新加坡,很顺利地搞到了丝织品的长期订单。这样,大宇从一开业便有了稳定的业务,得以平稳发展。
1968年,印尼与新加坡的关系突然恶化。在此之前,印尼的所有进口都是通过由新加坡的转口进行的,形势的变化迫使印尼开始自办进口。金宇中抓住时机,迅速地进入了印尼市场,丝织品出口额由此猛增,大宇也就由此一跃成为纺织品出口业的大亨了。
在别人犹豫观望、举棋不定时,金宇中往往能够抢先下手,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2年到1975年,在美国的纺织品市场上,大宇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居于榜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依金宇中审时度势的卓越能力和先鞭猛著的坚决行动。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将对进口的纺织品实行配额制度。在此之前,金宇中便从新闻媒介和官方人士的言谈中,察觉美国政府将要采取这一行动了。他在分析后确信,这一年对美国的出口情况将对他来年获得的配额起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他便积极部署,力争在配额制度实行前增加自己公司对美国的出口。当时,办理出口手续需跑海关、商工部等许多部门,通常要用7天时间。金宇中亲自出马,带着有关证件在汉城与釜山间来往,结果只用一天就办妥了全部手续。很快,大宇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便急剧增长了。
1971年10月1日,美国正式实施纺织品进口的配额制度。正如金宇中所预料的,头年的出口额成为第二年配额的主要依据。由于金宇中未雨绸缪,大宇的配额在各出口商中稳居第一,在1972年到1975年间,大宇的配额总值高达100亿韩元以上。结果,在别人纷纷受到配额制度打击的情况下,金宇中成了唯一的胜利者。
△拓荒的精神
金宇中常对部下说,大宇的精神就是拓荒的精神。他要求自己的下属要善于捕捉时机,开打新的领域,占领新的市场。正是这种拓荒的精神和勇气,使大宇能在短短的15年中迅速崛起,由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发展到拥有29家下属企业,由5名职员发展到7.5万名员工,由500万韩元的注册资本发展到3兆7千3百亿韩元的总资产,成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
金宇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固然得益于他敏锐的经济头脑和敢于先着手行动的勇气,也与他脚踏实地、事必躬亲的苦干精神有极大关系。
金宇中常以“道士”自称,他的朋友们也都戏称他为“金道士”。这一名称也体现出了金宇中工作至上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热爱工作,就能够从中悟出“道”来,也就是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不管你卖什么,都可以凭眼睛看出对方是不是真心想买?会买多少?金宇中是靠纺织品出口起家的,在这方面,他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往往只需看一眼,他就可以对领带或衬衫的质地、缝制技术、价格做出准确的判断。大宇发展成为庞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后,进入了许多对金宇中来说是陌生的业务领域,如建筑、机械、电子等等,但金宇中凭着他“道士”的热情和求“道”的精神,通过刻苦学习,很快就成了这些方面的内行。比如在大宇兼并了“韩国机械”后,金宇中很快就可以一听声音就知道机械故障出在何处。在大宇从事建筑业后,金宇中很快便能对工程的建材需要量、价格等作出估算,其准确性往往使许多多年搞土木工程的人都自愧弗如。正是由于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金宇中才敢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在别人认为风险大、不敢插手的地方为大宇拓展出市场来。也正是由于金宇中从事什么业务便精通什么,样样不落人后,他在许多人眼中便更神秘、更了不起了。曾经有人在韩国青年中进行过调查,问他们心中的偶像或英雄是谁,结果许多人都填上了他的名字——金宇中。
△以诚待人
金宇中是韩国企业家中董事长头衔最多的人,他不仅是株式会社大宇、同宇开发、大宇造船、大宇顾问工程、大宇电子、大宇重工业、株式会社瑞进这7家大宇骨干企业的董事长,还是 与美国通用公司合办的“新韩汽车”的董事。他也是韩国企业家中实际参与业务最多的人。可以这么说:金宇中是大宇最杰出的、最成功的业务员,没有金宇中疯狂的、有效的工作,就不会有大宇。
与李秉吉的神秘、郑周永的暴躁不同,金宇中是个很随和的人。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认为金宇中平易近人,谈吐幽默,因而很愿意与他合作。大宇在发展过程中,兼并了不少企业,挤垮了许多同行,金宇中也因其“疯狂”的拓展市场行为获得了“微笑的赌徒”的雅号,但极少有人公开竖起向大宇挑战的旗号,金宇中也是获微词最少的企业家之一,这与他广结善缘、和气生财的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
金宇中非常讲究以诚待人,以诚实的态度获取别人的信任,以诚恳的言行赢得别人的支持。曾经有一次,金宇中为了获得一笔贷款,就在冰天雪地的清晨便到了韩国第一银行常务董事朴鲁圣家,在朴家门外一等就是几个钟头。朴鲁圣原不打算贷款给他,但金宇中紧追不放,详细地向朴解释自己的计划,结果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朴鲁圣,获得了融资,更造成了朴鲁圣最后投入他的麾下,成为大宇的重要人才。
金宇中认为,做生意不仅仅是单纯的金钱交易,长期的、稳定的生意关系不仅要靠信用,更需要感情的维系,因此他非常注重“感情投资”。
