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纺织大王—荣氏兄弟
荣德生说,实际上他办企业是有窍门的,正是这种窍门使荣家获得了非凡的成功。最大的窍门就是有一种苦干、实干和进取的精神。荣德生称其兄“一生营业非恃有充实之资本,乃恃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乃立业之本”。
【管理方圆】
△真正的起点
荣化兄弟—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兄弟诞生于山青水秀的江苏省无锡县西乡荣巷镇,是荣氏企业的创办人、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他们的先世务农经商,祖辈遗下薄产仅是两间旧屋、10余亩田地。父亲荣熙泰少时在上海铁肆习业,由于其勤敏、聪明、本份、能干,所以深受店主赏识和信任,让其担任会计。1883年,荣熙泰随人到广东,后经族叔荣俊业(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僚)介绍,当了磨刀口厘局总办朱仲甫的幕友,继又随朱调三水口厘局、肇庆知府等处当差,担任总帐。荣熙泰在广东10多年的幕友生涯中稍有积蓄,成为开设广生钱庄的原始资本。
1896年2月,荣熙泰决定开设钱庄,因当时开设钱庄的风气较盛,荣熙泰的同辈周舜卿、祝兰舫、唐晋斋、杨珍珊等人都是由于开钱庄和经营工商业而发了财的。荣熙泰看得眼红,加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都曾在上海钱庄学过生意,开设钱庄具备了一定的业务基础,而且钱庄筹建比较容易,不需经过法定手续,管理简单,开支也不大。所以荣熙泰就与人合伙在上海开设了广生钱庄。当时钱庄资本为3000元,荣氏兄弟拿出一半,由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管帐。不久,广生钱庄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任分庄经理。荣熙泰就在这年7月病故,年仅48岁。广生钱庄最初两年营业平平,另外三个合伙股东不愿再做,抽出了股金,所以自1898年起,广生钱庄就由荣氏独资经营。两年以后,广生钱庄盈利较丰,于是荣氏兄弟提出一部分投资面粉、纺织工厂,1905年搭股裕大祥号,但广生钱庄自此以后,由于资本减少,因而营业清淡。于是荣氏兄弟决定将父亲首创的广生钱庄歇业,但兄弟二人的内心却非常痛惜。
1899年冬,荣德生应朱仲甫之招,又去广东厘金局任总帐。由于种种原因,荣德生于第二年请假回上海广生钱庄任职。他深深感到办钱庄不如办实业盈利多,决心寻找新的致富途径。荣德生经过细心分析,认为面粉厂最可行。
办面粉厂需要足够的资金,虽然当时荣氏所办的广生钱庄获利较多,但远远不够办厂所需。恰巧这时广东知府朱仲甫卸任回苏州故里,当他路过上海时,荣氏兄弟即把欲办面粉厂一事相告,朱仲甫听后很高兴,并流露出对从政不感兴趣,也欲作实业的想法,且愿意与他们合伙经营。于是,朱仲甫负责办理立案,荣氏兄弟则筹划厂基、厂房以及机器设备等事宜。经考察,初定规模为日产面粉300袋,资本额为3.9万元,分作13股,每股3000元。朱氏出资1.5万元,认5股;荣氏兄弟以钱庄盈利6000元作投资,即各认1股。其余招股。厂址经荣德生勘定在无锡西门外太和墩,购地17亩。荣宗敬在上海向洋行订购法国、引擎马力60匹以及相应设备。取厂名为保兴面粉厂,朱仲甫任总经理,荣德生任厂经理,荣宗敬任批发业务。这是荣氏兄弟投资工业的起点。
朱仲甫由于做惯了官,再加上面粉厂当时无利可图,所以于1903年初仍赴广东任厘差,退出了保兴的股份。这时,怡和洋行买办祝兰舫有意将保兴股份全部买下,独资经营,但荣氏兄弟对办厂抱有坚定的信心,提出“只可独购他股,我荣姓之股不让”结果,祝氏入股4000元,德商禅臣洋行买办张石君入股4000元,荣氏增资2.4万元,资本共达5万元,并于是年8月将老股了结,改名为茂新公司,张石君为总董事,荣瑞馨为副董事,荣德生为经理,荣宗敬为批发经理。
茂新公司之初,产品销路较好。主要是当时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交战双方对面粉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俄国人在东北开设的面粉厂大都停工减产,这样就为茂新公司的面粉打入东北市场创造了条件,使其营业额不断上升,盈利增加。但由于规模小,机器设备落后,不能满足东北市场的需要。荣德生决心筹集资金,改进设备,增添钢磨,扩大规模。由于设备先进,规模扩大,到1904年底结算,茂新公司资本额由5万元增加6万元。但是好景不长,1906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欠收,再加上当时新建面粉厂增加,使市场对小麦的需求急剧增加,价格大幅度上升,因而使面粉的成本增大。与此同时,洋粉大量倾销,也使面粉价格急剧下跌。经营面粉遇到较大困难。荣氏兄弟越来越感到以改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对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荣德生每次从无锡到上海总是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面粉生产的各种材料。1909年7月至8月间,他们喜获美商恒丰洋行兜售的美国最新式的粉机样本。经商谈价格外便宜,并能享受分期付款优待。于是,荣氏兄弟决定向钱庄借贷,订购美机,拆去石磨,改进厂房。1910年3月,新机安装完毕,计有粉磨18部,年生产能力89万袋,较1904年增加了9倍。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还在粉色、包装方面不断改进,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扩大了产品销路。经营面粉厂的过程中,不仅使荣氏兄弟掌握了面粉工业生产经营的经验,而且也积累了经营企业的一般规律知识,为后来他们经营棉纺织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面粉+纺织
