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1 / 1)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洛扎诺夫教法”等。其创始人乔治·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1926—2012),原是保加利亚研究精神病治疗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暗示教学法是洛扎诺夫2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研究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增加已成“爆炸”趋势,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各国,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批判。暗示教学法作为这一背景中出现的新教学思想,也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和批判性。

洛扎诺夫曾经指出:“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也在国与国之间不断地增长,人类于是在消化有用而且必需的信息上遇到异常的困难。克服语言障碍,加速消化科学和技术成就,这是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法都找不出解决办法的问题。因而要求有一条通向教和学的新途径,否则,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迎合不了今天和明天的需要。”[1]

他还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理性的、逻辑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等在学习中的作用,因而极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传统教学在忽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低估学生的学习潜力的认识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现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用灌输的方法迫使学生学习,造成了学生长时间的心理紧张,产生厌学心理,将学习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凡此,都极大地妨碍了他们去学会更多的知识,妨碍了他们学习潜力的发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既不符合人类的心理特点,也不能适应现代“知识爆炸”的大势,必须加以改革。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就是从对人类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出发而产生的新的教学思想。它注重采用各种暗示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加速学习进程、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

一、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是在他的心理暗示理论和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理论又是其暗示理论的基本前提。

(一)无意识心理活动

所谓无意识心理活动与人类的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一种心理现象。众所周知,人类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意识性,或者说是自觉性。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些活动是自动进行而不假思索的,是不自觉地或者基本上不自觉地进行的。例如,一个钢琴家在演奏曲目时的活动当然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他的手指打击琴键的活动则是自动化了的无意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也和人的肌肉活动一样,其中也同样存在着无意识的部分,这就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洛扎诺夫说:“每一思想、感情、知觉等心理活动,其中除有一个清晰而居中心的经验总和外,总有一个居在背景的、模糊而外围着的经验系列与之平行着。”[2]例如,就“注意”这一心理活动而言,听话的一方注意力集中于说话者所说的内容,是有意注意,是“注意”这一心理活动的中心;但同时他也在无意识地注意着说话者的表情和态度,但它只处于注意中心的外围,是模糊地感受着的,是前者的陪衬。又如,在情感性的心理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的现象: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会使你立即产生同情的感情,而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会使你立即产生厌恶的感觉,这些心理感觉往往都是很快地不假思索地发生的,是不自觉地和无意识地产生的,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同样,在人的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中也都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存在。无意识心理活动还包括睡眠中梦境的产生,对一些刺激所产生的瞬间思想反应和冲动等。实际上,无意识活动也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无意识活动(包括无意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洛扎诺夫甚至认为一切意识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无意识活动为基础的。原因在于,居于意识中心的有意识心理活动总是和居于中心外围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同时出现的,它们都是人类复杂生活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中心和外围的“两重水平”的交流。当处于中心的有意识活动发生偏移的时候,处于外围的无意识活动往往就会进入中心位置,成为有意识的东西。所以,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就是有意识活动的一种准备,影响着有意识活动的形成和质量。例如,不少作家、科研工作者常常产生的“创作灵感”,就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参与的结果,它往往能解决长期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见即使是理性的发明或逻辑的构思这类复杂的思维活动,也往往少不了无意识活动的某些影响作用。洛扎诺夫认为,人类的学习活动依靠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活动,依靠理智活动和感情活动的统一,依靠大脑中始终交织地进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只有当这两种心理活动达到高度和谐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暗示理论

鉴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学对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忽视,洛扎诺夫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认识潜力。而要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心理暗示。洛扎诺夫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首先研究了暗示理论,并于1971年正式提出了“暗示学”的思想。

所谓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非直接的、含蓄的或对方不能明显感觉到的方式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活动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事物或他人的各种暗示,从而在思想上或行为上按所暗示的情况有所表现。例如,接受一定的看法或信念,按一定的方式行动等。所以人是可接受暗示的生物。而人的这种可接受暗示的特性,是建立在无意识心理活动积极性之上的。或者说,暗示是通过各种无意识心理活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的。暗示对于心理的影响的主要特点,是它较之语言的、逻辑性的教导对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自动,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

洛扎诺夫认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成长,环境所给予的暗示是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历史、学校、人物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我们发生着影响。暗示机制既存在于人和物之间,也存在于人和人之间,就连人们的相貌、说话的声音、语调、身体的姿势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我们发生影响,构成某种暗示。环境就是这样用各种方式来刺激人们的感官,人们不断地做出反应,于是就渐渐地养成了人们的习惯,乃至形成一种观念并转化为一定的行为。而这些影响大多数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或者意识并不太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的心理就是由这些暗示的刺激而进行活动的。所以,洛扎诺夫认为,人的这种可暗示性“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3]当然,各种暗示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相互抑制、相互抵消。但不论如何,环境对人的暗示作用无处不在,因此也必然存在于任何教学过程之中,于是教师就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与有意的心理活动相配合,提高教学效率。

