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理的重点:抓住机遇(1 / 1)

航运业之王—董浩云

“董氏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他的极大部分船舶都是自己拥有,他的轮船数和总吨位都超过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而且与美国的罗维尔并驾齐驱,为世界最大的独资船东之一。

【管理方圆】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董浩云1912年生于原籍浙江定海。在海边长大的他对浩翰的海洋和穿梭不断的运输船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少年董浩云进入学堂,十分关注有关海洋的知识。

1927年,董浩云带着献身航海的雄心报考了当时由北方金融家周作民举办的就业考试,他毅然选择了“航运业训练班”,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开始了从事“海的事业”的第一步。他十分珍惜学习时间,勤学好问,为实现当郑和的雄心而努力攻读。

1928年11

月,董浩云便在海洋运输方面担任职务。不久又在天津航业公司任职,而且擢升很快,担任了天津市轮船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1933年,21岁的董浩云独身来到上海,仅凭他自己掌握的一艘小轮船,创办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不到两年,由于成绩卓著,他又被推选为上海通城公司运输部经理、金城银行船务部经理等职。1936年,董浩云年仅24岁,适逢华北渤海湾奇寒,海面结冰,有远洋船数十艘遭冰困,灾况空前,当时的交通部曾派小型飞机前往投粮救济,董浩云便是代表天津航业公司的随机专员。在工作中,“自幼即对海洋发生兴趣”的董浩云不怕吃苦,起早摸黑,脏活重活抢着干。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靠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甘从苦中来,如果自己从小娇生惯养,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只有艰苦忙碌地认真工作,只有养成忙碌的乐趣,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艰苦忙碌地认真工作,得到了上司的器重和同行们的称道。

董浩云不仅少年时便有远大抱负,而且他还是一个富有实践精神的人。1936年,董浩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草拟了构思周密、见解精辟的《整理全国航业方案》。

该方案除了说明整顿航业的原则与办法外,还列出组设航业金融调剂机构的纲要,以及如何与外资船抗衡和日后如何收回中国沿海和内河航权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方案。董浩云提出这个方案的目的是希望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一家航运信托公司,“促成民营小公司合并经营”,“积极充实本国航业力量,作收回沿海内河航行权之准备,并筹开国际航线”。这个方案上报当时的交通部后,未被南京政府采纳,只有自己量力而行了。在资金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他立即着手筹备组织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就在公司将要开业的时候,爆发了抗日战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宣告流产,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年轻的航海家董浩云没有被吓倒。到了1941年3月,董浩云又恢复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改为在香港注册,凭借上海租界的掩护,靠悬挂英国和巴拿马旗帜的船只维持一时中断的中国沿海与东南亚一带的运输业务。到了后来,日本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董浩云的船只又不幸被日军接管,他的艰苦努力再一次化作泡影。抗日战争胜利后,董浩云自重庆到达上海,向国民政府交通部递交了申请,要求复业。但国民政府的官员以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为由不予批准。于是,董浩云只好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起名为“中国航运公司”。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审时度势,看准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导致全球性大船荒,利用这一时机发展自己,购置了“凌云”、“慈云”、“唐山”、“昌黎”、“天龙”等号轮船,全部雇佣中国籍海员,首次横渡大西洋、印度洋,环航太平洋,来往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与拉丁美洲各国之间,成为中国远洋航运业的壮举,被当时人称为“现代的郑和”,实现了董浩云征服大海的梦想。随着事业的发展,董浩云又于1947年8月创办了复兴航业公司,自美国买入三艘万吨级的“胜利”型货轮,命名为“京胜”、“沪胜”、“渝胜”,从事远洋航运业务。此后数年,董浩云集团仍在存亡关头苦苦挣扎。1950年2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以“欠债未还”为由把复兴航业公司的“京胜”、“沪胜”两艘万吨船扣留。这件事情对董浩云打击很大,复兴航运公司出现只剩下“渝胜”一艘轮船支撑的艰难局面。在重重困难面前,董浩云并没有泄气,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的信念不被磨灭,总会有才华显露事业成功之日,董浩云耐心地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善于抓住各种机遇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董浩云经营的航运公司有了新的转机,这时他的活动基地逐步地移到了香港。设在香港的航运公司总部叫金山轮船公司,在原有船只的基础上,又新造了一批船只,以多种方式经营航务。董浩云以大量船舶揽货经营远东至北美、西欧、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定期航线,组成了自己的“航海王国”。他还与法国、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一些轮船公司组成航运集团,联合运营。董浩云成为第一个加入世界班轮队的华人航运集团。他还将大吨位的巨轮,长期租给巴西和美国的一些著名的石油公司,收取租金。

董浩云经营航运业,除了他目标坚定、工作勤奋、魄力过人之外,良好的机会也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他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机会,灵活经营,发展壮大自己,最终登上“船王”的宝座。

董浩云善于抓住各种机遇:

据资料显示,有一批为数达12艘的美国“胜利”型货船,只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董浩云集团。这批船舶建成在4p年代初期,当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的时候,大量美国货船毁于日本海军的炮火,美国只好赶造这批船应急。由于这批船设备简陋,船龄近20年接近报废,为了解决远东至美国的燃眉之急,美国便半卖半送地把这批船交给董氏集团营运,董浩云便将这批船舶冠以“香港”之名,加入远东至美国的定期航线。这一次,董氏集团的实力得到了很快增长。

董浩云集团有了这批廉价船舶,加上香港、台湾的船员工资低和吃苦耐劳的优势,所行走的航线货源又日益增多,董氏集团的资金在此期间高速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期间,日本航运及造船形势的变化,对董浩云集团发展十分有利。董浩云看到石油海运业的光辉前景,便趁着日本造船不景气、船价低及贷款条件优厚的机会,开始大规模地向日本船厂订造新型大油轮。在经营中,董浩云行事谨慎,总是先谈妥中、长期的船舶租约之后才签约订船。船舶租出之后,再以租金还债。这样,以极少的投资便买到了船只,董氏集团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扩展。

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董氏集团的实力得到迅速增长。

由于多年来的成功经营,董氏在西方及日本的银行家中信誉卓著,这些都使董浩云的船队不断发展壮大,董浩云也就成为世界著名的船业巨头。董浩云的金山轮船公司除在香港设有总部外,还在东京、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地建有分支机构。70年代初期,全球涌现出七个“世界船王”,香港的包玉刚和董浩云名列其中。虽然从当时船只数量和总吨位来说,包玉刚在董浩云之上,但从船舶种类和单船吨位之大和设备之新来说,董浩云又在包玉刚之上。“董氏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他的极大部分船舶都是自己拥有,他的轮船数和总吨位都超过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而且与美国的罗维尔并驾齐驱,为世界最大的独资船东之一。董浩云还经营不少与航运有关的事业,如船务保险业、码头业、造船业。他在美国拥有很多的地产,并在旧金山设立美国亚洲银行。1979年他又筹组了国际合众银行,出任国际合众银行顾问委员会副董事长。

【管理之道】

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实业家,董浩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经营成功的妙诀也正如他自己说的:“郑和之雄心,忙碌之乐趣。”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一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