企业界的朋友家如果有丧事,金宇中一定亲去吊唁,不仅赠送奠仪,还与丧家一同守灵。
有一年,与大宇有业务联系的“尹城纺织”发生火灾,工厂付之一炬。金宇中亲自去慰问该厂的总经理徐申虎,并赠送了1亿韩元的慰问金。徐申虎感激之余,便始终保持了与大宇之间良好的业务联系。
7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很走俏,价格也不断攀升。金宇中却不趁机牟取暴利,只将产品价格略微上调,而且事先便告知买主,让买主能够接受。后来,由于石油危机等的影响,纺织品销售不景气了,买主们仍上门订大宇的货。因为他们与大宇间已有了一种默契:不景气时大家都少赚点,日子好过了再互相补偿。由于金宇中非常注重生意往来中的情感投入,很多人在与他做了一次生意之后,就保持不断的联系,甚至成为永久的朋友。大宇也由此获得了更多、更稳定的客户,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1973年,金宇中获得了韩国“能率协会”颁发的“杰出企业经营人”奖,1981年了又因“外销实绩15亿美元”而获得了政府的嘉奖。事业的成功是对他的苦干精神和经营哲学的最好的肯定。
“待遇的大宇”是金宇中所提的一个口号,“接收的大宇”则是人们对大宇集团的另一种褒贬莫名的称呼。与此相映成趣的金宇中的两个绰号:一个是报界和经济界人发明的“接收大王”,另一个则是政府给的——“整顿倒闭企业的奇葩”。
1973年,金宇中的大宇集团在韩国经济界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兼并”旋风,大宇“接收”濒于倒闭的企业成为频频见诸报端的新闻。1月,他收购了“双美实业”65%的股票;5月,又下了“三株大厦”的产权;6月,接收了现在的“大宇机械”;7月,成立了“东洋投资金融”,接着又陆续兼并了“韩国精密机械”、“五星染织”、“新星通商”、“东洋证券”、“荣进建设”等多家公司。
至此,兼并的热潮一发不可收。金宇中好像对兼并濒于破产企业有十分浓厚的兴趣。1974年,他在创建了“大宇电子”后,又“接收”了现在的“大宇纤维”和“大宇运输”;1975年,他投资于“大韩教育保险”,开始插手金融业,1976年,他又陆续接收了“韩国机械”、“制铁工业”、“玉浦造船厂”、“新韩汽车”等重工业企业,一向活跃于以工业领域的大宇集团终于在重工业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曾经有人做过统计,被金宇中兼并的企业大大小小的前后共有48家之多。
金宇中所领导的一系列兼并行动并非是简单的扩张,或者说是因为“盖不起工厂”,金宇中是一个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要深思熟虎、绝不感情用事的人。他所兼并的企业只有两类:生产企业和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又以重工业为主,这样的选择是有深意的。
这次兼并倒闭企业的行动最终又一次证明了金宇中不仅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也有战胜之的能力。大宇前后接收了48家倒闭企业,这些企业经他整顿后,家家都进入了正轨,重新充满了活力。在这48家企业中,有四十多年历史(比金宇中的大宇历史还长)的“韩国机械”本已赤字累累,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了,但金宇中接手后不久就使财务上的“赤字”变成了“蓝字”。面对这样的事,人们佩服感叹之余,也都怀疑金宇中是不是真有一双足以点“铁”成“金”的“神手”,“金宇中神话”也就从此成了韩国经济界的又一热门话题。
【管理之道】
金宇中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自己肯花钱,员工们就会卖力干活,各类人才也就会闻风而来。因此,他就提出了“待遇的大宇”的口号,意思是说,大于给员工的待遇是最好的。但另有一层不曾表现出来的意思是:我既然支付给你最高的待遇,你当然应该以最好的工作来回报我。
这种高待遇、高压力的制度确实使许多人为金宇中所驱使,对那些精力充沛,愿意接受挑战的年轻人则更具吸引力。当然也会使另外一些人对这种制度望而生畏。金宇中手下的一位总经理就因为不堪重负拂袖而去,对此金宇中并不在意。在他看来,不肯拼命工作的人即使再有才能也不会成什么大气候。
金宇中提出“待遇的大宇”的口号,也有网罗人才方面的考虑。当大宇在韩国崛起时,韩国的优秀人才大多已“名花有主”了,他们或跻身于政界、金融界,或早被三星、乐喜等老资格的企业集团收归旗下,所以金宇中最初打天下时,只能依靠自己的高中同学和朋友。当时大宇的高层人物几乎都是他在“京畿高中”的师兄弟,因此大宇有了“京畿高王国”的别称。
但是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应了。由于大宇的急剧膨胀和业务向包括金融、建筑、电子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金宇中急需各个专业的人才来辅佐他。临时培养显然行不通。剩下的,就只有挖墙角一途了。金宇中挖墙角的手段,就是高薪政策。利用这种方法,他确实挖到了许多人才。这些人中,有前政府的局长、次长、总理秘书长,也有银行的总裁等等。金宇中深知这些人才得来不易,待遇上自然优厚有加,工作安排上也反复征求他们的意见,尽量使他们能够各展所长。如今这些人也都独当一面,为大宇的进一步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即使是对手下最普通的职工,金宇中也并不一味强调工作、鞭打快牛,他很注意张与弛的结合,绞尽脑汁尽量设法让他们每年都能有一两次意外的放松和惊喜。常有这样的情形,临近年底时,金宇中突然出现在大宇在海外的施工现场,造成一片紧张,大家都想,老板亲自督战怕是有苦头吃了。不料金宇中的训话是:“我来了,你们可以走了。”意外的是假期从天而降,员工们欢天喜地地回家了。原先由于加班加点而生的怨怼之情早被感恩戴德所取代。毫无疑问,度完假后他们会以更努力的工作报答金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