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论劳动教育(1 / 1)

一、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的结合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他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集体,正是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在共同的劳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高尔基工学团中学员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一些手工劳动,经费主要靠国家预算,学员的劳动收入用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捷尔任斯基公社,建成了苏联第一座生产电钻的工厂和第一座生产费捷牌照相机的工厂。学员的劳动收入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和集体所需的开支,还能向国家上缴利润。马卡连柯从关于儿童集体的基本观点出发,在公社中办起了学校、工厂,工厂中有工程师,有生产财务计划,有细致的劳动分工,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定额要求,有工资,也有义务和责任。公社社员可以变换几次工种,他们了解工厂的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的组织。他们从事的是真正的工业生产劳动,履行生产工人的一切义务,享受生产工人的一切权利。他们在公社中一边劳动,一边接受十年制普通中等教育。马卡连柯认为,“拥有工厂并为工厂负责的集体,可以获得极多的组织者的技巧”,并且社员参加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的工作,对于培养他们的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使“他们在认识上、习惯上和观点上,都有广泛性和多方面性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离开公社以后,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从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组织工作和生产工作中“获得的那种熟练技巧的反映”[66]。

二、劳动的教育意义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的,也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出发的。

首先,马卡连柯肯定了“在教育工作中劳动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67]。然后,马卡连柯阐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劳动才能成为教育的手段。他指出,第一,“一般的”劳动并不是教育的手段。“只有用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有一定目的的劳动,也就是作为全部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劳动,才能成为教育的手段。”[68]第二,“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知识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带来教育上的好处,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只有把劳动作为总的体系的一部分时,劳动才可能成为教育的手段。”[69]随着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马卡连柯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他坦率地承认:“我不仅是劳动教育的拥护者,而且是生产教育的拥护者。”[70]他主张学校里应该有生产过程,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培养出生产集体成员的真正的性格;在生产过程中,在执行生产计划时,人们才会感觉到自己对每一部分工作应负的责任。因此,马卡连柯不能想象脱离生产条件的劳动教育。他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的。即使学习劳动也是这样,应该从劳动所能创造的那种价值观念出发。

三、劳动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结合

在捷尔任斯基公社中,既有现代化的工厂,也有十年制中学。在那里生产劳动教育与十年制普通中等教育和谐地相结合,获得了“最健全、最自然的配合”。社员们在那里受到了当时的苏联青年所能受到的最好的中等教育,公社“教育出来的人,懂得生产,懂得生产组织,也懂得生产过程,此外,还是一个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有教养的人”[71]。马卡连柯自豪地说:“捷尔任斯基公社不晓得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鸿沟。机器制造学院的工农速成中学把我们的社员直接引导到高等工业学校,并且他不仅作为一个有准备的大学生,而且作为一个具有熟练技术的优秀能手进了高等工业学校。”[72]公社的毕业生,无论是升入高等学校还是直接就业,都没有任何困难。

关于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问题,马卡连柯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马卡连柯承认,他起初是“劳动过程”的拥护者,认为应该让儿童学习某种生产劳动,获得某种熟练技术。这种偏见就是认为劳动过程应该与教学计划联系起来。如果孩子们在制作凳子,就应使这种劳动与地理、数学、俄语等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但结果发现在它们之间很难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在实践中他认识到了追求这种机械的联系是很荒谬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运用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复杂的生产过程还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公社正确处理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问题,公社在培养其社员中等教育和高级熟练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经营者和组织者所必须具备的多种多样的品质。所以马卡连柯认为,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和生产产品的生产活动结合起来,就能有力地决定人的发展,因为学习过程和生产活动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界限,培养出有高度熟练技术的人。他认为,在苏维埃的教育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无论是在体力劳动中还是在脑力劳动中,“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劳动力的组织,是从事劳动的人”[73]。