1905年5月,上海掀起了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大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创立和发展。荣氏兄弟决定在经营面粉业的同时,再创建纱厂,经营纱、布业务。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奖励兴办实业的措施。1912年11月,工商部召开全国工商大会,荣德生由无锡商会推选出席。会上荣德生提出了扩充纺织工业、设立母机工厂以及资送学生出洋学习等三个议案,均被大会通过。这年全国农业出现大丰收,工商业于是由复苏顿趋繁荣,茂新结余12.80万元,创开业以来的最高纪录。荣氏兄弟将盈余的大部分投入企业扩建上。这年茂新再招股增资,资本额从6万两增加到20万两。又添粉磨12部,在上海创建福新粉厂,每天出粉1200袋,生产业务发展很快,当年盈利达3.2万元,盈利率高达80%。福新厂开工后仅几个月,即1913年5月又租办了上海中兴粉厂,改称中兴恒记公司,有石磨12部。这年冬季,荣宗敬又购置中兴厂以东的沿河旷地,筹建福新二厂。1914年2月建厂房,10月开工,美机800筒,日产粉4300-4400袋。1919年7月福新二厂失火,改建厂房,第二年10月开工,粉磨48部,日产粉1.2万余袋。1915年,福新租办的中兴粉厂期满,原厂主想出卖,荣宗敬因该厂与福新二厂相邻,故收买,改称福新四厂。1919年,荣氏兄弟与他人合资30万元创设福新七厂,1920年9月建成开工,日出面粉14000袋。同时,福新八厂也于1921年6月建成开工,日出面粉8000袋,额定资本60万元。福新二、四、八厂雁列成一字长形,东西长1300余尺,八厂高8层,二、四厂为两翼,颇为壮观。1917年3月还租办祝兰舫于1903年创立的上海华兴粉厂,改为福新六厂。1926年3月收购上海兴华粉厂,改为福新三厂(原福新三厂由于1922年福新一厂焚毁而改为福新一厂)。
荣氏兄弟不仅在上海大力兴办面粉厂,还亲赴湖北、山东等小麦产区进行调查,筹建新厂。1918年,荣氏兄弟集股30万元,在汉口创设福新五厂,该厂购进粉磨22部,日出面粉6000袋,其规模为当时汉口各面粉厂之冠。1919年,荣氏兄弟又在无锡茂新二厂附设茂新三厂,专磨苞米粉。接着又在山东济南市创办茂新四厂,资本25万元,购置粉磨12部,1920年5月开工,日出面粉3000余袋,相当于济南原有3家面粉厂的产量总和。
茂新和福新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01—1918年的18年间,资本额增长18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02%;粉磨增长8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475%;每日生产能力增长31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73%。它们的生产能力,在1921年已占全国粉厂的23%,占全国民族资本粉厂的31%;在1932年则占全国(东北不计)粉厂的32%。因此,荣氏兄弟被人们称为“面粉大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列强无暇东顾,我国直接进口棉纱数量锐减,再加上当时荣氏兄弟所经营的茂新、福新粉厂效益很好。这一切都为荣氏兄弟重新创办纱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于是,荣氏兄弟于1915年5月在上海创办了申新第一纺织厂,资本为30万元,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占股额总数的60%,荣宗敬任总经理。1916年,申新一厂棉纱产量为3584件,盈利2万余元。1917年产量增到9723件,全年盈利总额增到近12万元。1918年由于增添布机250台,棉纱产量达到9811件,棉布产量达到128719匹,全年盈利高达22万余元。1919年继续添置纱锭布机,增产纱、布,全年盈利高达104万余元。
申新一厂的高额利润,激发了荣氏兄弟增建新厂的强烈愿望。
茂新和福新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申新纺织系统的发展速度则更为惊人。1915—1932年的18年间,资本额增长近50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77%;纱锭增长3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8%;棉纱产量增长84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470%。1917-1932年的16年间,布机增长1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9%;棉布产量增长9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97%。1932年,申新系统的纱锭数占全国棉纺厂(东北不计,下同)的11%,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厂的20%;布机数占全国棉纺厂的13.5%,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厂的28%。可见,荣氏兄弟被人称为“纺织大王”也是当之无愧的。
△窘境与转机
1931年,荣氏企业发展到了高峰,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上海租界外的福新、申新和茂新等许多工厂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总计茂新、福新粉厂系统损失粉磨64部,为战前的18.4%;申新纺织系统损失纱锭20.7484万枚,布机3226台,分别为战前的36.6%和60.8%。这是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则无法估算。荣宗敬2月1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6岁。
