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广为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但它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到多门学科领域并形成一种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大批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用共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广泛地影响了一系列的具体学科,如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它使上述学科都产生了各自理论的代言人,如人类学中的列维-施特劳斯(C. Levi-Strauss),心理学中的皮亚杰(P. J. Piaget)、拉康(J. Lacan),历史学中的福科(M. Foncault),文艺理论学中的巴尔特(R. Barthes),教育学中的布鲁纳(J. S. Bruner)等。
结构主义既不满足实证主义对经验现象的“客观”描述和还原主义的方法论,也不赞同曾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以主体自我存在为中心衡量世界的思想方法,而是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对事物进行整体研究的趋势和成果,将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引入社会和人文科学,从结构与要素的关系中去理解现象。尽管结构主义者对结构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结构是现象中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现象的性质和变化就是由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的,还原论方法下的机械因果关系是无法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产生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