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 / 1)

一、生平

巴班斯基(Ю.K.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巴班斯基出生在罗斯托夫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任罗斯托夫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他1971年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开始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中学为实验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具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1972年问世的博士论文《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观点》,就是在总结在罗斯托夫地区许多学校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在这之后,他又在该地区的两所学校内进行了4年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并于1977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作品。在这之后,他在莫斯科等地推广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82年出版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等专著,他主编的《教育学》被列为苏联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教材。巴班斯基一生发表的著作有300多部(篇)。在他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献》,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被授予苏联教育科学界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政府颁发的劳动红旗勋章及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直接有关。

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在苏联教育界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学者们争相建立各自的教学论体系,对传统予以否定;学者们夸大自己的体系中的新因素,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相当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

第二,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由于不适当地强调了“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又由于当时教学理论上的众说纷纭,使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无所适从,顾此失彼,造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不甚得法,再加上对师生劳动成果的评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使师生负担大大增强,学生不及格现象大量出现。

面对苏联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巴班斯基承担起了创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历史使命。他吸收新的和旧的教育理论中一切积极的因素,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调解各个学派之间的紧张关系,综合各学派中有关最优化研究的成果,予以提炼提高,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

第一,在教育理论方面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教育学发展中合乎逻辑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以教育学先前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依据。”[75]

第二,在探索教学过程最优化途径方面已有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的实验成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实验。苏霍姆林斯基虽然没有使用“最优化”一词,但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探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其他的实验还有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马赫穆托夫总结的喀山经验,等等。至于巴班斯基本人在罗斯托夫地区所进行的长期的教学实验,特别是为该地区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所创造的经验,更直接地为该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实际材料。

第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借鉴了最优管理的一般理论,在苏联就是劳动的科学组织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原则就是最优化原则。巴班斯基还同时运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等理论原理来构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其中,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发展观、真理的具体性,等等。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并非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76],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指出,首先,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化”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化”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77]。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过去或现在看来是最优的,现在或将来看来就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反映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予以最优化的参数本身是双方面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劳动。”[78]

第三,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是解决任何教学教育任务的一定的工作方法,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取得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79]。这里,巴班斯基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二)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

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3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3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3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时间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

①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②师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

③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

④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完成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总之,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订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由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部分有机地组成,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5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3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的活动,又包括学生的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含以下8个基本方法,实现了社会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接着教师要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要领会教学任务并在自己的活动中积极地予以实现,还要考虑自己的可能性提出补充性任务。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7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知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依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感受的课题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7条标准:①教学内容的完整性;②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③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④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⑤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课时数;⑥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⑦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资设备的可能性。

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①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发展任务;②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③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④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⑤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的东西上,尽力掌握最本质的东西。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方面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方面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阶段的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和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学生则应尽可能依靠自己的优势方面,提高自己的薄弱方面。

6.创造必要条件

不为教学创造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不可能的。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这些条件有的由科学—教学法机关、国民教育机关来保证,有的由校长和教师来创造。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做出反应,这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这个方法要求根据最优化的标准,分析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达到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标,分析时间的消耗量是否符合学校卫生标准所规定的时间定额。

以上8个方法构成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以认为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四)体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教学的规律性,揭示了9条教学规律,又从中引申出11条教学原则。

①“教学过程有规律地受更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受社会主义社会对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够积极参加生产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人的需要的制约。”

②“教学过程包含在整个教导过程,教养过程、教育过程和发展过程存在着有规律的联系。”由这两条规律引申出“教学目的性原则”“教学科学性原则”“教学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联系原则”。

③“教学过程有规律地依存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由这条规律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④“教学过程有规律地依存于它赖以进行的外部条件。”从这条规律引申出“为教学创造必要条件原则”。

⑤“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在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是有规律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引申出“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下,学生在教学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⑥“教学内容有规律地取决于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则反映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逻辑、实际学习可能性和外部的教学条件。”由此引申出“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性原则”以及前述的教学的可接受性、目的性、与生活联系、科学性等原则。

⑦“激励、组织和检查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有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由此引申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和“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配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原则”。

⑧“教学的组织形式有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由此引申出“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配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原则”。

⑨“在相应的条件下,教学过程诸成分的相互联系,可以保证取得巩固的、理解的和实效的教学效果。”由此引申出“教养、教育和发展效果的巩固性、理解性,实效性原则”。[80]巴班斯基指出,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教学原则,不低估其中任何一条原则,才有可能成功地解决现代学校的任务。

巴班斯基还为上述原则的实施拟定了更为详尽的教学规则,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3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控制体系。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育科学的贡献及其影响和评价

苏联教育理论界历来重视对方法论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起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注意到了各门学科之间以及每门学科内部日益加剧的分化与整合趋势。学者们开始研究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科学地组织劳动的理论的相互关系问题。巴班斯基把上述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论研究中,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辩证的系统方法,这是苏联教学论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

巴班斯基在教学论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揭示了教学的动力来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即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产生的对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需求,与学生为满足这些需求所拥有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他强调了教学的职能还包括教育和发展。第三,他提出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这样一个控制体系,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标准,拟定了方法体系及分类,提出了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概念,强调把教学建立在这种可能性的最近发展区上。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他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占据恰当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存在着优选步骤烦琐、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他的论文和专著在苏联被推荐为教学领导人员的函授教材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参考书,苏联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列入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许多学校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的著作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