荣宗敬去世后,荣家上下、企业内外,立即陷入了一片震惊慌乱之中。此时,总经理的职务由谁来继承?总公司的权力能否统一驾驭?银行钱庄的债务如何料理等等,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企业内部的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公司内外,多数人认为总经理一职应由荣德生继任,但荣德生力辞总经理一职,只愿辅佐诸侄。他明确暂以二协理二襄理过渡:大侄荣鸿元与长子荣伟仁为协理,次侄荣鸿三与次子荣尔仁为襄理。这时,荣鸿元就在无人出任总经理的情况下,实际上继承了总经理的职位。
1945年抗战胜利,荣家忙于接收被敌占的企业,整修战时损坏的机器和厂房。1947年申三已修复纱锭5.5万枚,为1936年6.792万枚的81%,修复布机410台,为1936年1478台的30.6%。又新建厂房,订购纱锭4万枚、线锭4400枚。1948年新厂房建成开工。申三纱锭10万枚,为江苏省最大的棉纺厂。战时茂新一厂被日军放火焚毁,荣德生决心重建,1948年4月17日建成开工,有粉磨30部,日产粉5000袋。又建造三层楼新式麦仓一座,内分48仓,自动搬运,配有清麦机,可储小麦4万担。另造四层粉栈一所,可储粉3.5万袋。荣德生在战时曾筹办天元实业公司,这时实际上只建成了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6年11月,荣德生回无锡购地建厂,1947年10月建成开工,有纱锭1.06万枚。此厂安装的均系美国最新式机器,生产率很高,并且麻、毛、棉均可纺制。这时棉纺织业利润丰厚,荣氏企业又出现了新的转机。
△投资方略
荣德生不仅是一个大实业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1948年12月,荣德生由无锡返回上海,见公司中许多人有离沪出国迹象,于是极力劝阻,并表明自己不但不离开上海,而且也决不离开家乡,希望大家也千万不要离国他往。当他得知申三拆锭运往台湾设厂时,即日赶回无锡,并大加申斥,下令不准移动,已拆卸者装上,已上船者搬回,可见其态度之坚决。1949年4月22日,即无锡解放前夕,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就在这兵荒马乱的千钧一发之际,荣德生坐上自己包车,在城内兜了一个大圈子。人们看到像荣德生这样的巨富都未走,而且神情镇定,无形中受到了感染和影响,尤其是稳定了那些惶恐不安的工商界人士的心。
实业救国的思想,是荣德生创办实业的总宗旨。把设备、资金迁到国外,还有什么实业救国可言?荣德生认为,“今后我国欲图独立富强,非使国家社会迅速走向工业化不可。”可见,他立足的是故土,放眼的是国家。
正由于这样,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造福于地方和社会。1904年开始他先后办了公益小学四所及竟志女校。1919年又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聘请著名教育家胡甫人为校长,分工商两班,设工场、商店、银行,让学生实习。工商中学不仅为发展民族工业培养了实用的人才,而且还出了像钱伟长、孙冶方这样的著名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抗战胜利后,他又在太湖之畔建立了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江南大学。他还大办图书馆,每办一厂就在厂内设立一个图书馆,对此,许多人都不理解。1916年,他在荣巷先后投资20万元,修建了大公图书馆。当时藏书达10万册,成为苏南地区第一家私人办的公共图书馆。此外,他还修桥铺路,先后修建了开源路、通惠路和宝界桥等。
【管理之道】
荣家凭借什么力量成就此庞大事业呢?荣宗敬经常说:“茂、福、申新各厂得利于: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几其能成功。”这是他对企业发展的总结,也是企业经营的总方针。纵观荣氏企业的发展史,可将其成功秘诀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苦干、实干和进取的精神
荣德生说,实际上他办企业是有窍门的,正是这种窍门使荣家获得了非凡的成功。最大的窍门就是有一种苦干、实干和进取的精神。荣德生称其兄“一生营业非恃有充实之资本,乃恃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乃立业之本”。
(2)扩大规模
荣氏兄弟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竭力扩大企业的规模。他们以“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为经营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针。荣宗敬也常说:“我能多买一只锭子,就像多得一支枪。”因此,他们接连租办、收买旧厂和创办新厂,不断地扩大企业的规模。
(3)重视技术
重视提高和改进生产技术是荣氏企业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荣氏企业力图在竞争中取胜的一条主要方针。
荣家创办的面粉厂,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采用新式机器。
(4)培养人才
荣德生认为,“人才”为先,一切“得人则兴”,所以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的发现和使用。荣德生不仅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而且还善于培养人才。荣氏企业兴办的职业教育,有一个总的要求,就是为本企业的发展需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