暗示学虽然是以研究无意识心理为主的,但并不是说有意识的、理性的心理活动就可以完全不加考虑。实际上,有意识与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总是互相伴随、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暗示学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

洛扎诺夫的暗示学理论还认为,人的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虽然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中的大多数仍然未被很好地开发和使用,无意识心理能力就是这种未被充分使用的潜在能力之一。因此,人类仍然具有巨大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可以而且应当不断进行这种潜力的开发。历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就是人的生理潜在能力不断被挖掘的结果。而世界著名国际象棋大师科尔塔诺夫下盲棋的对手数量由34增加到56的事实,则是人的心理潜在能力不断被挖掘的例子之一。暗示学的实验研究证明,身心健全的人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都有继续挖掘、发挥和运用的余地,而如何运用各种暗示手段,则是充分调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关键。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建立在上述暗示理论和无意识心理活动思想的基础上的。它运用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精神治疗学等有关专业知识揭示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主张改革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精神轻松愉快、毫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并力图通过暗示的方法,激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建立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并将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使无意识与有意识达到高度的协调,并使之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以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暗示教学法及其教学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法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4]而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则必须遵循3条主要的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创造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消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紧张,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消耗,避免无效劳动,人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最活跃的状态。因此,这个原则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感受不到任何外部的精神压力,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将学习看成满足求知欲和情感需要的一种快乐,集中精力、增强信心,避免出现对于学习的枯燥无味的感觉和消极对待的态度,而不愉快的事情往往在无意识中就为知觉所抵制。因此,凡是被学习者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总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忆得更迅速、牢靠。这实际上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将学习一概看成极为严肃的艰苦过程,甚至认为营造轻松的气氛不利于学习,而有意加重紧张的气氛,从而扼制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积极作用,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只有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学生的个性特征、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教育在教学中只顾有意识而忽视无意识,只顾理性的约束和推动而不顾感情的参与和催化,甚至完全无视无意识的存在,无视情感、想象及其他心理活动中的无意识存在。暗示教学法要求正视各种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同时具有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整体,看成既有理性又有情感活动的个性整体,充分而巧妙地利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发挥学生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暗示的相互作用,是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以利于学生的暗示可接受性与教师的暗示主动性的相互交流与配合,和各种暗示手段、方式、作用和结果的相互协调配合。它要求教师善于建立和维护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从而通过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方便地暗示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及其他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使之与有意识的活动趋于一致,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教学成绩。

洛扎诺夫认为,以上3条基本原则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它们既适用于成人的暗示教学,也适用于儿童的暗示教学,既适合于外语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们将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始终轻松愉快的过程。

三、暗示教学法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方法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主要通过3条基本途径来实现。

一是心理的途径。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建立诱发学生心理潜在能力的外部环境,消除学生的任何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并接受相应的实践训练;充分认识无意识心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在教材、教学组织和设备等方面,也要依据心理学进行相应的改变。

二是教育的途径。就是按问题重新编排知识容量很大的教学单元,同时在尊重学科特点和保持整体逻辑的前提下,加强教学的情感—暗示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破除知识只能一点一滴地接受这一传统教学观念,并用跨学科的观点来修改和重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借用愉快的氛围、变化的情境、快速的节奏进行高效率的教学。

三是艺术的途径。就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及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创造轻松适宜的学习气氛,增强暗示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善于搜寻、利用和创造各种艺术产品并把有关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系统与它们联系到一起,从而取得心理上和教学上的良好效果。艺术的途径不是仅仅为了放松情绪,也起着对态度、动机等方面的暗示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之所以有这样的效用,是因为艺术是直接诉诸直觉和感情的,是接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最广泛而快捷的途径。

在上述3条途径中,具体的暗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环境暗示。就是正确地设置教学的外部环境,以此排除因环境造成的情绪和肌肉紧张,对学生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种“假消极状态”,诱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发挥。洛扎诺夫主持的暗示研究所所布置的教室环境是: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有壁画,窗上有雅致的窗帘,地上铺有地毯。除了精致的家具外,学生的座位是放在教室中间排成弧形的软椅;弧形的对面也是一把软椅,是教师的座位,座位旁边放着两盆花草盆景,座位的后面是黑板,黑板上装有两个喇叭,天花板上挂下两个话筒。整个教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好像一间宽敞的休息室一样。优雅的环境有利于消除紧张气氛,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暗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记忆力的增强、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是权威暗示。就是利用人们对各类权威(人物、事物、机构)的崇信心理,使学生获得对某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的暗示,引起学生的重视和高度注意,从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暗示学研究所曾经将水平相近的若干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朗读同一首诗。对实验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这首诗是保加利亚最著名的诗人耶沃洛夫写的,从而形成一种权威暗示;对另一组,不告诉他们这首诗是谁写的。两组学生朗读后,让他们立即默写,结果实验组的记忆成功率是56.6%,后一组仅为30%。后来的又一次试验更加强化权威暗示,要学生默写刚刚听过的诗文,结果实验组平均记忆成功率达98.5%。可见,利用权威而实现的暗示力是很强的,有增加学习者注意力和加强记忆力的作用。

