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1 / 1)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从其渊源和理论基础来看源于皮亚杰。皮亚杰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展了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奠定了学说基础。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主要是透过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声势浩大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也称“学科结构运动”)体现出来的。这场运动的直接发起人和理论代言者是美国的布鲁纳和施瓦布(J. Sehwab),他们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进行了悉心的研究。他们认为知识乃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内总存在着基本的知识结构,它通常是由一定的概念体系所组成,揭示着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并制约着这门学科的探索活动。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这门科学的结构和这门科学所特有的探究方法编制成教材,使学习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从而对所学学科产生深刻理解。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而是主体自身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在本质上是发现性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求精神,鼓励对学科结构的直觉理解,养成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掀起了全国性的规模浩大的教材、教法改革运动,不少学术组织,如“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PSSC)”“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BSCS)”“化学教材研究会(CHEMS)”“学校数学研究会(**SG)”“小学科学规划会(ESS)”等都参与了各自学科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撰工作。此间编制的小学、中学主要教材多达10余套,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常识等学科。为使一线教师理解、掌握新教材,还对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工作。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书籍和文章,较有影响的有布鲁纳的《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论认识》(On Knowing:Essays for the Left Hand)、《教学论初探》(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施瓦布的《学科结构的概念》《探究科学的教学》,菲利普·H. 费尼克斯(P. H. Phenix)的《意义领域》,福特(G. W. Ford)和帕格诺(L. Pugno)的《结构和课程》(论文集),希兹(R. W. Heath)的《新课程》,埃拉姆(S. Elam)的《教育和知识结构》(论文集)等。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和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兴起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知识出现了倍增的势头,各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发现日益增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知识的迅速膨胀使学校的知识传授面临巨大的困难,迫使学校考虑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的重新组织问题,这无疑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空间。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进入冷战状态,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同时,展开了经济实力的较量和科技水平的竞争。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给美国和西方阵营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美国将在科技竞争中的落后归咎于教育,为改变劣势,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决定由政府大量拨款改革各级教育,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外语“新三艺”的教学,加强天才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并动员了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主持领导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及其课程改革运动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如当时任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麦克姆林(S. Micmurrin)就主张学校应成为发展智力的机构;曾任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的约翰·加德纳(J. Cardner)的教育口号是“学业优秀”而不是“教育均等”或“自我实现”。他们对推动结构主义教育运动发挥了重大影响。课程改革运动还得到了政府在经费上的大力资助,如《国防教育法》就是要求通过增拨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来推行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4年内的拨款多达8亿多美元。充足的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经济条件。

最后,从教育内部看,在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之前,美国和西方教育深受进步教育和新教育课程论的影响,强调课程和教法的组织以学生个人活动为中心,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爆炸对学科学习的新要求。课程、教法改革的滞后与时代的要求、呼唤极不相适应,这一矛盾构成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内在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及其思想只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体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一般而言,凡以结构主义方法建构的教育理论体系都可归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之名下。英国学者雷克斯·吉布森(R. Gibson)在其所著的《结构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把教育中的结构主义分为3类:传统结构主义、过程结构主义和伯恩斯坦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颇为复杂,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都将有关儿童认知结构发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以儿童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为依据探讨教育、教学问题;②都以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为核心,或将之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主张教育应鼓励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迁移发生;③都十分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由此,本章将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的理论纳入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如果说皮亚杰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言人的话,奥苏伯尔则是一个坚持传统课程和教学理念的结构主义者,他对当代西方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不同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家在不同的问题上很可能存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皮亚杰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质的区别,主张课程的组织要适应这种差别;布鲁纳则否认这种质的差异,主张任何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皮亚杰、布鲁纳都强调发现法;而同样注重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奥苏伯尔则突出有意义的课堂接受学习的意义。这并不足为怪,因为结构主义本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结构主义教育也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教育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