三是声音暗示以及各种综合艺术暗示。就是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与音乐、戏剧、舞蹈乃至电影等综合艺术形式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声音—音乐暗示,就是在上课时常常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以及自然界其他各种动听的声音,使学生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放松,产生一种“假消极状态”——表面上是在欣赏音乐而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实际上联想、观念、情绪都在起伏,接受着强烈的暗示,学生在无意识中学到了应学的东西,并且效率高、记得牢固。例如,在洛扎诺夫主持的英语学习班上,教师在介绍完课文后,就宣布音乐会开始。通过音乐,以各种方式不断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没有疲劳感觉的情况下高效率地获得知识。

此外,暗示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具有极其诚恳的态度,并保持这种态度与教材、课堂环境、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的高度和谐;教师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并使教材的介绍和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显而较快的节奏;等等。

四、暗示教学法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

根据暗示教学法的上述原则和方法,洛扎诺夫等研究者还在一些具体学科的教学中设计和实践了适应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步骤,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例如,暗示研究所曾开办过一个为期25天的英语学习班,该班学员是完全不懂英语、年龄和职业各不相同的12个保加利亚人。所用教材为长度相等的10篇课文,每篇课文后面是语法(以英、保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总共包括近2000个单词和短语。每天上课3小时。

第一天,教师先让每个学生重新设定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新的姓名、籍贯、年龄和职业等;然后给学生发课本,再对第一篇课文逐段地进行有表情地朗读、用保加利亚语讲解内容和语法问题。

介绍完课文以后,教师宣布音乐会开始:第一阶段是“积极音乐会”——在海顿的交响乐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教师充满表情地朗诵学习过的课文;第二阶段是“消极音乐会”——在高雷利的协奏曲中教师仍然轻快地朗诵上述课文,但学生不必注意教师的朗读内容。随着音乐的结束而结束第一天的教学。

第二天,在教师简短地回顾学习过的课文以后,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课文表演。此时教师穿梭其间,进行鼓励,间或正确地朗读课文而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1.5小时后休息0.5小时,其间播放音乐。

再次开始上课时,先是播放一首短歌,然后师生分组做指定的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课文对话。学习在欢笑声和音乐声中结束。

第三天,第一段时间是通过穿插进行的短剧、书面作业等,更广泛地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运用,产生提高运用能力和巩固知识的作用,结束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第二段时间是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教师对第二篇课文进行朗读、讲解,为第四天的学习做准备。如此连续25天结束后,进行一次测验和一次演出。学员掌握了所学内容的93%以上。

总之,暗示教学法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中,除了遵循暗示教学的原理和原则外,还充分利用各种艺术的形式满足儿童的兴趣和天然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喜悦,从而保持学习中的良好心态,充分发挥暗示的教学作用。

例如,小学语文、算术课以及初中的化学课教学中,也都采取了游戏、表情朗诵、演出短剧、听音乐、简单的身体活动等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并有机而紧凑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身心,做好了激发潜力的准备;他们愉快地发现知识的天地,不断生发出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地深入学习下去。

“暗示教学法”的前身是洛扎诺夫的“暗示超级记忆力”研究。洛扎诺夫自1955年研究“暗示超级记忆力”,到1964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1965年开始,他在保加利亚领导了一个“暗示法教学小组”,以求将这一成果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结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时他们在一个“一天教1000个外语单词”的实验中,取得了高达98.08%的成功率。第二年,“暗示法教学小组”升格为独立的研究所。该所接着在16所实验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中继续进行了教学实验,再次获得极大的成功。暗示教学从此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和教学法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后,暗示教学法开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在保加利亚推广开来,并逐步传播到东欧各国以及苏联、欧美各国和亚洲的日本,许多国家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出版了有关的杂志。1971年,第一次国际暗示法研讨会在保加利亚的利亚瓦尔召开,洛扎诺夫发表了著名的《暗示学》,他的研究所也正式定名为“暗示学研究所”。此后暗示教学法进一步获得发展。1976年,全世界实验过暗示教学法的城市已有21个。1977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暗示法学术会议的各国代表竟然达到1000多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上海、苏州、吉林、山东、江苏等地也有人开始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对成人或在校学生进行暗示教学法的实验教学。因为这种教学要求有较高素质的教师、较为宽松的学校环境和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普遍性地推广并不十分容易。但是它强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学习、要求借助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无意识心理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思想,以及强**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等观点,都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